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下肢骨高清解剖圖譜!臨床必備!快收藏!
幹貨丨上肢骨+下肢骨高清解剖圖譜!臨床必備!快收藏
附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下肢骨分别由與軀幹相連接的肢帶骨和遊離的自由肢骨組成。上、下肢骨的數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上肢骨每側32塊,共64塊,下肢骨每側31塊,共62塊。詳細掌握這些骨的解剖,對臨床手術的開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結合彩色圖譜全面解析,值得參考借鑒!
由于人體直立,上肢從支持功能中解放出來,成為靈活運動的勞動器官,下肢起着支持和移位的作用。因而,上肢骨纖細輕巧,下肢骨粗大堅固。
附肢骨的配布
上肢骨
下肢骨
肢帶骨
肩胛骨、鎖骨
髋骨
自由肢骨
近側部
肱骨
股骨
中間部
桡骨、尺骨
胫骨、腓骨、髌骨
遠側部
腕骨(8)、掌骨(5)、指骨(14)
跗骨(7)、跖骨(5)、趾骨(14)
上 肢 骨
(一)上肢帶骨
鎖 骨
鎖骨呈“~”形彎曲,橫架于胸廓前上方。全長可在體表扪到。
内側端粗大,為胸骨端,有關節面與胸骨柄相關節。外側端扁平,為肩峰端,有小關節面與肩胛骨肩峰相關節。
内側2/3凸向前,呈三棱形,外側1/3凸向後,呈扁平形。鎖骨位置表淺,易發生骨折,骨折部位多位于内、外側交界處。
鎖骨上面光滑,下面粗糙,形似長骨,但無骨髓腔。鎖骨是唯一直接與軀幹相連的上肢骨,呈杠杆狀支撐肩胛骨,使上肢遠離胸壁,以保證上肢的靈活運動,并将應力自上肢傳給軀幹。
肩 胛 骨
肩胛骨為三角形扁骨,貼于胸廓後外面,介于第2至第7肋之間。可分二面、三緣和三個角。
腹側面或肋面與胸廓相對,為一大淺窩,稱肩胛下窩。背側面的橫嵴稱肩胛岡。岡上、下方的淺窩,分别稱岡上窩和岡下窩。肩胛岡向外側延伸的扁平突起,稱肩峰,與鎖骨外側端相接。
上緣短而薄,外側份有肩胛切迹,更外側有向前的指狀突起稱喙突。内側緣薄而銳利,因鄰近脊柱,又稱脊柱緣。外側緣肥厚鄰近腋窩,稱腋緣。
上角為上緣與脊柱緣會合處,平對第2肋。下角為脊柱緣與腋緣會合處,平對第7或第7肋間隙,為計數肋的标志。
外側角為腋緣與上緣會合處,最肥厚,朝外側方的梨形淺窩,稱關節盂,與骨頭相關節。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稱盂上結節和盂下結節。
肩胛岡、肩峰、肩胛骨下角、内側緣及喙突都可在體表扪到。
肩胛骨骨折多見于直接暴力損傷,可分為體部骨折、肩胛頸骨折、肩胛岡骨折、肩胛盂骨折、喙突骨折和肩峰骨折,其中肩胛骨體部骨折最為常見。
(二)自由上肢骨
肱 骨
肱骨是上肢最大的管狀骨,分為肱骨體及上、下兩端。上端有朝向上後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
頭周圍的環狀淺溝,稱解剖頸。肱骨頭的外側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結節和小結節,大、小結節向下分别延伸為大結節嵴和小結節嵴。兩結節間的縱溝稱結節間溝。
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稱外科頸,是肱骨頭骨松質和骨幹骨皮質交界的部位,較易發生骨折。
肱骨體上半部呈圓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側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後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淺溝,稱桡神經溝,桡神經和肱深動脈沿此溝經過,肱骨中部骨折可能傷及桡神經。内側緣近中點處有開口向上的滋養孔。
下端較扁,外側部前面有半球狀的眩骨小頭,與桡骨相關節;内側部有滑車狀的肱骨滑車,與尺骨形成關節。
滑車前上方可見冠突窩;肱骨小頭前上方為桡窩;滑車後上方為鷹嘴窩,伸肘時容納尺骨鷹嘴。
小頭外側和滑車内側各有一突起,分别稱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後方的淺溝稱尺神經溝,尺神經由此經過。
下端與體交界處,即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質較薄弱,受暴力可發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大結節和内、外上髁均可在體表扪到。
桡 骨
桡骨位于前臂外側部,分一體兩端。上端膨大稱桡骨頭,頭上面的關節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其周圍的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相關節;頭下方略細,稱桡骨頸。
頸的内下側有突起的桡骨粗隆,是二頭肌的抵止處。桡骨體呈三棱柱形,内側緣為薄銳的骨間緣(又稱骨間嵴),與尺骨的骨間緣相對。
外側面中點的粗糙面為旋前圓肌粗隆。下端前凹後凸,外側向下突出,稱莖突。下端内面有關節面,稱尺切迹,與尺骨頭相關節;下面有腕關節面與腕骨相關節。體表可扪及桡骨莖突和桡骨。
