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糯叽叽”星人?從甲骨文看殷商人的“口糧”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0-19 文化 閱讀: 6
摘要: 粟與黍:中華農耕文化的古老印記粟與黍的基本概念粟,俗稱谷子,脫殼後稱為小米。黍,又稱糜子,去皮後稱為黃米。這兩種谷物在中國北方多處史前考古遺址中均有發現,見證了古代先民的農業智慧。五谷的概念演變“五谷”這一概念形成于先秦時期。《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提到:“谷宜五種。”鄭玄注釋為:“五種,黍、稷、菽、麥、稻也。”而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則提到:“樹藝五谷。”趙岐注釋為:“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

粟與黍:中華農耕文化的古老印記

3000年前的“糯叽叽”星人?從甲骨文看殷商人的“口糧”

粟與黍的基本概念

粟,俗稱谷子,脫殼後稱為小米。黍,又稱糜子,去皮後稱為黃米。這兩種谷物在中國北方多處史前考古遺址中均有發現,見證了古代先民的農業智慧。

五谷的概念演變

“五谷”這一概念形成于先秦時期。《周禮·夏官·職方氏》中提到:“谷宜五種。”鄭玄注釋為:“五種,黍、稷、菽、麥、稻也。”而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則提到:“樹藝五谷。”趙岐注釋為:“五谷謂稻、黍、稷、麥、菽也。”

學者陳明遠和金岷彬在《甲骨文中的谷類及東西方谷物加工技術的比較研究》中指出,甲骨文中谷類主要包括禾、粟、黍、稻、麥等。考古發掘顯示,先民最初從野生植物培育的谷類是禾與粟(由狗尾草馴化),随後逐漸增添了新的作物品種。

粟的文化意義

粟在甲骨文中從禾、從粒實,形象地描繪了禾結滿穗實的形态。《說文解字》中解釋:“粟,嘉谷實也。”陳明遠認為,夏商時期屬于“粟文化”,華夏最早的酒就是用粟米釀造的。粟适應幹旱且缺乏灌溉的環境,其莖、葉較硬,可用于喂養黃牛。

中國最早的粟實物遺存距今已有8000多年,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河南裴李崗地區被認為是粟類的主要發源地,有8000年的栽培曆史。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沙窩李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西安半坡遺址、甘肅永靖大何莊遺址、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等多地均發現了粟類作物遺存。

黍的特殊地位

黍在甲骨文蔔辭中頻繁出現,如“受黍年”,表明商代王公貴族對黍的收成極為重視。《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中解釋,“黍”字從水、從黍,象物字,象黍形,突出禾穗下垂的樣子,強調其成熟狀态。

《說文解字》中提到:“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謂之黍。”黍作為一種後起的谷物,因其在大暑時節播種而得名。《夏小正》中記載了“種黍”的活動。《詩經》中多次提到黍,如《魏風·碩鼠》中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禮記·月令》和《論語·微子》中也有相關記載,如“天子乃以雛嘗黍”和“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粟與黍的區别

在植物分類學上,粟與黍有明顯的區别。粟屬于禾本科的狗尾草屬,黍則屬于禾本科的黍屬。盡管它們在栽培條件和地理分布上相似,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但黍的伴生雜草是狼尾草。

文化遺産的傳承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産,黍粟農業不僅镌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還承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我們應該做好傳承與弘揚工作,保護生态家園,永續鄉土風韻。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古羅馬沉船發現大量金屬塊,考古學家和物理學家搶起來了……

古羅馬沉船發現大量金屬塊,考古學家和物理學家搶起來了……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7 閱讀: 4
撒丁島海域的古羅馬沉船與鉛錠之謎意外發現的古羅馬沉船1988年,一群潛水員在意大利撒丁島附近海域進行水下探索時,意外地在28米深的海底發現了一艘沉船的輪廓。自航海時代開始,無數船隻在海洋中沉沒,每艘沉船都承載着不同的曆史與寶藏,成為海洋考古學家們珍貴的研究對象。...
夜讀丨讀書與行止

夜讀丨讀書與行止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5 閱讀: 22
某天早上,高溫炙烤切換成大雨滂沱,最近的天氣惱人。臨出門前,突然收到遠方老友發來的微信,定睛一看,好家夥,一大清早就在思考人生:“昨天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感覺很值得思考,跟你共享之。為什麼古人讀幾本書就可以那麼厲害,現代人讀這麼多書依然能力平平呢?” 由于趕着上班,我在地鐵裡草草回了兩條微信,事後一想還是差點意思。顯然,在讀書學習的資源條件方面,古人與現代人的差距不可以道裡計——尤其在經曆了20世紀的知識大爆炸之後,現代人所能學習的知識門類遠遠超過古人,即使是中國古代規模最龐大的叢書《四庫全書》,與今天的圖書市場相比,仍隻是滄海一粟。然而,老友問題的關鍵在于:讀的書更多,人就一定會變得更好嗎?...
回顧男子将自家祖墳挖開,結果卻引來官司,男子:挖自家的犯法嗎

回顧男子将自家祖墳挖開,結果卻引來官司,男子:挖自家的犯法嗎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3 閱讀: 10
這件離奇的事情就發生在2006年,該男子因為挖了自家祖墳而惹禍上身。當官司降臨之後,他依然不覺得自己挖祖墳有什麼。而被他挖開的祖墳又有着怎樣的秘密?于是,他決定找幾個朋友,一起把祖墳挖了看看,是否能發現什麼價值連城的珍寶。...
嶽丙寅:用泥塑“留”住鄉愁

嶽丙寅:用泥塑“留”住鄉愁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3 閱讀: 16
今年53歲的嶽丙寅,玩泥巴已經有30多年。在很多人眼裡,泥土是最不起眼的東西,而對于嶽丙寅來說,泥土卻是有生命、有靈氣的。嶽丙寅告訴記者:“我想用泥塑把逐漸消失的農耕文化還原出來,給下一代人留下鄉愁記憶。為了把泥塑做得更專業,嶽丙寅臨摹老壁畫,效仿老泥像,從中汲取傳統技藝。...
你知道嗎?在北京中軸線上,有一群“各顯神通”的守護者

你知道嗎?在北京中軸線上,有一群“各顯神通”的守護者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2 閱讀: 12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中軸線的曆史與現狀北京中軸線,作為一條承載着數百年厚重曆史與文化底蘊的軸線,見證了無數時代的更叠與變遷。随着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中軸線及其周邊區域面臨着保護與發展的雙重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人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
一座北邙山,埋了6朝24位皇帝,為啥帝王認為那塊風水好?

一座北邙山,埋了6朝24位皇帝,為啥帝王認為那塊風水好?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2 閱讀: 10
為什麼邙山是曆代帝王欽選的風水寶地?那麼,為啥這麼多名人和帝王喜歡埋在邙山呢?中國人的觀念中,山是最後的葬地,而距離洛陽最近的山就是邙山。所以,久而久之,帝王及達官貴人等等都埋在了邙山。除了帝王外,老百姓也葬在這裡。...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