畫中看雨|曆代雨景山水名作
雨景是不好畫的,因為雨沒有固定的形狀,也沒有明顯的色彩。不僅中國畫,就是西洋畫畫雨時,在技術上也有很多難處。正因為如此,雨景山水反而讓畫家們有了巨大的創作空間和創作的沖動。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軸 絹本設色 縱120.7 橫102.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顔直之 雨山待渡圖頁 台灣清玩雅集藏。
宋 馬麟 芳春雨霁圖 軸 絹本 淺設色 縱27.5厘米 橫41.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荒野平溪,窠石疏林。枝上嫩葉初露,春意濃郁。遠方煙霭出沒,隐約可見。畫中怪石用山斧劈皴,老樹用嚴謹的雙鈎填墨法,樹葉用淡褐色點染。全圖用筆瘦硬勁峭,構圖簡括,畫風學馬遠而又有自己的創新,為馬麟山水畫佳作。
宋 米芾《雲起樓圖》又名《天降時雨圖》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南宋 蘇顯祖 風雨歸舟圖
《風雨歸舟圖》為立幅絹本,通高96厘米、寬49厘米。展開畫卷,隻見煙雲莽莽,雨氣濛濛,遠山郁郁森森,如巨斧劈皴;近水波紋漣漣,似細羽輕搖。河中梢公披蓑撐篙逆流行舟,橋上鄉人荷傘頂風急步斷魂,神态生動。兩岸泥石樹叢,錯落有緻,互相呼應。畫右上方,明代四大家之首的沈周題七律一首:“小橋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卧帷。領略風雨詩思好,規摹粉本墨痕遲。興成揮汗涼生肘,吟罷披襟月入池。何時借我西窗榻,相對寒燈訂後期。”右下角署“蘇顯祖”隸書款。
南宋 夏圭 冒雨尋莊 大都會美術館
南宋 馬遠 春雨富士圖卷
元 倪瓒 雨後空林圖 紙本設色 縱63.5 厘米 橫37.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瓒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少作設色,《雨後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瓒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寫高大山川,景物豐富。畫面描繪一高大的山嶺,細瀑從山澗穿石而下,彙入山腳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條小河蜿蜒曲折,緩緩流動,石橋橫 跨,水波不興。兩岸地勢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間屋舍,人去屋空。畫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幹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而有變,景象開闊,意境清淡蕭疏,雨霁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元 高克恭 春山晴雨圖軸 絹本淺設色 縱125.1公分 橫99.7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軸 大都會藝術館藏
明 孫克弘 雨景山水圖 立軸 紙本設色 縱171厘米 橫72厘米 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中畫遠山霧霭,近樹清波,闆橋屋舍,點綴其中。用筆圓潤,墨色渾厚,表現了春天的雨後景色。此圖自題詩雲:“僧房十日掩紫關,閑看浮雲自往還,無限天機心會得,起來磨墨寫房山。”全幅詩情畫意,皆含仿米之意。
明 文徵明 積雨連村圖 立軸 紙本水墨 縱87.9厘米 橫29.1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此圖筆墨疏簡,屬于“粗文”畫風。遠山用筆輕柔淡潤,随意勾出山體輪廓,再略施渲染,以濃墨點苔。近樹和中景樹木亦用墨點成,或濃或淡,而疏密不顯,呈平面感。
明 劉珏 夏雲欲雨圖 立軸 絹本水墨 縱165.7厘米 橫9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仿吳鎮筆意,繪夏日山中陰雨之景,層巒疊嶂,林壑幽深,泉深石亂,木秀雲生,筆墨濃潤,氣韻蒼渾,是公認的劉珏傳世之代表作。作者用濕筆淡墨長披麻皴,再加濃墨苔點,與礬頭相映發。筆道細秀綿密,墨氣風流藹然,别具清麗幽媚之格。對明代中期的吳門畫派有很大影響。
明 張路 山雨欲來圖 圖軸 絹本設色 縱 橫 故宮博物院藏
