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长津湖》背后的一些历史知识点,你需要了解
今年的宏伟历史巨作《长津湖之水门桥》已经于春节档登陆各大影院和观众见面。继《长津湖》第一部票房一路高歌,《水门桥》电影同样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可见观众对于电影的喜爱。这背后自然是代表了广大群众对志愿军战士深深的致敬。
关于电影《长津湖》背后,其实有很多相关历史知识点,值得介绍一下。
一、关于“长津湖战役”的主要参战部队“9兵团”
众所周知,电影中负责在朝鲜长津湖围歼美国以陆战1师等为代表的精锐部队,是解放军第9兵团。那么中央军委为什么会安排9兵团去歼灭美军王牌中的精锐陆战1师呢?大名鼎鼎的9兵团又是什么样的来历呢?
其实早在1948年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分为华东、中原、西北、东北四大野战军。起初,四大野战军建立以后,直接管理各个纵队。然而随着解放军规模扩大,单靠野战军直接指挥纵队,已经无法适应战争,需要在野战军和纵队之间,再设置个编制单位,这就是兵团番号的由来。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总计组建了19个兵团,兵团番号分别如下:
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正是第三野战军下属的第9兵团,时任司令员是宋时轮上将。
宋时轮所率领的第9兵团下属几个军,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解放战争中,都是战功赫赫的威武之师,其中第20军、27军曾经是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主力部队,曾经和清一色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较量过,并将其击溃。
新中国成立后,精锐云集的第9兵团驻扎在华东地区,担当解放台湾的第一梯队。
因此,当号称美国王牌部队的陆战1师要在朝鲜动线发起进攻的时候,毛主席认为吃掉陆战1师,必须使用一个部队作风顽强、歼灭作战经验丰富、能攻坚能穿插,将领素质过硬的主力野战兵团。那么第9兵团相较于国内其他军队,优势非常明显。
二、为什么第9兵团进入长津湖后,会陷入防寒物资紧缺、大量战士被冻伤的困境。
造成9兵团的这个困境,其实是多方面原因。
第9兵团在进入朝鲜之前,长期在我国南方驻扎,比较适应南方的温暖气候,很多战士都是南方出身,进入朝鲜的时候还身着单衣,而这一年朝鲜的长津湖地区恰逢多少年都难得一遇的极寒天气,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多度,因此9兵团的战士们显然是无法适应这种极端天气。
在进入朝鲜之前,我国东北地区政府其实是为9兵团准备了不少防寒物资,可惜后期9兵团为了尽快执行行军到指定地点埋伏敌军的任务,不少战士在行军过程中,并没有将配备的防寒衣服带入朝鲜。而当9兵团意识到长津湖地区的极端天气对于战士非常不利,亟需后勤补给的时候,我军的补给线又经常被美军的飞机轰炸切断,后勤保障物资很难送到一线战士手中。
9兵团在长津湖埋伏期间,出于隐蔽性需要,无论白天黑夜都是不能生火取暖,只能在雪地中风餐露宿,而且要潜伏在雪地里一动不动,这个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兵团战士被大量冻伤。
很多9兵团的战士们,不仅身着单衣对抗长津湖的极寒天气,每天只能分到一个冻成石块的土豆。
反观美国军队,不仅有充分的防寒物资保障,而且配备了清一色的机械化装备和领先的作战武器。
也因此,不少兵团干部都认为,长津湖战役的艰难程度,甚至要超过红军长征时期。
电视剧《亮剑》中,作为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晋西北铁三角”之一的孔捷,曾经深情地为李云龙、丁伟描述他在朝鲜战场的所见所闻:战士们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饿着肚子和装备优良的美军较量。
这个是非常真实的情景。
尽管9兵团的战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劣环境,然而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战斗信念,让不可一世的美陆战一师不得不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三、长津湖战役,美国除了陆战一师,还有哪些参战部队
在很多人印象中,长津湖战役我解放军第9兵团是以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全力围歼美军陆战一师,最终未能歼灭、甚至重创对手,都感到扼腕叹息。
事实上,整个长津湖战役,我第9兵团总共投入将近15万兵力,而美军参战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单从双方投入作战兵力来看,我第9兵团并不是占据数量上绝对的优势。
写在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9兵团、对于整个志愿军战士,无论给予多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正是他们的付出、牺牲,才换来了今天共和国和平的发展环境,换来了今天每一位中国老百姓和平安宁的生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