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9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5-19 阅读: 2
摘要: 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这种形制的剑见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帛画驭龙升天图上的男子所佩的短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不久以前曾出土一件西周晚期与此器相似的完整的玉具剑。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我们若将其称之为战国时期治玉工艺史上的一枝独放的奇葩,此器当之无愧。战国早期战国早期战国早期

161、玉璧

战国早期

外径11.5厘米 内径5厘米 厚0.8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有褐色浸斑,表面有光泽。内外缘皆雕琢细密的陶索纹轮廓线。两面雕琢平凸的虺纹。

162、玉璧

战国早期

外径7.6厘米 好径 4厘米 厚0.3厘米至0.5 厘米

1985年叶县旧县1号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碧玉,半透明,器表有光泽。璧的内外周边有阴刻轮廓线,肉面雕琢整齐而密聚的卧蚕纹。

163、玉琀

战国早期

长 2.4 厘米至1.2 厘米 高0.8 厘米至0.5 厘米之间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略带黄色,有光泽。21件皆出于墓主人的口腔和颅腔内,其中是否包括耳塞和鼻塞,目前尚难辨别。器小如豆,皆仿生圆雕,形体有牛、羊、猪、犬、鸭、鱼。本图版只收其典型器物12件,其中玉牛翘首,弯角,张口,挺胸收腹,腰脊微突,四足分立。玉羊昂首竖角,臀部略高,四足直立。玉猪昂首噘嘴,躯体窄长,颈部阴刻鬃毛,腹部下垂。玉犬昂首张口,坚耳挺胸,作吠叫状。玉鸭扁嘴微张,翅、尾雕阴线翎毛,双足分立。上述各器只雕琢出粗略的立体形态,不刻细部。正因为诸器形体颇小,玉人在琢制时难以控握,予以精工细做,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使这组雕刻群体,在艺术效果上依然达到栩栩如生的境地。

以往发现的玉珍形式甚繁,多为碎玉,或用玉仿制的贝,亦有仿蝉者。例如安阳大司空村有两座殷墓的墓主人以玉蝉为珍,洛阳西周墓亦有以玉蝉为珍的现象。到了汉代墓内以玉蝉填塞墓主人口中的现象才逐渐广泛。瞿中溶《古玉图录》说∶"《说文》云'蜕,蛇、蝉所解皮也。'则人之死,其尸有似蝉之蜕,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为含玉耳。"夏鼐先生认为∶"它们所以取形于蝉,可能是因为蝉这昆虫的生活史的循环,象征变形和复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玉器,易于使人联想到蝉形。这些含在口中的玉蝉,据瞿中溶和罗振玉的意见,都应是没有孔的。考古发现证明,确是这样情况。""曾侯乙口中的玉琀雕琢成仿生肖的微型玉雕,是否象征财富的含义,亦未可知。

164、金缕玉璜

战国早期

长 11.8厘米 宽2.7厘米 厚0.25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有褐色浸斑,质地细润,有光泽。体扁平,两残片合成半璧形。以三段金缕将断裂为两段的玉璜缀合成一器。其缀合方法是将玉璜断开处各钻三孔,以金缕分别穿缀之。玉璜边缘有对称的齿脊,两端各琢成龙首,并有圆目,张口。璜身以线索纹界作三区,每区皆雕琢隐起的不规则云雷纹和蚕纹。除玉璜两端各钻二孔、中央缀以金缕的六孔外,尚有直径大小不同的孔眼六个,用以穿缀其他饰件,共同组成花样繁多的珩佩,以供墓主享用。

165、玉璜

战国早期

长5.4 厘米 宽4.3厘米 厚0.5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青白色,有褐色浸斑。器表有光泽。周边有对称的齿脊,两面雕琢虺纹,中部上下边缘刻斜线纹。玉璜中部顶端钻一孔。另一器与此器成对。由于它们与另两对同形制的玉璜和一个单一的小玉璜同出于内棺,表面钻孔的部位也有一定的差异,估计似是同一组玉佩饰的构件。

