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為什麼是公認的省内差異化最大的省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通過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認識到一群頭紮白羊肚巾、身挎安塞腰鼓,揮灑豪邁的陝北漢子。後來我們又從陳忠實的代表作《白鹿原》中看到了地道的關中平原的風土人情。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再次看到了陝北黃土地上那群不屈不撓的陝西漢子。在人們根深蒂固的印象中,陝西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和信天遊,外加秦始皇兵馬俑,大碗吃面的地道北方人。
然而,這種印象和認識有失偏頗,去過陝南城市漢中、安康的人起碼不以為然。在他們眼中,漢中山清水秀,每到三四月份,還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開放。與黃沙滿天的陝北簡直天壤之别。那麼,為什麼同屬陝西的南北兩地,差距會如此之大呢?
首先了解下陝西。陝西,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是中國西北地區的省份,現為西北地區工農業最發達的省份,處于黃河中遊,是現今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省會是中國著名古都西安。陝西省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陝西省氣候多樣,陝西南北跨度長達800多公裡。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正是因為陝西複雜的氣候條件,奇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陝西各方面都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風俗習慣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之間的自然地域差異。在20萬平方公裡的陝西大地上,北山和秦嶺将全省分為三大自然區。
陝北溝壑縱橫、幹旱少雨,陝南則降水充沛,關中則顯得較為“中庸”,氣溫與降水适中,八百裡秦川土壤肥沃,加之開發曆史悠久,相比陝西南北兩端,關中自然而然成為陝西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陝北、關中、陝南三個地區的人說起話來,口音就有所不同。關中人一口濃重的關中話,而陝北方言屬于晉語,這與它毗鄰山西有關,曆史上陝北也曾與山西同屬并州。陝南地處四川和湖北交彙地帶,因此有荊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陝西是地道的北方省,而如果嚴格按“秦嶺-淮河”分南北,陝南則屬于南方地區,作為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北方人中的南方人,陝南飲食文化獨具特色,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秦嶺一條線,南吃米飯北吃面”。
陝西北部的榆林市,位于陝西省最北部,其靠近甯夏、内蒙古、山西,是黃土高原與沙漠的過渡地帶。榆林是明代的九邊重鎮之一,明長城從該市北部穿過。是一個遊牧與農耕文化交融的邊塞城市。榆林是中國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氣、鹽産區,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通過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得出榆林市的綠化面積很少,基本上是黃土、沙漠地貌,自然環境惡劣。榆林市市區剛好處于黃土高原與沙漠的過渡地帶,榆林市的城區也基本上是處于沙漠地區。
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是陝西省的最核心地區,這裡分不了西安市、鹹陽市、寶雞市、渭南市、銅川市、楊淩區,這裡基本上是黃土平原地區,灌溉農業十分發達。也是因為農耕文明比較發達,這裡自古以來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樣也是中國國都所在地。如今陝西省的關中平原也是陝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陝西省的經濟、文化、交通核心。
陝西省的南部地區主要是漢中市、安康市、商洛市,這裡分布了秦嶺山脈、大巴山脈。因為地勢原因,使得陝西南部地區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特别高,水資源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這些特點與同樣處于陝西省的陝北地區、關中地區很不一樣。
風格迥異的三塊區域,融合形成陝西省,既是“區域制衡”的考量,也是形成多元文化的前提條件,陝北、關中和陝南的結合,更像一出同台上演的好戲,打破人們對陝西單一刻闆印象的同時,也建起了一個豐富多元的三秦大地。
内容來自今日頭條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