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系列80丨七百輕騎破樓蘭
△漢匈之争
自張骞出使西域以來,西域諸國對漢朝的态度大都很敬重,且很多國家都殷切地盼望着能與漢有所溝通。但越來越頻繁的漢朝使者和商人被劫殺的事情發生,讓劉徹逐漸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
此事,還要從一個叫王恢的人說起。這裡要說一下,此王恢可不是在馬邑誘匈奴中的大行令王恢,而是一名踏實本分、有志于在西域和漢朝之間幹一番大事業的漢使。
當時,因為漢朝政策的鼓勵,以及來往于西域和漢朝之間可觀的利潤,不少人應劉徹的号召開始在絲綢之路上經商,或者代表漢朝出使、尋求合作機會,劉徹則會相應地給他們配備豐厚的财禮,這就有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公款出差。
不過魚龍混雜的人多了,見不得光的的事情也就不少見了。有些人将劉徹贈與西域的禮物據為己有,在西域低價賣出、獲取私利,西域人也越來越厭惡漢使不誠信的行為。
想當初,張骞之所以能開通西域,就是因為他以誠待人、以信服人,答應了給别國的饋贈,從不會食言,因而西域諸國的人都願意與之結交,在他離開本國時常常主動送上翻譯和向導。
然而,因為一部分人的惡劣行為,導緻漢使在西域的處境越來越難,甚至曾發生被斷絕糧食水源之事,尤其是位于絲綢之路要塞處的樓蘭和姑師這兩個小國,為難漢使尤甚。
這兩個“城廓之國”,因為對來往頻繁的商隊、使團應接不暇,幹脆不予漢使通行,後來甚至常常劫掠往來的漢人,還給匈奴人通風報信,不少漢使因此遭到了匈奴人的截殺,王恢的使團也是常常被攻擊的對象。
但是王恢很冤啊,西域這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嗎?且樓蘭勾結匈奴的行為,怎麼能忍?憤恨不已又無法可施的王恢,幹脆将此事告到了劉徹那裡。
劉徹一聽,頓覺不妙:如果樓蘭和姑師與大漢的事态再這樣發展下去,那他和張骞付出的心血不都被白費了嗎?而且連匈奴人也參與其中,此事,不單單是因為漢使的問題,隻怕與匈奴也脫不了幹系。
劉徹的想法沒有錯,匈奴,亦是挑撥漢朝與西域的幕後推手。
自打被漢朝打得一路逃竄,匈奴單于實力大損,能倚靠的外力隻有西域諸國。劉徹派細君公主和親烏孫時,匈奴忙不叠也送了一位公主過去和親,生怕烏孫傾倒于漢朝那邊。所以可以這麼說,自從漠北大決戰之後,漢朝與匈奴的“明鬥”,立刻轉換成了以西域為戰場的“暗争”。
而早在漢朝還未建立時,西域諸國已經被匈奴武力征服和控制,這些西域小國覺得漢朝“山高皇帝遠”,而匈奴的勢力離他們更近,故而更傾向于聽命于匈奴,樓蘭和姑師也不例外。
但對于劉徹來說,争取絲綢之路這兩個要塞的暢通無阻是勢在必行的,文的不行就來武的!且王恢也說了,樓蘭和姑師國小而兵弱,不足為懼,輕易可拿下。
公元前108年,劉徹即派遣曾經跟随霍去病作戰的從骠侯趙破奴為主将,率領數萬人前去攻打樓蘭和姑師,并任屢遭樓蘭追殺和攔截的王恢輔佐趙破奴。
趙破奴率七百騎兵率先到達,先擒樓蘭王,後攻破姑師,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這兩個被形容為“城廓之國”的小國。
此戰後,姑師因為漢朝的強攻改稱為車(jū)師,并分裂成八個更小的國家,還有一些民衆幹脆投靠了匈奴;而樓蘭最後則将自己的王子送到漢朝作為人質,以表示對漢朝的服從。
漢朝一戰成名,不費吹灰之力一鍋端了樓蘭和姑師,讓西域諸國無不震懾。絲綢之路的要塞,自此也被漢朝所掌控。
但是,事情還未結束。
就在樓蘭宣布降漢不久後,匈奴又發動了對樓蘭的攻擊,樓蘭不得已又送了一位王子到匈奴做質子,對漢朝和匈奴兩面稱臣。
但,越是兩邊都不想得罪,樓蘭最後或許越是會落得個兩邊都得罪的下場。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就如同賈誼曾經所說的:“黑痣一般的小國,隻能引發大國吞并的欲望,根本沒有自主的權力。”
漢朝與匈奴圍繞這些西域小國,将展開怎樣的交鋒呢?而曾經因為身處絲綢之路咽喉之處而人流湧動、繁華無比的樓蘭,最後為何會消失在黃沙中?詩人王昌齡一首铿锵有力的《從軍行》,又為何獨獨要說“不破樓蘭終不還”呢?這些,隻能日後一一揭曉了。
對于漢朝來說,為了控制絲綢之路,就必須征服西域東端、把守要塞的樓蘭和姑師,但僅僅幾年之後,西域西端的大宛國也和漢朝起了沖突,絲綢之路仍舊不安穩,漢與匈奴的明争暗鬥仍在繼續……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