166、玉首铜刀

战国早期

通长 22.3 厘米 玉首长 4.2 厘米 宽3.4厘米 厚0.3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刀茎与刀身为青铜质。刀身双刃。下刃长于上刃。刀茎表面有金黄色块斑,与玉环首相接处呈龙身形,两面各一,共衔住玉环柄。玉环柄呈青中带蓝点,四角夹有酱黄色的杂质。有光泽。略有缺损。它是圆角长方环形,四角各伸出一透雕的龙首形装饰,表面阴刻窃曲纹。

167、玉人

战国早期

高2.5 厘米 宽1厘米 厚0.7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为青黄色。圆雕。此器作人面相背的立体雕刻,上小下大。身着长裙,裙口平齐。头、肩清楚。嘴、鼻。手全缺。面型上阔下尖,面部中央凸起一脊,琢出双眼、双眉。其中一人眼睑涂黑,另一则无。双面玉人有两耳,对钻有横向小孔。自玉人头顶中部纵钻一孔以供穿系。玉人雕琢不精,造型亦欠真实,恐系迷信用品。

168、玉梳

战国早期

长9.6厘米 上宽6厘米 下宽6.5厘米 中厚0.4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灰白色,质地温润,通体有光泽。器边缘有酱黄色的杂质。扁平体,梯形。齿口略大于梳背。厚度自梳背至齿尖渐减,梳齿颇密,共计23枚。齿尖相当锐利。梳背的长度约占梳长的二分之一多,两面雕刻勾云纹,其周边刻密聚的斜线。梳背上端中央钻一孔,以供穿绶随身携带。此梳雕琢极精,碾磨颇细,较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玉梳设计合理,虽梳齿细密,迄今无一残断。

169、玉龙形佩

战国早期

左;长11.5厘米 宽8.7厘米 厚0.6厘米

右;长11.3厘米 宽8.7厘米 厚0.6厘米

1978 年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两件,器形大同小异。龙作俯首张口状,独角,躯体作S状回旋。龙身伸出四足。龙佩周边雕弦纹斜线轮廓周线,两面雕琢平凸虺纹。龙体中腹钻一孔,可供系佩。

170、玉兽面琮

战国早期

通高5.4厘米 宽 6厘米中部直径 6.6厘米 孔径 5.5 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色,有褐色浸斑,半透明,有光泽。内圆外方,两端作圆环形,中间有两端对钻的大圆孔。器表四面各刻一个狰狞的兽面纹,但兽面纹样大同小异,皆以阴线琢出。玉琮两端口沿阴线雕弦纹一周。射上阴刻横@纹,并简饰阴刻网纹。此器平置于墓主头顶左侧。

171、

171、172、玉具剑

战国早期

通长 33.6 厘米 宽 5.1 厘米 中厚 5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出自墓主的腰腹间。由首、茎、格、璜、鞘、现等构件组合成一套完整玉具剑。上述玉构件皆钻有孔眼,以金属丝缕贯连。这件剑首与习见的不同,它呈扁平体,镂雕作小型玉佩状,两端琢成向下回卷的龙首,圆目,张口,龙的躯体作弧形蜷曲。两前足向前直伸,化作对称的龙头;两后足雕琢一双相对的凤首,圆睛、垂喙,其高冠作门形连接,表面刻菱形细线方格纹和细密阴线编索纹。上述双龙的躯体的下边,雕琢相背双凤,凤首向外,与龙身连体,其间琢镂长方形的孔眼与剑茎顶端的方孔对应,并以金属物相贯连。这件剑首两面阴刻出龙的细部,并以阴刻单线或双线勾云纹、编索纹和菱形格纹作为装饰。同时配以镂空,造型极其生动。璟位于格的一面,作勾形,与格同属一节,并采用同一块玉琢雕而成。一面以十字形线条将其表面界作四区,以阴线勾云纹装饰其间。剑格的上部镂二孔,与剑基下端的两孔对应,并以金属丝相贯连;剑璜下方有两孔,与剑鞘上端的二孔对应,亦以金属丝相贯连。剑鞘和剑瑶皆素面,其连接方法同上。

