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一唯:這場被中日兩國輕視的戰争,韓國為何如此重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尤一唯】
12月21日,韓國蔚山廣域市中區政府公布了修複明代日軍留下的“鶴城公園”倭城遺址的計劃,同時還計劃在鶴城公園入口處建設蔚山戰役中,中韓日三國軍隊将領楊鎬、權慄和加藤清正的銅像。其中朝鮮将軍權慄擺出了策馬進擊的勝利姿态,楊鎬也緊随其後騎馬進擊,而加藤清正的樣子則是陷入斷糧、被圍困的苦境預示着日軍的失敗,突出了萬曆朝鮮戰争(又稱壬辰之亂、文祿・慶長之役等,1592-1598年)中韓聯軍戰勝日軍的主題。
該計劃一經公布便引起了韓國輿論的大嘩。在韓國領土上為日本侵略者公然建立銅像一事,本身就刺激了民族主義者敏感的神經,蔚山市議會以建設侵略者加藤清正的銅像是否定曆史和背叛民心的行為為由堅決反對。雖然中區政府辯解此項重建計劃的本意是為促進貧民窟鶴城公園周邊地區發展,建設銅像也隻是為了方便進行曆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但在民意的強烈反彈之下很可能放棄銅像的建設計劃。
在慰安婦問題、殖民統治、強征勞工等近代曆史問題上日韓兩國便激烈對立,此次加藤清正銅像的建設計劃更是将曆史的争論延燒到了古代,那麼加藤清正到底是什麼樣一位人物呢?
加藤清正
日本的“軍神”
加藤清正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人物豐臣秀吉麾下的一員猛将,綽号“鬼加藤”(鬼在日語中并無貶義)。加藤在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立下赫赫軍功之後,還充當豐臣侵略朝鮮的急先鋒,因此也成為朝鮮半島人民揮之不去的噩夢和殘暴的侵略者。加藤為幫助豐臣秀吉鞏固在朝鮮半島的統治,在半島南部留下了許多日式城堡“倭城”作為統治的據點,此次成為風波焦點的蔚山倭城便是其中之一。
在日本國内加藤不隻是作為戰國時代的一員猛将,還被熊本縣居民奉為神明。在豐臣秀吉統一全國之後,加藤被分封到當今熊本縣,和熊本縣接下了不解之緣。加藤清正不僅為熊本縣留下了雄偉的熊本城,還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德政流芳百世。熊本當地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而尊其為“清正公”,甚至發展出了“清正公信仰”,将加藤清正供奉為神。
雖然日本有将偉大人物尊奉為神明的傳統(例如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但一介地方大名被尊奉為神的卻隻有加藤一例。根據日本的一項調查,加藤清正在日本九州地區曆史人物的人氣排行中排名第三,也是戰國武将中排名最高的。
日本九州地區曆史人物人氣排名
熊本縣供奉加藤清正的加藤神社
加藤清正修建的熊本城
雖然加藤清正被熊本縣民尊奉為清正公,但相比戰前多少已經有些風光不再了,NHK節目組一直不垂青加藤清正也是其人氣下降的一個例證。熊本縣居民渴求日本NHK拍攝一部以加藤清正為主角的大河劇但一直未被節目組采納,在2016年熊本地震之後,作為震災複興的一環,熊本縣相關曆史人物的大河劇計劃出籠,加藤清正又再度被看好,但最終還是不敵九州地區人氣最高的曆史人物西鄉隆盛。
加藤神社發起的加藤清正大河劇署名活動
但在戰前,加藤清正被日本政府封為“軍神”,作為軍國主義教育的一環被捧上神壇。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以富國強兵為口号,積極向大陸擴張,在出征朝鮮時立下戰功的加藤清正當然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模範人物了。日俄戰争中的“軍神”乃木希典尤其崇拜加藤清正,乃木希典等軍人通過活動向民間積極宣傳加藤清正“忠勇”的軍神形象。并通過甲午戰争、日俄戰争等戰勝祈願,加藤清正作為忠勇的軍神形象便被固定了下來。
在戰前,加藤神社在日本全國範圍内建造了超過90座分靈分社遍布日本全國,甚至作為殖民統治的象征建造了在韓國京城府(首爾)的加藤神社以“軍神”震懾半島民衆。
