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鏡人治胃炎十法
▲張鏡人 國醫大師(1923.6-2009.6)
張鏡人,首屆國醫大師,曾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中醫内科專家,張老擅治發熱性疾病,對内科雜病及疑難疾患有豐富的辨證論治經驗,特别是對臨床常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腎功能衰竭,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現将張老治療胃炎經驗總結如下,以飨同仁。
張老認為,胃腸的生理核心為升清和降濁,病理變化則有胃氣不和、胃氣上逆或胃氣虛弱導緻的納少、嗳氣、呃逆、嘔吐,以及脾的運化失健,代謝障礙,積液内停,傳導失常導緻的浮腫、脹滿、洩瀉或便秘等。張老推崇吳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說,指出脾胃的升降、潤燥、寒溫等均須平衡協調,強調脾胃強則諸髒強,脾胃弱則諸髒弱,所以無論養生或治病,都應重視脾胃。
張老在探讨脾陰虛的證治中,認為脾胃的功能為脾氣和胃氣,脾的生理内涵是脾陰和脾陽,胃的生理内涵是胃陰和胃陽,這是形成脾胃升降機能的物質基礎,故調治脾胃,須分陰陽,理脾健胃,應知補脾陽、滋脾陰之理,方能中土安和。辨證方面強調理論與臨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他通過對症狀、舌象、胃鏡、病檢等分析,提出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之不同:淺表性胃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多偏重于肝胃失調,而呈現肝郁氣滞和郁熱犯胃的證候,應從氣滞、熱郁論治;萎縮性胃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胃黏膜腺體萎縮,多偏重于脾胃不和,而呈現脾胃氣虛和胃絡瘀阻的證候,應從氣虛、血瘀論治。另外指出消化性潰瘍多屬寒屬實,若久痛不已,寒漸化熱,實亦轉虛,以緻寒熱交錯,虛實夾雜;慢性洩瀉(如慢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腸易激綜合征、痙攣性結腸炎等)每多虛實夾雜,寒熱交錯,多因脾胃失調,脾氣虛弱,水谷精微運化失司所緻。但辨證當責之肝脾,重在脾虛,毋忘肝實。
張老根據胃的生理功能及髒腑之間的内在聯系,主張治胃當責于肝膽及脾,提出“治胃炎十法”:
● 清熱和胃法
适于郁熱中阻、胃失和降之證,藥用黃芩、連翹、鐵樹葉、知母、平地木、白花蛇舌草等。
● 疏肝和胃法
适于肝膽失司、侵脾犯胃之證,藥用柴胡、白芍、甘草、枳殼、香附、延胡索、九香蟲、佛手片、玉蝴蝶等。
● 益氣養胃法
适于脾胃氣弱、中氣不足之證,藥用太子參、炒白術、淮山藥、香扁豆等。
● 養陰益胃法
适于肝熱犯胃、陰液虧損之證,藥用南沙參、川石斛、淮山藥、白芍、甘草,胃酸缺乏者加烏梅、木瓜、焦山楂等。
▲焦山楂
● 清化瘀熱法
适于肝火犯胃、熱傷絡脈之證,藥用丹參、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後兩味含硒量高,藥理證實能殺傷胃癌上皮樣細胞,有阻斷腸化、不典型增生、抗腫瘤作用)等。
● 調氣活血法
适于肝脾失調、胃絡瘀滞之證,藥用太子參、白術、柴胡、香附、丹參、赤芍等。
● 寒溫相配法
适于寒熱交錯、氣機阻滞之證,藥用蘇梗、黃芩、平地木、連翹等。
▲黃芩
● 升降并調法
适于胃氣上逆、脾氣不振之證,藥用柴胡、黃芩、旋覆花、代赭石等。
● 化濕和中法
适于脾運不健、濕邪内生之證,藥用陳佩梗、生熟薏仁、半夏、陳皮等。
● 消導悅胃法
适于脾胃虛弱、飲食積滞之證,藥用六神曲、谷芽、麥芽等。臨床應據證一法獨用或數法合參,圓機活法,屢建奇功。
▲六神曲
張老驗方三首:
● 安中湯: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證屬肝郁脾虛者,藥用柴胡、蘇梗、炒神曲各6克,炒黃芩、炒白術、香扁豆、炒白芍、制香附、炙元胡各9克,八月劄15克,香谷芽12克,炙甘草3克。
● 胃潰瘍方: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證見疼痛、泛酸者,藥用炒白術80克,炒白芍、浙貝母、川楝子、食鹽各30克,炙甘草6克,制香附20克,炒枳殼、砂仁各15克,鳳凰衣9克,共研細末,每次1匙,止痛迅速,屢試屢驗。
▲砂仁
● 慢性結腸炎方:治療慢性結腸炎等證屬肝強脾弱者,藥用生白術、杭白芍、防風炭、秦皮、條芩炭、香扁豆、炒楂曲、大腹皮各9克,炙甘草3克,陳皮、廣木香、炮姜炭各5克,螞蟻草(雞眼草)、徐長卿各15克,香谷芽12克。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内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09年3月12日第五版,洪文旭 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