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全集!(自學中醫必學系列)
一、五行
1、五行學說來源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産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着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着動态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2、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着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系。隻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二、五行與五髒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髒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髒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髒之間内在的聯系和相互滋生的關系。木→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于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髒相互滋生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克說明五髒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洩脾氣之壅滞。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髒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說明的。
三、五味與五髒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髒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内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洩、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洩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于優質的鹹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與五髒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棗、葵;青色應肝,所以想要面色紅潤,不宜以素食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宜食麥、羊肉、杏、韭;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牛奶一類。
4、脾色黃:宜食大豆、栗;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蔔、蛋黃等。
5、腎色黑:宜食肌肉、桃、蔥;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
五、五官與五髒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于鼻,鼻是肺之官,隻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裡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裡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于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吓,鼻梁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在中醫的五色和五髒的配屬裡,肝主青色。這個青色并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裡面生發出來的,蒼這個顔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發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顔色和髒腑的對應關系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心髒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卷縮等症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黃帝内經》上有:心病者,舌卷縮,顴赤。顴赤是說心髒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于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将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于水氣淩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顔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内經》裡有“腎開竅于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症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髒腑器官的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隐藏在身體内的五髒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髒的情況。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六、五情與五髒
1、心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與“喜”有關。《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喜悅的過程,猶如人體能源(精神能源和機體能源)的釋放過程,獲得釋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動力,展開新的精神活動,并支配着身體活力,創造出新的業績。如:能提高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提高腦力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滿樂趣和信心,從而動作起來顯得輕松有力、敏捷、準确、精力充沛;能使心髒、血管的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能擴張肺部,使呼吸運動加強,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氣的交換;能加強消化器官的運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
2、“肝在志為怒”
怒是人們受到外界刺激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是一種不良的情志刺激。怒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故稱“肝在志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傷肝,導緻疏洩失常,肝氣亢奮,血随氣湧,可見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甚則可見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洩,也可緻情志失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心煩易怒。
3、“脾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态。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沉湎于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欲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緻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緻。
4、“肺在志為憂(悲)”
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時候,肺氣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開竅于鼻,所以涕就從鼻中流出了。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還會導緻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5、“腎在志為恐”
恐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髒器。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态,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可産生不良的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态中,上焦的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于下焦,則下焦産生脹滿,甚則遺尿。“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産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
七、五季與五髒
1、春宜升補:春季陽氣初生,大地複蘇,萬物生發向上,内應肝髒,應根據春季的特性,因勢利導,應用桑葉、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調動人體的陽氣,使氣血調和。
2、夏宜清補:夏季炎熱、火邪熾盛,萬物繁茂,内應心髒,應根據夏令之時,人體髒腑氣血旺盛,采用金銀花、荷葉、蓮子等清淡、清熱之品調節人體陰陽氣血。
3、長夏宜淡補:長夏時值夏、秋之際,天熱下降,低濕上蒸,濕熱相纏,内應脾髒,應采用赤小豆、綠豆、藿香等淡滲之品,利濕健脾以達到氣血生化有源。
4、秋宜涼補: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滋長,氣候幹燥,内應肺髒,此時五髒剛從夏季旺盛的代謝中舒緩過來,應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陰生津之品,以調節夏季髒腑功能的失調。
5、冬宜溫補:冬季天氣寒冷,陽氣深藏,内應腎髒,此時應根據冬季封藏的特點,以桂圓、核桃仁、阿膠等溫補之品來滋補人體氣血之不足,是髒腑的氣血旺盛,适應自然界的變化。
八、五液與五髒
汗、涕、淚、涎、唾五種分泌物或排洩物稱之為五液。五液由五髒所化生,即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五液由五髒所化生并分屬于五髒,故稱五髒化液,又稱五髒化五液。五液屬津液範疇,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髒所屬官竅之中,起着濡養、滋潤以及調節津液代謝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洩是在津液的化生、輸布和排洩的氣化過程中完成的,是多個髒腑,特别肺、脾、腎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五髒是髒象學說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淚、涎、唾分屬于五髒。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淚、涎、唾、便、溺,皆屬一水之化,而發于九竅之中”(《質疑錄》)。“汗與小便,皆可謂之津液”(《讀醫随筆·氣血精神論》)。五髒與五液的關系是津液代謝過程中,整體調節與局部調節的統一。
1.汗為心之液:什麼是汗?“陽加于陰謂之汗”(《素問·陰陽别論》)。“陽”,是指體内的陽氣;“陰”,是指體内的陰液。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是說汗液為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體。汗液的分泌和排洩,還有賴于衛氣對腠理的開阖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洩;腠理閉,則無汗。因為汗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血又為心所主,汗為血之液,氣化而為汗,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正如李中梓所說:“心之所藏,在内者為血,發于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醫宗必讀·汗》)。由于汗與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聯系,故它們在病理上也互相影響。就汗與血液的關系而言,汗出過多,可耗血傷津。反之,津虧血少,汗源不足。故臨床上出現血虛之候時,應慎用汗法。“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與心的關系而言,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結果,故大汗淋漓也會傷及人的陽氣,導緻大汗亡陽的危候。反之,當心的氣血不足時,也會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氣虛,表衛不固而自汗;心陰虛,陽不斂陰而盜汗。
2.涕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之竅,五髒化液,肺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時,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感風寒,則鼻流清涕;肺感風熱,則鼻流濁涕;如肺燥,則鼻幹涕少或無涕。
3.涎為脾之液: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涎具有保護和清潔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涎分泌較多,還可濕潤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緻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4.淚為肝之液: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淚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分泌異常。如肝的陰血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常現兩目幹澀;如風火赤眼,肝經濕熱,可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為腎之液:唾與涎同為口津,即唾液。較稠者為唾,較稀薄者為涎。脾之液為涎而腎之液為唾:唾液除了具有濕潤與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潔和保護口腔的作用外,還有滋養腎精之功:因唾為腎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則易耗腎精,所以氣功家常吞咽津唾以養腎精。
推薦相關書籍: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