加藤清正忠君軍神的形象還頻頻出現在戰前日本的曆史課本和修身課本之中,充當為軍國少年洗腦的工具。例如在1913年日本的《尋常小學唱歌》課本中的加藤清正之歌中寫道:
友軍陷入危機時舍身奔赴蔚山救援,壓倒明軍百萬餘騎的鬼上官。
在黑底軍旗上寫下七個白字南無妙法華蓮經飄揚于異國。
日本小學課本中的加藤清正之歌
其橫掃中朝聯軍威震朝鮮半島的軍神形象躍然紙上。
為了向臣民灌輸忠君觀念,加藤清正在豐臣秀吉遭遇地震後奔赴主君身旁為主君守夜的“地震加藤”的虛構傳說,也作為忠君的典型事例登上了修身教科書。加藤清正俘虜兩位朝鮮王子并優待他們的故事,也作為構建日本殖民統治朝鮮正當性的佳話出現在課本當中。
在殖民統治下的朝鮮半島也有部分親日派知識分子呼應日本政府的此種宣傳。昭和初期登上日本文壇的親日作家張赫宙(在戰後加入日本國籍改名野口赫宙)在1938年用日語寫下長篇曆史人物小說《加藤清正》,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擁護當時日本的“内鮮一體”政策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加藤清正侵略朝鮮大唱贊歌。
韓國的“惡鬼”
而在韓國看來加藤清正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殘暴侵略者和惡鬼。例如在朝鮮半島的民間小說《壬辰錄》中将豐臣秀吉的侵略稱為“壬辰噩夢”。相比其他日本武将,小說中突出描寫了加藤清正燒殺辱掠的殘暴形象。迄今在韓國的曆史書中,仍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稱為世界戰争史上的污點和前所未有的罪行,将豐臣秀吉、加藤清正與伊藤博文并列為最讨厭的日本人之一。加上上述加藤清正作為殖民統治工具的記憶,便可知韓國民衆對于加藤清正那種恐懼、憤恨以及屈辱交雜的心情。
相比戰争中另外兩位當事國中國和日本對戰争記憶的淡忘,萬曆朝鮮戰争(壬辰之亂)在韓國構建的民族曆史當中确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光是在日軍大舉登陸的釜山一地,便有東萊邑城壬辰倭亂曆史館和釜山博物館等公共建築紀念這場戰争。此外在日軍侵略途徑的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紀念館來紀念這場戰争,描繪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韓國君民舉國一緻抵抗侵略者的曆史。
中日兩國長久以來都沒有專門紀念這場戰争的紀念館,甚至連戰争的稱呼都七零八落不能統一。但在1993年,日本佐賀縣政府在豐臣秀吉出征朝鮮的基地名護屋城遺址旁修建了名護屋城博物館,并展出了部分萬曆朝鮮戰争的展品。博物館未經開館便遭到了來自韓國的強烈抗議,在韓國政府的壓力之下博物館所在地佐賀縣的知事不得不親自奔赴韓國進行說明,最後不得不将展館主題改為“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的交流史”。
其中有關曆史部分的說明全部遵照韓方說法改過,萬曆朝鮮戰争自然也不例外,博物館将戰争稱為為朝鮮半島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侵略,還将相關展品的七成交給韓方決定。博物館還在其他說明中為日本的殖民統治和慰安婦問題向韓國道歉,這才得到韓方的認可得以開館。因此該博物館自從開館以來一直成為右翼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右翼分子發動了多次“佐賀遠征”抗議佐賀縣政府,甚至以抵制佐賀縣産品的方式來抵制該博物館。
名護屋城博物館
在每個民族的曆史建構中都需要突出部分曆史事件的意義。在中日兩國看來無足輕重的四百年前的一場國際戰争,卻被部分韓國民族主義者提高到了“壬辰祖國戰争”的地位。蔚山地方政府此次不經意的舉動正是踢到了韓國民族主義這一塊鐵闆。在民族主義的浪潮面前,或許連倭城的重建計劃都不能否幸免。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