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鉴定——对“砣工”的深刻理解(建议收藏)
高古玉的鉴定,需要观察玉器表面上的琢磨痕迹、工艺方式、阴线特征,不管是从成形方式,造型纹饰,还是皮壳打磨的状态,都是工艺的复合叠加方式,凡是经过手工坨具雕刻总会留下痕迹,如不懂看工痕,谈不上掌握真伪鉴定方法,其他的鉴定方式可以做为参考辅助,而判断一件高古玉的真伪,从阴线砣工痕迹入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最直观、最有权威的一种鉴定方式。
古代制玉使用的砣机是一种半机械工具,在木轮上镶嵌砣刃,一般是金铜砣或者铁砣片,通过装置不同组合器具,也可用于开料、出型、切割、打孔、缕空、打磨、以及对部分纹饰加工。
高古的砣具使用是往复转动做工,正反正反循环转动砣具来回碾磨,高古的砣具加工时需要加湿的解玉砂,作为砣碾的介质,由于解玉砂是流动的,砣具的反复碾磨,带动材质硬度比玉坚硬,颗粒粗砺耐磨的解玉砂,会呈现向下的作用力,不断的会碾碎玉器表面,不断深入会从沟边挤出沟底,砣具的反复碾磨会形成一个单独砣痕,砣砣叠加接续,这种工艺效率很慢,而在解玉砂的研磨下,纹饰沟底会呈现破碎感,砣砣不断接续覆盖,不会出现密集锐利的长拉丝痕迹。
高古玉的砣工痕迹不会直接拐弯,所以在纹饰的拐角处会有明显的挤出现象,在同一件高古玉上,同类线条的做法,具有高度一致性,因为一件玉器的加工通常只使用一个砣具,同一个工匠师傅制作,单独砣痕的砣长、阴线的宽深、以及沟底的呈现状态,都是一致的,这是古代砣工的工艺和特点,到代真品一定是符合逻辑,工痕且不能背离时代特征。
古代玉器制作留下的砣具痕迹的形状,从横截面看主要有U形、V形、梯形、一面坡四种痕迹,不同时期的砣痕,既有共性,也会存在差异,越是早期的砣痕,阴线横截面越显得宽平,从春秋的U形阴线、“香肠”型砣痕,到战汉时期,砣痕变成两头更尖的菱形,线感越来越锋利,阴线横截面呈V形,这是由于砣具材质从铜制坨具变成了铁制坨具,所以砣的加工更加高效。
古代制玉是利用砣具带动松散的解玉砂来回摩擦来完成的,由于砣具转速较慢,线条边缘极少有崩口现象,现代制玉使用的电动工具转速高,常在边缘留下拉锁状崩口。
古代的砣工长线条都是用砣具一节一节拼接而成,痕迹由数道大致相同的短砣痕连接而成,粗细有明显规律变化,断续相连,不甚连贯(连接处常见重刀跳刀或拖刀现象),而现代仿品长线条为一次成型,中间无拼接痕迹,古玉加工时,即使是使用了提高了效率的设备,也是人力和杠杆结合的产物。砣痕比较浅,线条比较粗(转速低的原因)且圆形不太规整。
而现代雕刻玉器是采用高速电动工具带动粘上金刚砂的钻头一遍成型,所以阴线槽内常留下长长的几条平行线,且线条边缘锋利,沟底显得生硬干涩,现代新琢磨线条粗细相当、深浅一致、集束线平行,这是由于钻头固定的金砂颗粒造成的,砣痕两端尖中间宽深,固定单方向高速旋转,金刚砂目数一致,沟底缺少变化,会有同方向的同方向拉丝痕迹。
现代机械设备不论是切割还是打磨,由于精度高(高速旋转运动时,偏振幅度非常小,否则砣片会因为离心作用而解体)转速高,玉的表面留下的痕迹会呈现一种非常规律的圆形旋转痕迹。
广大玉友需保持每天看馆藏图片的习惯,多过手实物真品学习,增加认识理解和大脑记忆能力,看书形成记忆系统的认知,也都必不可少,预祝大家都能收藏到心仪的到代藏品。
玩高古玉找对圈子很重要,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增添作者微信,诚邀天下爱玉之人,共同交流古玉文化!不定期分享一些古玉方面知识,都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心得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让更多的玉友少走弯路,收藏的路上,我们结伴同行,如果您也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您转发分享!谢谢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