尺 骨
尺骨居前臂内側,分一體兩端。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圓形深凹,稱滑車切迹,與肱骨滑車相關節。切迹後上方的突起為鷹嘴,前下方的突起為冠突。
冠突外側面有桡切迹,與桡骨頭相關節;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稱尺骨粗隆。
尺骨體上段粗,下段細,外緣銳利,為骨間緣,與桡骨的骨間緣相對。下端尺骨頭,其前、外、後有環狀關節面與桡骨的尺切迹相關節,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關節盤與腕骨分隔。頭後内側的錐狀突起,稱尺骨莖突。
生理情況下,尺骨莖突比桡骨莖突約低1cm。鷹嘴、後緣全長、尺骨頭和莖突均可在體表扪到。
手 骨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
腕骨屬于短骨,共8塊,排成近、遠二列。近側列由桡側向側分别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為:大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鈎骨。
8塊腕構成一掌面凹陷的腕骨溝。各骨相鄰的關節面形成腕骨間關節。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橢圓形關節面,與桡骨腕關節面及尺骨下端的關節盤構成桡腕關節。
腕骨骨折多由間接力引起,以舟骨骨折最為多見。
2)掌骨
掌骨共5塊。由桡側向尺側,依次為第1~5掌骨。近端為底,接腕;遠端為頭,接指骨;中間部為體。
第1掌骨短而粗,其底有鞍狀關節面,與大多角骨的鞍狀關節面相關節。
3)指骨
指骨屬長骨,共14塊。拇指有2節,分為近節和遠節指骨,其餘各為3節,分别為近節指骨、中節指骨和遠節指骨。
每節指骨的近端為底,中間部為體,遠端為滑車。遠節指骨遠端掌面粗糙,稱遠節指骨粗隆。
下 肢 骨
(一)下肢帶骨
髋 骨
髋骨為不規則骨,上部扁闊,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窩,稱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稱閉孔。
左右髋骨與骶、尾骨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組成,三骨彙合于髋臼,16歲左右完全融合。
1)髂骨
髂骨構成髋骨上部,分為肥厚的髂骨體和扁闊的髂骨翼。髂骨體構成髋臼的上2/5,翼上緣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第4腰椎棘突,是計數椎骨的标志。
髂嵴前端為髂前上棘,後端為髂後上棘。髂前上棘後方5~7cm處,髂嵴外唇向外突起,稱髂結節。
在髂前、後上棘的下方各有一薄銳突起,分别稱髂前下棘和髂後下棘。髂後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内面的淺窩稱髂窩,為大骨盆的側壁。
髂窩下界有圓鈍骨嵴,稱弓狀線。髂骨翼後下方粗糙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耳狀面後上方有髂粗隆與骶骨借韌帶相連結。髂骨翼外面稱為臀面,有臀肌附着。
2)坐骨
坐骨構成髋骨下部,分坐骨體和坐骨支。
體組成髋臼的後下2/5,後緣有突起的坐骨棘,棘下方為坐骨小切迹。坐骨棘與髂後下棘之間為坐骨大切迹。
坐骨體下後部向前、上、内延伸為較細的坐骨支,其末端與恥骨下支結合。坐骨體與坐骨支移行處的後部是粗糙的隆起,為坐骨結節,是坐位時體重的承受點,為坐骨最低部,可在體表扪到。
3)恥骨
恥骨構成髋骨前下部,分體和上、下二支。
體組成髋臼前下1/5。與髂骨體的結合處骨面粗糙隆起,稱髂恥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恥骨上支,其末端急轉向下,成為恥骨下支。
恥骨上支上面的銳嵴稱恥骨梳,向後移行于弓狀線,向前終于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到中線的粗鈍上緣為恥骨嵴,可在體表扪到。
恥骨上、下支相互移行處内側的橢圓形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兩側聯合面借纖維軟骨相接,構成恥骨聯合。
恥骨與坐骨共同圍成閉孔,活體有閉孔膜封閉。孔的上緣有閉孔溝。
髋 臼
髋臼由髂、坐、恥三骨的體合成。窩内半月形的關節面稱月狀面。窩的中央未形成關節面的部分,稱髋臼窩。髋臼邊緣下部的缺口稱髋臼切迹。
因骨質疏松和骨質脆弱導緻的髋骨骨折是常見的老年性骨折。
(二)自由下肢骨
股 骨
股骨是人體最長最結實的長骨,長度約為體高的1/4,分一體兩端。
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頭,與髋臼相關節。頭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着處。