“山雨欲來”的畫題,源自晚唐著名詩人許渾的名句“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畫題是後人根據畫面内 容添加的,用于此圖可謂恰如其分。圖中繪高山深壑,泉石溪流,雲霧迷蒙,樹枝搖曳,一幅大雨将至、風雲突變的情景。全幅以大筆潑灑,水分濃郁,用筆粗放不羁,水墨酣暢淋漓。山峰以大筆橫點融成,外圍輪廓呈現不規則的犬牙般曲線,大膽的用筆恰當地描繪了特定環境中風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又以淡墨輕畫遠山,隐隐 約約,給人以山外有山的感覺。山腳下,畫家不着一筆,留出大片空白,缭繞的雲霧拉開空間距離。作者采用毛筆亂點的手法畫樹葉,将風雨中飄搖的枝葉表現得生動而富有神韻。全圖除人物外,幾乎省略了線條,以大塊墨色的渲染見長。
明 宋珏 山樓對雨圖 紙本設色 縱82.57厘米 橫27.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畫細密,山勢敦厚,筆觸勁分歧俊朗,構圖奇峭多姿。畫舊鈎有“三希堂精鑒墨”、“石渠寶芨”等皇帝的祖國統一傳印章,“石渠寶芨”著錄。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軸 絹本淺設色 縱143 橫81.8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描繪暴雨降臨的瞬間,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颠簸擺蕩,行人迎風而行的情景。為了捕捉這大自然戲劇性的一刻,戴進運用寬闊的濕筆,快速斜掃過畫面,表現大雨滂沱如潑、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同時他也畫出翻折的樹葉、蘆葦,和逆風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種垂直逆向,加強整 幅畫的動勢。
戴進這幅畫以自然中的風雨雲霧為創作主題,可以追溯到南宋夏珪的傳統。不過,和宋代繪畫相比,戴進的構圖動勢更強烈,筆墨也更加奔放縱恣,這件《風雨歸舟軸》影響了後來的明代宮廷畫家,成為他們描繪這類風雨山水圖的典範。
明 李士達 關山風雨圖 軸 紙本設色 縱131厘米 橫62.1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石渠寶笈三編禦書房著錄。塞山屹立。風雨飒然。行人張蓋聯騎。将投逆旅。自題。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隸書。萬曆庚申(西元一六二○年)秋日。寫于石湖邨舍。李士達。钤印三。通甫。李士達印。石湖漁隐。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明 董其昌 雲藏雨散
清 弘仁 雨餘柳色圖 紙本墨筆 縱84.4厘米 橫45.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化高遠為平遠、深遠。江渚遙岑,水波不興,山體堅凝,村舍掩映。山石結構嚴謹而用筆松靈,墨色滋潤,呈現出一派春柳又綠江南岸的清新氣息。自識“雨餘復雨鵑聲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吟莫倦,松風還可慰宵晨。為閑止社兄寫意于豐溪書舍,丙申三月漸江仁”。钤 “弘仁”朱文圓印。另钤“潤州戴植字培之鑒藏書畫章”朱文印。按丙申為順治十三年,公元一六五六年,作者時年四十七歲。
清 樊圻 江幹風雨圖 立軸 紙本水墨 設色 縱146厘米 橫7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繪江岸山巒層疊,樹木繁茂,随風招展,山麓下樹叢間,屋舍庭院錯列,江水蕩波,漁船往來,道上行人馬匹,神形俱足,别有風緻,一派江南水村的美景。布局精巧,用筆工整嚴謹而簡練準确,設色明快而絢麗,盡現江南水景風光。
清 王翚 溪山雨霁圖 大都會博物館藏
清 石濤 煙樹漲村圖
清 龔賢 夏山過雨圖 南京博物院藏
張大千 蘇花攬勝圖卷 1965年作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是他讀了好朋友的詩文「蘇花行」之後,趕在下雨天遊覽蘇花公路,事後再提筆畫成的。水墨控制得很好,把當時蒙蒙雨景的氣氛表達出來了。張大千還在畫上題字,贊歎蘇花景緻可稱為世界第一奇境。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
李可染 春雨江南
李可染 雨中漓江 1977年 家屬藏
李可染 雨後圖 1988年作
傅抱石 萬竿煙雨 1944年
吳冠中 春雨 1989年作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