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自杀率极高的疾病,竟然还有人羡慕它的“天才”?
我们在后台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消息,她讲起了自己患病以来不被理解的经历。
我们看完非常受触动,为了更好地了解她的情况,便与她取得了联系。
征得她的同意之后,我们对她进行了访谈,记录下了她的故事。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借着她的故事,我们来了解这个经常被误解的群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她叫俞俞(化名),已经休学两年了。
两年前,她突然“犯病”,失踪并且尝试自杀。
家人在八天后才找到她,回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医院检查出了抑郁症。
之前她的父母,包括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生病了。
后来,她们又辗转求医去了很多医院,最终在一家医院住院观察两个月左右后,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而非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躁郁症,患病原因复杂,包括生理、环境、心理多方面因素。
躁郁症伴随着抑郁与躁狂。抑郁状态出现时悲观消极,心情低落;躁狂是一种兴高采烈、极度兴奋的状态。两种情绪状态可能交互出现,也可能以躁狂为主。[5]
在一开始,俞俞更多的是抑郁、嗜睡、失眠、长时间沉溺在幻想世界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也不说话,基本没有情绪波动。
后来,躁狂的状态出现了。
那个时候,她开朗了很多,十分想外出,跟人交流多了起来,但有时会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兴奋状态,自残、自杀倾向因此加重,容易受刺激,以及更加容易犯病。
爸妈对她的症状几乎没什么兴趣,那段时间给她最大帮助的,是舅舅。
舅舅提供了财力的支持,帮她找医院,处理学校方面的事务。
并带着俞俞尝试各种治疗方式,例如药物治疗,还有脑电、电针、心理咨询、电疗等等(常规的电击疗法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段)。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靠强大的意志力就可以对抗的,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慢慢恢复。[2]
现在,一有人接近俞俞,她就条件反射地躲开或者攻击、生理上恶心到想吐。
父母一直说的就是,希望她忘记过去,赶快好起来,赶快好起来。
父亲还会经常说一些难听的话:
“你怎么得了这个病,还不是你自己作的,花了我们这么多钱还不快点儿好起来,还把错都推到大人身上。
什么童年,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怎么你就不行!我们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多年还有错啦?你就是个没良心的玩意儿,白眼狼!”
听到这,我们感到非常沉重,普通人或许真的无法理解,每天都要耗费全部的力气努力活下去、在生死边缘死死挣扎,是什么感觉吧。
而且实际上,俞俞的童年并不美好,甚至是充满黑暗的。
6岁以前,俞俞基本没有见过爸爸妈妈,一直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小时候也只喝了一个月的母乳,之后一直喝的奶粉。
刚到父母身边时,他们对俞俞还是很好的,但是后来有了妹妹,父母好像就没有那么喜欢她了。
“从三年级开始,我爸爸开始打我,因为我吃饭慢、数学成绩不好。”
“我现在很怕黑,晚上必须开着灯,不敢独自乘住电梯,因为我小时候经常被关小黑屋或者门外,一般是两个小时以上。还有,我恐惧尖锐的东西,因为我爸爸在我小时候拿带着钉子的棍子打我,我很恐惧。”
她说起了一段自己在童年期的“特别经历”:
“我在对世界认知还不完全的时候,偶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一直认为那个世界才是我生活的地方。
但是直到我12岁时,我才从别人的行为和对我说的话中,意识到我可能一直搞错了,那个世界并不存在。
于是我努力去回归现实,有段时间我很焦虑,于是寻求各种方法寻求刺激感,但是无论我用多少办法,甚至故意激怒爸爸打我,但始终觉得周围的一切不真实。
我对那个世界的感情比这个世界更深。我有自杀的想法和举动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个。
我无法在一个感受不到真实的地方生存以及生活下去。并且我内心有强烈的渴望去那个世界。咨询老师说那可能是幼年的我幻想出来的。”
如果遭受了创伤,人们会幻想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安慰自己,抑或从自己的身体中“分离”出去,甚至选择遗忘这段记忆,避免伤痛。[2]
面对自己的经历,俞俞还说:
“我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告知身边的人我到底怎么了,都是含糊地说我身体不太舒服之类的,毕竟谁也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家孩子有精神病。”
“我从来没有和以前的同学联系过。我没有任何朋友,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我感觉很自卑,好像我低人一等”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这个病让我失去了太多,我什么都不能做,什么都做不成。”
“我知道他们想保护我,学校怕我出事要负责任也很正常。但是我就是觉得很悲哀,明明我生病了,我不舒服。为什么其他的病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说出来,而我就只能遮遮掩掩,难受的时候也要躲起来不被人发现,好像我很见不了光似的。”
听到这,我感到很心疼。是啊,为什么?