頭下外側的狹細部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幹角,男性平均132°,女性平均127°。
頸與體連接處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稱大轉子;内下方的隆起,稱小轉子,有肌肉附着。
大轉子内側面的凹陷稱轉子窩。為閉孔内外肌腱及上下孖肌腱附着處。大、小轉子之間,前面有轉子間線,後面有轉子間嵴。兩者之間稱股骨粗隆間,是骨折多發處。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标志,可在體表扪到。
股骨體略弓向前,上段呈圓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後略扁。
體後面有縱行骨嵴,為粗線。此線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續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側延續為恥骨肌線。
粗線下端也分為内、外兩線,兩線間的骨面為腘面。粗線中點附近,有口朝下的滋養孔。
下端有兩個向後突出的膨大,為内側髁和外側髁。内、外側髁的前面、下面和後面都是光滑的關節面。
兩髁前方的關節面彼此相連,形成髌面,與髌骨相接。兩髁後份之間的深窩稱髁間窩。兩髁側面最突起處,分别為内上髁和外上髁。
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稱收肌結節;為内收肌腱附着處。它們均為體表可扪及的重要标志。
髌 骨
髌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股四頭肌腱内,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後面為關節面,與股骨面相關節。
髌骨具有保護膝關節,避免股四頭肌腱對股骨髁軟骨面的摩擦,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的功能。髌骨可在體表扪到。
胫 骨
胫骨居小腿内側,是粗大的長骨,為小腿主要承重骨。分一體兩端。
上端膨大,向兩側突出,形成内側髁和外側髁。兩髁上前各有上關節面,與股骨髁相關節。
兩上關節面之間的粗糙小隆起,稱髁間隆起。外側髁後下方有腓關節面與腓骨頭相關節。上端前面的隆起稱胫骨粗隆。
内、外側髁和胫骨粗隆于體表均可扪到。
胫骨體呈三棱柱形,較銳的前緣和平滑的内側面直接位于皮下,外側緣有小腿骨間膜附着,稱骨間緣。後面上份有斜向下内的比目魚肌線。
體上、中1/3交界處附近,有向上開口的滋養孔。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方的突起稱内踝。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側面有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下端的外側面有腓切迹與腓骨相接。内踝可在體表扪到。
由于皮下組織和肌肉較薄弱,血供較差,胫骨挫傷是常見的運動損傷。
腓 骨
腓骨細長,位于胫骨外後方,分一體兩端。
上端稍膨大,稱腓骨頭,有腓骨頭關節面與胫骨相關節。頭下方縮窄,稱腓骨頸。體内側緣銳利,稱骨間緣,有小腿骨間膜附着,體内側近中點處,有向上開口的滋養孔。
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側有外踝關節面,與距骨相關節。腓骨頭和外踝都可在體表扪到。
足 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
跗骨共7塊,屬短骨。分前、中、後三列。
後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為内側楔骨、中間骨、外側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
跗骨幾乎占據全足的一半,與下肢的支持和負重功能相适應,距骨上面有前寬後窄的關節面,稱距骨滑車,與内、外踝和胫骨的下關節面相關節。
距骨下方與跟骨相關節。跟骨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标志。足舟骨前方與三塊骨相關節,外側的骰骨與跟骨相接。
跟骨骨折為常見的跗骨骨折,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緻。
2)跖骨
跖骨共5塊,由内側向外側分别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緻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粗大。
每一距骨近端為底,與跗骨相接,中間為體,遠端稱頭,與近節趾骨底相接。第5跖骨底向後突出,稱第5跖骨粗隆,在體表可扪到。
3)趾骨
趾骨共14塊。踇趾為2節,其餘各趾為3節。
形态和命名與指骨相同。踇趾骨粗壯,其餘趾骨細小,第5趾的遠節趾骨甚小,往往與中節趾骨長合。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