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烂片捞钱的「小时代」过去了
发现没。
上周五,《欧洲攻略》《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次日票房跌幅超过70%,比一周前《爱情公寓》次日票房50%跌幅还狠。
高票房低口碑的影片密集出现次日票房大幅下跌,这在烂片横行的前几年难以想象。
今天结结实实发生了。
2016年暑期,因为工作,眸爷接连进电影院看了《封神传奇》和《盗墓笔记》。
这两片主演有李连杰、梁家辉、古天乐、范冰冰、黄晓明、、鹿晗、井柏然……老戏骨,中生代,小鲜肉,一网打尽。
这两片的豆瓣评分别为 2.9与4.7,连着看,于我算是工伤。
在那之后,整整两个月,我再没有进电影院。
作为一名影迷,眸爷没有从它们身上看到丝毫对电影的尊重,他们的精明算计都体现在保多少的底,选什么样的明星,能赚到多少钱。
这不是一个电影人的态度。
我突然有一种巨大的失落感。
《盗墓笔记》
一方面是它们太糊弄,另一方面是,这样糊弄,还能圈到钱?
《盗墓笔记》2016年8月5日上映,第一天就拿到1.6亿元票房,尽管之后陷入口碑争议,第一周票房仍超7亿,并最终依靠超10亿的总票房,成为当年暑期档票房亚军,仅次于《魔兽》。
比《盗墓笔记》早一步上映的《封神传奇》,上映初始就因为影片质量陷入网络群嘲,但前三日票房也都超过5000万,最终票房超2.8亿元。
低口碑对影片票房有影响吗?
有。
但有限。
我还记得,因为影片口碑差,片方还顺势玩起花式营销——痛斥“媒体黑心、观众没良心”,在报纸上买下整版广告,上面就写了一句话:“被世间嘲讽不可怕,不被你看到才可怕”。
他们似乎对任何负面评论无动于衷,他们更在意的,始终是(还)能卖出多少票房。
对了,这句话其实改自卢巧音的一首歌。
原话是:
被世界遗弃不可怕
喜欢你有时还可怕
这首歌叫《垃圾》。
其实无需大惊小怪。
再往前三年,低口碑甚至会成为观众猎奇与社交的关键词。
“你看《小时代》了吗?”这样的问题不一定是来自郭敬明粉丝,可能产生于2013年想看看《小时代》到底有多烂的普通观众。
当时,“PPT电影”到底什么样子,一度吸引大量非粉丝观众争相猎奇。
还记得那部击穿底线的《天机·富春山居图》吗?
早在《小时代》两周前上映的她,凭借豆瓣 2.9 创下当年新低。
该片豆瓣短评第一页全部一星,一个“一坨五彩斑斓的屎”的短评被网友点了2922个有用,但这并不影响这部“春晚电鱼”在骂声中大卖,上映前三天都拿到超4700万单日票房,总票房3亿,位列2013年票房排行榜第22名。
《天机·富春山居图》豆瓣短评第一页
和《小时代》同期上映的,李连杰、文章主演的《不二神探》,豆瓣评分 4.6,比《小时代》还低0.1分,他们三者并称暑期“富”“二”“代”。
这三部电影最后都打进2013年电影票房前25名,共计10.7亿票房,占当年全年217.7亿票房的4.9%。
《小时代》
一切的一切或许因为,2012年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进入一个飞速增长的阶段,在票补的推动下,很多路人开始带着3.8元、9.9元尝鲜的心情走进电影院。
这些人当然也是观众,但不可否认,这些观众对电影还没有建立一个最简朴、基本的审美体系。
一个数据——
2013年,中国观众的人均观影频次还不到一次,总观影人次在2015年才超过10亿。
也就是这几年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催生出了大量低口碑高票房的烂片,很多投资人由此捞到快钱。
典型的就是IP+流量明星组合电影。
典型的典型就是《小时代》系列。
“小时代”系列没有一部在豆瓣评分过5,但郭敬明四部累计票17.9亿。
尝到甜头的郭敬明又在2016年推出自己IP改编作品《爵迹》,这部包含了范冰冰、吴亦凡、陈学冬、杨幂、王源的高成本电影,可以说把流量明星与“鲜肉”用到了极致。
最终影片豆瓣评分3.8分,票房3.8亿,是郭敬明在电影的商业化上首次失手。
把流量明星与“鲜肉”用到了极致的《爵迹》
《爵迹》失败了,但郭敬明确实引领了一个“快餐”的时代。
在“小时代”票房爆火那几年,IP+鲜肉明星的电影层出不穷,它们大部分都非专业导演之手,评分也不及格,却往往顶着网友的骂名,攫取大量利润。
一位豆瓣网友曾在《盗墓笔记》的豆瓣评价页如是评价IP电影:
急得发烧的资本+满脸写着抢钱的原作者+只会复制粘贴的编剧+美术指导冒充的导演+邪教教主及其信徒=照单全收的观众。
混沌时代的票房冠军,则经常属于情怀营销者。
2013年与2016年,周星驰靠着《西游·降魔篇》与《美人鱼》两夺年度电影票房冠军,《美人鱼》被“我们都欠星爷一张电影票”情怀营销的巨大声浪裹挟着,在2016年春节档拿下34亿票房,直到一年半后才被《战狼2》超越。
抛开粉丝滤镜和营销把戏,回头看,《美人鱼》质量也不过尔尔。
这些荒诞景象终于在2018年的夏天戛然而止。
上周五,拥有影帝梁朝伟、流量明星吴亦凡这样老少配的《欧洲攻略》,和另一部主打情怀的怀旧影片《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同日上映。
当日早上,两片排片都位列前茅,但随后票房与排片就被《一出好戏》和《巨齿鲨》反超。
