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展出过一次的楷书“奇作”,作者因书法太好,被两代帝王“重用”
通常在大家的认知中,楷书就是形态方正,点画平直匀称的样貌,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唐楷”内敛精严的影响下,后人临摹时难得笔法精髓。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逐渐让楷书失去熠熠生辉之美,尤其唐朝中后期,在“写经体”的加持下,使笔法工巧精细,结字变的格式化,缺乏变化性跟生命力。
同时“写经体”文字数量庞大,如今大部分学书者,没有古人平心静气的境界,抄写时难变会浮躁,或小心翼翼,一不慎就会弱化笔力,产生死板虚浮之气。
但姜夔曾在讨论楷书用笔、结字时说到:“用笔太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
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简单来说,就是楷书虽然保持肃穆谨慎之态,但也要注重疏密、方圆、缓急的变化。
归入到艺术性质中去,而像“写经体”这种缺乏活力的楷书,确实不建议初学者临摹,所以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力破法度拘束。
研究起个性、飞动的楷书,点画开张磅礴,气势豪放恢弘,看似走向艺术之美,却始终难让学书者,体会到法度与灵活的平衡状态,无法控制用笔。
那么世人向往的唐、宋楷书,就真的没有精善之作,其实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就藏有一件墨本真迹,将唐宋书风完美融合,目前仅展出过一次。
此作就是商康民的“奇作”《书广百论》,商康民这个名字想必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听说过,他因楷书水平高超,成为北宋御书院内的“宫廷书法家”。
受到宋神宗、宋哲宗两位帝王的重用,这件《书广百论》写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全文共计4000余字,卷中用笔清健率真,既有“欧楷”的方正。
还有“虞字”的内敛温和,笔笔兼容并蓄、方圆兼备,但从结构上看,他却没有取法欧阳询、写经体的紧凑峻拔,而是取法于“颜楷”,布局宽绰疏朗。
笔势颇为强劲雄健,带有几分篆隶的沉着质朴风姿,行笔当然还融合了宋人的流畅意韵之美,粗细、浓淡因字而变,对比鲜明,富有畅快的韵律和立体感。
全卷笔法完备,字字遒劲典雅,实乃一件隐藏的“宝藏级”楷书范本,可时常临摹,从中强化控笔力量感和灵敏度,让用笔自然利落、坚实大气。
不被流俗或死板之弊束缚住,把艺术跟规范的天平拿捏精准,这样日后临摹欧阳询、虞世南,或者黄庭坚、苏轼等人的楷书时,就能彻底体悟其中精髓。
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商康民的《书广百论》进行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