是什么让他们感到见不得光?
1. 不知道什么是精神障碍
根据我国最新的一项包含32552人的调查数据中,有16.6% 的人在一生当中患过某种精神障碍,有9.3%的人在过去的一年内被诊断为精神障碍。[4]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最典型的表现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反复。
轻微症状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位1.4%,患者年龄中位数25岁,并且近十年内青少年的患病率增加了39倍。[1][9]
躁狂状态:
感到极度兴奋和充满力量。在发作的早期阶段,他们可能比平常更友善,活跃,健谈,自信,有洞察力和创造力。
但随着情绪的升高,他们可能会经历以下某些或全部情况:
增加力量和精力,减少睡眠;
极度烦躁;
快速,不可预测的情绪变化;
思想失控;
对活动的兴趣增加,精力透支;
雄心壮志,自尊心高涨;
判断力差。
抑郁状态:
主要症状是悲伤,绝望的情绪,可能伴有以下某些或全部的极端感觉:
睡眠失常(睡得太多或太少);
对工作,家庭和朋友失去兴趣;
改变饮食习惯;
专注于失败或不足;
自尊心丧失;
对身体不适的过度关注;
性欲降低;
容易哭泣,自杀和偶发性杀人念头。
具体的早期征兆随障碍而不同,但这些症状可以作为识别的信号。
如果发现自身或他人患有上述一或多种症状,而且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造成了相当大的痛苦或干扰日常生活中的事务,那么便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不知道病因
有研究表明,极富创造力、敏感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和成就卓著的人)的患病率可能更高。
因此,有人称它为天才病。
但除此之外,其实任何人都可能出现双相情感障碍, 它对病人生活的负影响是巨大的,近20年来超过6%的病人死于自杀。
研究表明,生物学因素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I型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为0.75%,大部分为常见等位基因变异导致,并且一部分基因与精神分裂的基因相重合。[7]
另外,一个人的个性构成和/或在环境中的压力(例如,亲人的死亡,分居,离婚等)也可能导致抑郁或躁狂状态,儿童时期遭受物理或者性虐待的话发病率为正常人群的2倍,并且发病更早症状更为严重 。
3. 不知道生病的时间可能很长
由于成因复杂,与身体疾病不同,精神障碍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者打点滴的方式快速解决,在治疗方面持续的时间较长,整个患病时间可能长达1-2年以上。[6]
所以,我们无法强迫患者快点好起来,他们也不想每天都处于那种旁人根本无法理解的煎熬中,但真的很难凭借个人的意志力,让自己变回以前的样子。
他们可以做的,便是积极配合治疗,按时吃药,一点点恢复。
但值得庆幸的是,70%到90%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症状。如今,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完全康复通常是可能的。[3]
4. 认为只有“弱者”才会生病
很多人认为,患有精神障碍是这个人本身太脆弱了,一点儿“小风小浪”都承受不了,缺乏所谓的“精神力量”“内在力量”,会嘲笑他们,看不起他们。
实际上,精神力量和精神健康不一样。
正如糖尿病患者可能身体强壮一样,精神障碍患者也可能精神强壮。
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锻炼自己的精神力量,不管他们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
甚至,精神障碍患者已经特别坚强了,即使面对各种磨难,仍然努力前行着,阻挡他们的,可能只有外界的不理解。
就像一位患者的一段描述那样:
他们(父母)在小时候打断了你的腿,又不给你治疗。
你哭着努力站起来,然后一瘸一拐的长大,有天他们突然发现,哎你的腿怎么是瘸的,你说了原因,他们仿佛失忆般不记得了,然后含混的道个歉,接着又开始责怪你的腿为什么会长瘸,为什么会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快点把腿治好才行。
于是你只能沉默的转过身,继续瘸着腿前行。
这段话,让我们感到无奈与无力,但同时,也看见了生命是充满力量的。
哪怕生病了,他们也一直在挣扎地努力活着。
即使你无法给到他们一些帮助,但至少,避免对其再次造成伤害。
理解与善待,是最大的美德。
我们写这篇文章其实也并不是想批判谁,只是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包容,温柔以待。
如果身边的人病了,我们可以怎样做呢?下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5]
第一步,不要责怪、不要减少对他们的爱
经常有读者留言:“你说,爱是不是有条件的?”
