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梁山好汉的最后结局,和电视上不一样
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他们杀富济贫,惩治邪恶,做了许多“替天行道”的好事。特别是他们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英雄气概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大无畏精神,受到许多人的崇敬与赞扬。
当然,人们也都知道,宋江等人“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造反生涯,充满着数不清的危险,在大秤分金、大碗喝酒的同时,也伴有掉脑袋的可能。这样结果自然会带来一个疑问:梁山好汉们后来去了哪里?这些人的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最流行的说法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后,宋江为众弟兄们的前途和归宿着想,要使大家都成正果,通过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率领一帮哥们儿归顺了朝廷。
历史小说《水浒全传》第八十二回详细写了“梁山泊分金,宋公明全伙受招安”的宏大场面:
“且说道君皇帝,同厘官在宣德楼上看了梁山泊宋江等这一行部队,喜动龙颜,心中大悦,与百官道:'此辈好汉,真英雄也!叹羡不已,命殿头官传旨,教宋江等各换御赐锦袍见帝。殿头官领命,传与宋江等。向东华门外,脱去戎装惯带,穿了御赐红绿锦袍,悬带金银牌面,各带朝天巾愤,抹绿朝靴.…宋江、卢俊义为首,吴用、公孙胜为次,引领众人,从东华门而入。”
之所以这样描写,也不全是虚构。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宣和遗官晋爵:“那三十六人归顺朝廷,各受武功大夫诰封分往诸路巡检司法。
这是小说作者的合理想象,不一定真有这回事。但是,《宣和遗事》在提到梁山英雄们的结局时,就明确说是受了招安,并被一一封去也……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这种说法,和《水浒全传》的描写是一致的。
不过,《宣和遗事》记载的大都是民间传说,有些本身就是小说,这也不足为凭。可是,宋江一伙的确是归顺了朝廷的。
如北宋李若水的《捕盗偶战》中就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同拜爵”的记载。其实李若水也是根据传闻写的,并未亲历宋江等人受招安的过程,同样也不足信。
但李若水生活在北宋末年,与宋江相去年代不远,即便他没有亲见梁山好汉们受招安的场面,记录下来的这件要闻也不会失实,否则便有溢盗之嫌,所以李氏的这一记载较为可信。
元代文学家陆友仁就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他在《题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这样写道:
“睦州盗起尘连北,
谁挽长江洗兵革,
京东宋江三十六,
悬赏招之使擒贼,
后来报国收战功,
捷书夜奏甘泉宫。”
这类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一直到了清代,仍有人赞同这一观点。如翟濒在他的《通俗编》中就认为:“江降后,自有攻方腊等事,《续传》所演,皆不为无因。”。
如果轶闻传言皆不可信,现在看看正史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
据《宋史·张叔夜传》载,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宋江率军向南扩张,他们向海州(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进军时,劫有十多艘大船,上面满载粮秣给养,引起不少人的恐慌。海州知州张叔夜得知这一情况,很快组织了一支千余人的敢死队,设好埋伏,并诱使宋江上岸厮杀,宋江不知是计,只留很少一部分人守船,其余仓促登陆与官兵决战,张叔夜使人乘机“举火焚其舟”,宋江见状大惊,想要回军急救已经来不及了。
结果“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这样看来宋江是在海州战场上被张叔夜缴械的,一定是做了俘虏,并没有被朝廷招安。另外,在《东都事略·张叔夜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样看来,宋江一伙的最好结局也就是受到宽大处理,不被杀头或弄到边瘴地区充军,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怎么可能有“三十六人同拜爵”的上好待遇?
正史中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属实?有人表示怀疑。第一,
宋江等英雄好汉流动性大且极迅速,张叔夜从“声言将至”到派出情报人员打听消息,然后召募千余“死士”投入战斗,决非三两天能完成的事情。宋江等人不是傻瓜,怎么会等着在海边挨打?
第二,宋江劫有十多艘大船,这很可能是其主要家底儿,一定不会轻易弃之不顾,当他听说船只被烧,应该背水一战,怎么会‘皆无斗志”了?再说,又“擒其副贼”,此人想来也非等闲之辈,怎能吝啬得连个名字也不写出?
第三,宋江起义被平息以后,张叔夜同另两名知州一起受到宋徽宗的嘉奖,按说张叔夜的功劳最大,理应受到重赏。怎么会与别人同列?既然同列,他们也非等闲之辈,史书上为何不写他们的名字?
