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东部发达城市涌入,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父母远行,孩子缺乏照料,这必然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同其他的孩子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对他们的教育应慎之又慎。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者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由父母委托他人照料的农村儿童。儿童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富变化的时期,可以说这个阶段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他们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1.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社会认知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需要有情感倾诉的渠道,需要有成长经验的指导,父母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代养人(受孩子父母的委托,在家帮助照顾孩子的人)忙于自己的事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往往是由比较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就少了一种关怀,少了一种依靠,在和其他享受完整家庭温暖的孩子比较时就少了一种资本,再加上学业不良,又受到各种轻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一种猥亵形象出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存在着深深的自卑心理,不敢和别人靠的太近。
(2)被遗弃感(安全感缺失)
在农村,有的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一年也见不了父母几次面,有的孩子甚至连父母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众所周知,儿童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庇护,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需要温情和体谅。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有人相伴随,父母的呵护是他们停靠心灵的港湾。如果在孩提的时候,父母就不在身边,孩子就不会体会到亲情的存在,心灵也就少了寄托,没有安全感,就不可能放手的去做事,感受不到受人关注的快乐。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心里永远会有一种缺失的阴影。
(3)怨恨感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会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父母远离他们,是别有用心的,是没有责任心的,是为了抛弃他们这个累赘。看到身边其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样子,心理的不平衡感就会加剧。一旦他们这种心理形成,他们就有可能背叛家庭、背叛社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但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上升为心理疾病。
2.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弗洛尹德认为成人的阴影都能在童年中找到影子。在个性的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给孩子的却是残缺的个性影响或教育,这样势必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1)封闭性格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自卑、怯懦、不善言谈、孤僻、敏感、多愁善感、凡事小心谨慎等等,他们通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不愿和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表现出厌恶,戒备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的快乐,整日忧心忡忡、消极颓废,永远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2)攻击性格(破坏性格),
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学业表现差,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注视,只有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口,我行我素、目无尊长、态度粗暴、惹是生非、欺负弱小、散漫无纪,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常常是同学“告状”的对象,成为众人心中的坏小子。
(3)缺乏生活上、学习上的自信心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生活上的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加上父母不在的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的信心。他们长时间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受到的成功刺激太少,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即便偶然有了一点成绩也不会有人重视,做事也就越来越糟,甚至陷入一种一做事就做坏的怪圈,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信心去支撑他们的行为。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立情绪与行为的反社会因素比较严重。
二、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究其原因十分复杂,大体而言:一是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二是家长、代养人、学校、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误。具体来说,主要原因如下:
(1)农村“留守儿童 ”认知发展不成熟,知识缺乏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儿童自身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知识经验的缺乏,再加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落后,导致他们对父母、他人、社会和世界产生错误甚至偏激的认知。他们无法体量父母离家的难处,只是单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行事,完全不顾忌他人的看法,社会规范。
(2)家长角色缺位与教育缺失
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期望子女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许多良好的人格。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对子女形成影响,这就必然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
(3)代养人素质低下、代养方式不良
代养人素质低下,难以有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需要。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和委托教育。由于代养人存在和儿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距,不可能用先进的理念来对其进行教育。
(4)农村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评价机制不完善
农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很多方面都跟不上城镇,在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上还保留着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不可能全面的考虑到儿童的发展心理,难以为儿童提供满意的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科学引导。
教师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目前来说好象还没有很科学的定论,不过学生成绩的好坏是大家公认的判别教师能力高低的“真理”。因此,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片面的夸大书本的作用,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发展。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低下。
(5)社会不良风气与偏见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儿童产生了严重的错误观念。再加上父母的因素,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的世界观、价值观,认为金钱万能、贪图享乐、没有进取心,从而导致问题行为出现。
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教育出现断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便成了必然结果,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问题。这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为他们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农村“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将这些孩子组织起来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政府还应努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设一些就业岗位;加大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多找出路,让大量的农民父母有机会选择就近就业。这样他们就能在挣钱养家之余回家照看孩子。使孩子深切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发动教师经常走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心理行为动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除学习之外的生活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学校应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随时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以便及时疏导教育,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中,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同时还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农村“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服务。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建议每个家庭都至少应留一个人在家照看孩子,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和委托人教育,同时加强对父母和代养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村、镇的教育资源:组建农村“留守儿童”代养人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教会代养人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提供一些先进的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让他们摆脱落后粗野的管教方式,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一个和谐的家教环境;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和行为习惯,关注每一个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提高代养人的素质,增强责任感
代养人对孩子不仅仅是一种看护关系,而且更应是一种教育关系,应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明确自己所应履行的生活责任与教育责任。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如:村委会、妇幼保护会等,经常长期的组织代养人进行学习,教会他们一些教育下一代的知识;同时应派遣一些人员下乡多做宣传,让代养人清楚:给别人带孩子不仅仅是管饭,还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代养人应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与父母、学校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并且常常与留守儿童沟通,及时的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孩子能够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童年。
(5)创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监督管理
取缔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场所;加强对这些相关场所的管理,禁止儿童进入这些地方;肃清校园周边地区的环境,减少儿童接触社会阴暗面的机会。建立一些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益的课余娱乐设施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让他们的剩余精力有一个健康的释放空间,同时也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增强对事物的判别力。使他们不至于被周围不良环境所影响,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6)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教会自我教育是健康成长的关键
我们要让农村“留守儿童”明白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让他们懂得良好品德、性格的养成来自于自我控制,来自于生活拼搏,并且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心理调剂方法,以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转移、自我释放、自我鼓励、自我……让每个农村“留守儿童”用自己心灵深处的阳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标本兼治。让我们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