饶是如此,两部影片上映首日也分别收获9700万与6700万票房。
真正“起变化”的是上映第二日,两片票房跌幅都超过了70%,超过一周前次日跌幅50%的《爱情公寓》(撤档的《阿修罗》暑期次日票房跌幅也超过50%)。
找来吴孟达与郝劭文并主打怀旧旗号的《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豆瓣评分 3.7,第二日票房直接从6714万下滑到1953万,跌幅超过70%;
《欧洲攻略》豆瓣评分同样 3.7,在首日票房9695万的开局下,第二日票房只有2422万,跌幅超过75%,将次日跌幅纪录又扩大了5%。
这都不叫高开低走了。
简直跳崖式下跌。
在过去五年票房影片中,今年如此多的跳崖影片异常罕见。
毒眸(ID:)拉出了过去5年,总票房在年度前60,评分低于5分的电影。发现,2016年前,低口碑电影罕有次日跌幅多于30%的情况,不少影片在口碑不佳的情况下,第二日还能票房翻倍。
但到了今年,躺赚不再。
春节档,两部口碑不佳的电影,《捉妖记2》和《西游记·女儿国》都出现次日票房下滑幅度超过30%的现象。
暑期档更是在一周内接连出现三部次日票房下跌超过50%影片。
这种现象早在2017年就有了苗头。
回顾刚刚那张统计表,2017年口碑不佳的影片,只有3部次日票房增长,剩下的都在下滑。
经过过去几年众多烂片洗礼的中国影迷,在去年开始用脚投票,开始制造“反常”。
这其中有对烂片群情愤慨的鞭挞,也有把好片送上青云的逆袭。
诸如《摔跤吧!爸爸》上映5天后反超同档期口碑不差的《银河护卫队2》;诸如《芳华》《红海行动》在收获高口碑后,第二日就开始排片,票房全面超越同档期电影。
在过去,逆袭也有,但来得比想象的久。
2015年年底,《恶棍天使》和《老炮儿》同台竞争,前者口碑一塌糊涂,却长期在排片和票房上保持对《老炮儿》优势,直到上映一周,《老炮儿》排片才实现反超,而此时《恶棍天使》落袋近6亿票房。
一位数据分析师告诉《毒眸》,今年夏天低分影片票房跌幅快,是评分平台和朋友圈舆情传播的共同作用:“普通观众的影商有所提高,观影之前参考平台分数与整体风评的人增多。大家现在都更在意影片口碑与质量。”
一直致力于培养自家影城观众口味的济南百丽宫影城经理董文欣认为,这是一个好趋势:
“现在网络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太大了,口碑好坏很容易发酵。以前影片口碑不好,次日就需要抓紧调整排片,现在上座率和口碑差,用不了两三个小时排片就都调整了。今年夏天名气、流量、颜值、IP都不管用。质量为王的时代真的来临了。”
不少影城经理告诉《毒眸》,《爱情公寓》预售火爆,使得很多影院都在周四前为影片排了众多周末场,可周五下午,大规模负面口碑爆发,这种情况他们也始料未及:
“上座率在周五下滑很快,但是周六已经卖出票的场次已经没法删了,只能干着急。”
当然也可能滑向另一种极端。
凡影创始人王义之就担心,“口碑为王”之后,国内的电影观众可能会存在盲目听从负面口碑,对正面口碑将信将疑的情况。
“今年夏天出现一批影片次日票房跌幅大的本质原因还是在于内容供给的增多。好内容多了,大家有所选择对比,就没人看争议较大的影片。在当前还做不到分线发行,分众人群的情况下,大部分影片在上映后的第一周都会存在有争议性的讨论。”
”但是当下‘不喜欢’的声音很容易被放大,如果无法疏导口碑的方向,便会导致原本应该是好评观众的人也不会去观看影片。无论对于国内的宣发团队还是电影市场,都要警惕因为盲目追求热度,所引发的口碑风险。”
董文欣同样对这种趋势有所担忧。
“现在优质、专业的影评并不多。很多都是很情绪化的、瞎写的影评,特别容易煽风点火带走读者和观众的情绪,这也导致了一些可能只是有点争议的影片出现一边倒的恶评与票房的直接溃败。”
但他也承认,总体看市场还是向好的。现在好的影片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票房。”
今年票房前3全是国产片,排名首位的《红海行动》豆瓣评分8.4,排名第三的《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9.0。今年暑期票房前15名里,只有两部影片豆瓣评分6分以下。
对中国的影迷来说,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要知道,仅仅两年前的暑期,我们还在被成群结队的烂片无差别轰炸。
今年票房排名第三的《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9.0
最后,眸爷再讲一个听上去像段子的真实故事。
在刊登“被世间嘲讽不可怕,不被你看到才可怕”广告一周后,大概是还想再捞一把,片方又迫不及待伪造了一份世界电影特效获奖榜单。
《封神传奇》由此登上还没过完的2016年的一份世界级电影评奖的奖台。(可在虎嗅网搜索《谁伪造了《封神传奇》“荣膺”的世界电影特效榜单?国内电影营销下限再次刷新》查看)
这一连串的操作在现在看来荒诞无比,但却成为这几年飞速扩张的影视行业的一个魔幻现实的注脚。
好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那部滑稽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