第四,《张叔夜家传》中有一《以病乞致仕宫观札子》,他在回顾“出守海”时这样说道:“会剧贼淬至,偶遣兵斩捕,贼势挫创,相与出降。”这里并没有说剧贼为何人,也不知“出降”了多少,如果张叔夜真的降伏了“官军莫敢樱其锋”的宋江起义军,怎么会以“剧贼猝至”匆匆带过,而且也决不可能“偶遣兵”就能“斩捕”得了的。
从以上几点分析来看,宋江等人在海州向张叔夜投降也是令人难相信的。退一步说,如果以上四点尚难否定张叔夜降伏宋江一事,
再看以下史料:
据陕西府谷县出土的范圭《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载,折公(可存)在随童贯大军镇压了方腊起义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这就是说宋江等人被童贯手下的将军折可存捉住,并非落入张叔夜之手。
又据《东都事略·微宗记》介绍:“宣和三年五月丙申(七日),宋江就擒。”这与张叔夜降伏宋江的月份不合,倒与折可存《基志铭》的记载时间比较一致。因此有人认为,宋江等梁山好汉没有向张叔夜投降,也没有被朝廷招安,更没有去征战方腊,而是一不小心落入折可存手里,既然做了俘虏,又是朝廷眼中的剧贼,这些英雄好汉们的结局,一定是很不妙的。
关于梁山好汉们的结局,除去以上几种说法外,还有另外的记载更是神乎其神。
一说宋江等人为王登父子打败并最终悉数歼灭。这种说法出自北宋末年词人葛胜仲之口,他在《承仪郎王公墓志铭》中说:“……(公)为海州沐阳县尉,遇京东剧贼数千人,浮海来寇。公适就养在邑,命引兵邀击境上,渠首数十人,降其余众,一道赖以安堵。”
就在葛胜仲写这篇《墓志铭》不久,一个名叫王应辰的文人为王登的儿子王师心写了一篇墓志铭。因为打败宋江一事对王家父子太重要了,所以仍未忘记炫耀这件事情:
“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奠之御。既转掠京东,径趋沐阳,公独引兵,要击境上,败之,贼遁去……“
这两篇墓志铭,明眼人一看便知,都是毫无顾忌地吹牛皮,只要两相对照就可以发现驴唇不对马嘴。王登(父亲)的墓志说此次战役是他亲自组织的,全歼了宋江的数千名弟兄,其功可谓大焉!可是到了王师心(儿子)的墓志上却变成“公独引兵,要击境上”,而且宋江等人一个个又都死而复活,全都“败之”“遁去”。
如果王师心的这一仗先打,那么他老子的那一仗就更不好理解,既然能“降其余众”,怎么连“京东剧贼”的名字也不知道?这个“京东剧贼”是否一定就是宋江?更可笑的是,王氏父子二人的官职都没有高过沐阳县尉(相当于今县公安局长),手下顶多也就是百十号人,怎么可能打败以至全歼宋江的数千之众?宋江等人如果连一个县的武装也对付不了,怎么可能闹得朝廷不得安宁?可见王登父子墓志铭完全是自我标榜的神话,万万不可当真。
一说梁山英雄多被蔡居厚残杀。
蔡居厚(?-1125年),北宋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市)人,也有的说他是杭州市人。字宽夫,进士及第,历知沧州、应天府、秦州等,曾迁起居郎、右谏议大夫、户部侍郎等,后因事罢职。
据宋人洪迈《夷坚乙志》载: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时任户部侍郎的蔡居厚被朝廷任命为青州知州,他因患背疸,没有赴任,接着就回到金陵家中治病,请了许多名医调治都不见起色,终因不治而亡。
蔡居厚死后,所亲王生竟也暴卒,想不到三天以后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并神秘地告诉家人说,自己死了之后被速至阴府,魑魅魍魉十分可怕,突然间看见一名囚徒,被两个大汉以桶血浇头,痛得那人拼命大叫,定睛一看,居然是死后不久的蔡居厚!他颇为吃惊,遂趋前探问,只听蔡对他说:你赶快返回阳世,告诉吾妻“速营功果救我,今只是理会郓州军!”
蔡妻听了这话大哭,她说:“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吾屡谏,不听也。”当下也顾不了许多,命家人请来道士为丈夫超度亡灵,并从另一方面看,张叔夜在海州这一仗,不会也不可能把宋江的人马收拾于净,宋江也不会傻得不留下得力将领看守山寨。
当他失败之后,谁敢保证根据地的弟兄不会再打他的旗号?而且焉知他们就本能游击到外地?另外,从折可存擒获宋江的时间、地点来看,距张叔夜在海州那一仗已经一年有余,这恰好说明另一位“草寇宋江”有声有色地战斗了这段时间。
仅从“不逾月继获”这一记载看,说明这个假宋江多少有些能耐,不仅州县的地方武装奈何不了他们,一般的作战部认也没灭掉这股造反势力。这些人能同折可存大军周旋二十多天,没有梁山好汉们的过硬功夫也是不可想象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折可存就算是捉住了假宋江,也不失为一个可以向人炫耀的胜利,到他死后写墓志铭时,谥美之词只管堆砌,擒获宋江之事正可大书一笔,至于是真是假,都要埋入地下,谁会掀开棺材向他追问?
但是,这类自我炫耀的文字好做,却与正史记载难以吻合。因为真正的宋江也去征讨方腊,他和同领大军的折可存应为战友,又怎么生出凯旋之后再讨伐宋江的闹剧?如此看来,不仅折大将军降伏宋江的事情可疑,连宋江是否参与征方腊之事也难使人相信了。这种说法难圆其说,只当闲话听听,千万别当回事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