听到这样的询问,我总是会感到一丝悲伤,好像他们都在说,自己表现不好、自己出现问题了,身边的人就会停止爱。
所以,请不要责怪生病的人,不要减少对他们的爱,尽可能地开放倾听他们,避免做出主观评判。
例如,下面的话是不能说的:
哪有那么娇气?大家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不要太脆弱,坚强一些!
你现在的感觉存在于是你的头脑中,那是一种你可以控制的想法。相信我,你可以自主选择抹去它的!
我们都有难过的时候,我也一样,上周我还因为男朋友和我分手难过呢,哭得要死要活的,现在我不是也好了?那时候还是你安慰我的,记得吗?
相反,你可以说:
你不是一个人。我就在这里。
我可能无法确切感受到你的感受,但我很关心你,我也想帮助你。
你对我很重要,对我的生命也很重要。
第二步,鼓励治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除了继续关爱、倾听他们以外,你还需要做的就是,带他们(或者鼓励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1.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症状列在一张清单上
可以和对方谈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特征,例如 “你的心情经常低落”…… 列出一个症状的清单,有利于专业人士很好地做出判断。
2. 鼓励他们进行体检
相比于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你身边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去做身体上的体检。
如果发现可能是患有某种精神障碍,那么医生会将其转介给精神科医生。有时,这种来自专业人士的观点会更容易令人接受。
3. 主动为他们寻找专业人士
陷入某种精神障碍的人,可能自身会非常的疲惫,没有充足的精力找到一位合适的专家。这个时候,提供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步,走向康复
康复需要一段时间,这一阶段,需要你的爱与支持。
1. 接受现实
看到家人或朋友特别沮丧、在痛苦地挣扎,同样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尤其是当恢复较慢、没什么进展时。
所以,你要认清现实,有耐心是很重要的。是的,即使有了最佳的治疗,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变好了。
2. 以身作则
你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坚持锻炼、不吸烟、不酗酒,鼓励他们可以以更好的方式生活,这样会有利于恢复过来。
3. 看到他们的难处
有些小事儿,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当一个人生病后,就变得特别难。这个时候,看到他们的需要,帮忙做一下,是很好的方式。
4. 一起成长
当亲人的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和家庭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时,一起做心理咨询、调解彼此的关系是特别有必要的。
最后,你也要记得保护好自己。当亲友生病了,你可以给到适当的帮助,但有的时候自己也会感到烦躁、沮丧,这时就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与时间,恢复一下。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卡尔·罗杰斯曾描述过一个场景:
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把冬天吃的土豆储存在地下室的一个箱子里,距离地下室那个小小的窗户有好几英尺。
生长条件相当差,可是那些土豆芽竟然发芽了 —— 很苍白的芽,比起春天播种在土壤里时长出的健壮的绿芽是那么的不同。
这些病弱的芽,居然长到两三英尺长,尽可能地伸向窗户透进光线的方向。
他们这种古怪、徒劳的生长活动,正是我所描述的趋向的一种拼死的表现。
它们也许永远无法长大成株,无法成熟,永无可能实现它们实有的潜能,但是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长条件下,它们也要拼死地去成长。
生命不知道屈服和放弃,即便它们得不到滋养。
卡尔 · 罗杰斯
作为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始终对人有着特别积极的看法,认为人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就像“地窖中的土豆”一样,即使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也有一种“拼死”的精神。
采访的最后,我们问俞俞,是否有一些话,特别想对大家说。
俞俞说,对那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一定要坚持按时吃药,好好爱自己,尽量去看些自己喜欢的、美好的事物。顺其自然,尽己所能吧。”
如今,她开始尝试做一些事情,比如看书、听歌、画些小画、观察植物和动物、每年冬天的时候她还会种一盆水仙……
她说,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花园。
你要时刻记住,他们一直在努力着、在朝向阳光的那一面挣扎着、生长着。
愿每个人都能在阳光里。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I.M., Haddad, P. M., Scott, J.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345.
[2] 朱迪思, 赫尔曼. 创伤与复原.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
[3] Amy Morin (2015). The 5 Most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Mental Illness.
[4] 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 Wang, Z. (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6(3), 211-224.
[5] Helping Someone with Depression.
[6] Kring, A. . (2016). 变态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 Sullivan, P. F., Daly, M. J., O'donovan, M. (2012). Genetic architecture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emerging pic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3(8), 537-551.
[8] Etain, B., Henry, C., Bellivier, F., Mathieu, F., Leboyer, M. (2008). Beyond genetics: childhood affective trauma in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10(8), 867-876.
[9]
来源:壹心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