由于此剑剑茎和剑格间以金属物相连接,可证此剑非实用器。这种形制的剑见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帛画驭龙升天图上的男子所佩的短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不久以前曾出土一件西周晚期与此器相似的完整的玉具剑。它应系此器的先型。

173、玉四节佩

战国早期

长 9.5 厘米 宽 7.2 厘米 厚 0.4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浸斑。体扁平。系一块玉料透雕成三环四节而成一器。其中间一环是活动的,上下两环皆不能自由折卷。三环首尾相接,组成龙纹。各节雕镂龙凤布列左右;其第一节刻双凤对首;第二节雕双龙呈相反的S形蟠绕,其尾端化而为凤;第三节刻两龙作对称的卷体状,分置于横长方形镂空环的两侧;第四节系两小龙,龙首向封,龙身向左右曲伸,尾部向下旋转。此佩最上端的中部钻一小孔,可以穿绶系佩。它的两面均以细线刻出龙、凤的眼、角、冠、嘴、爪、鳞甲和羽毛。第二节上刻有四条龙纹。

此器出自曾侯乙的腹部,器形与其他玉佩不类,可能系单独佩戴之饰物。这种雕琢精巧、镂空技术娴熟的玉佩的出现,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曾国王室在艺术领域中的新爱好和新的追求。

174、透雕玉璜

战国早期

长 16厘米 宽4.6厘米 厚0.4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体扁宽而稍厚。透雕成四条对称的夔龙,龙作曲身,另有六条龙。龙身躯皆蟠绕屈曲,其间多镂空。器表雕琢勾云纹、绚线和涡纹。另一面平素无纹。此器出土一对,可能与另一透雕玉璜合组成一套,佩戴使用。

175、玉双龙壁

战国早期

长7.2 厘米 宽 3.8 厘米 厚0.4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有光泽。扁平体。玉壁两侧各透雕一龙,素面。两龙相背,皆作S形的回卷,龙头向外,上有独角,尾部向内两歧,下垂,并向上翘弯。器的一面残留一道割痕。

176

176\177\ 玉多节龙凤纹佩

战国早期

长 48 厘米 宽8.3厘米 厚0.5 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全器成长带形,由五块玉料攻制而成,共26节(一说16节),分五组主体构件套扣成一个似长龙形的整体。其中有四个活环,利用金属榫插接,因此可以拆开;,八个活环系采取镂空技法制作,不可拆卸。不过,金属可以自由卷折。各节构件的主纹是龙、夔龙、凤和兽面,其形象正面和侧身兼备。也有集龙、凤鸟于一体的现象。上述主纹表面再饰以蚕纹,杂以弦纹、云纹、线索纹,所以纹饰繁缛。同时,此器集切割、平雕、分雕、阴刻、剔地、透镂、接榫、碾磨等多种玉雕技艺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绝世。这件玲珑剔透的玉雕佳作,虽微有残损,亦难掩遮全器的艺术光辉。我们若将其称之为战国时期治玉工艺史上的一枝独放的奇葩,此器当之无愧。

至于它的用途,说者的观点不一,由于出土时被卷折着置于曾侯乙的下颌附近,有人认为是佩饰 也有人认为它是"玉缨"(帽带)。其功能究竟如何确定,尚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178\玉璧

战国早期

个外径8厘米 内径3.4厘米 厚0.6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有棕色斑疵,半透明,有光泽,质地细润。体扁平,正圆形。孔壁直。此璧的纹饰的特点是∶勾云纹均作双头式,两头大,中间小。三周云纹中,内、外两周的纹向相对,并相错位;中间的一周,按璧的四等分,每分上的纹向各自相反。每周云纹中,各有一个形似逗号的虺纹作为补白。与此器情况相同者,还有一件。此器雕琢精致。

179 玉玦

战国早期

右∶径5厘米 厚0.35厘米

左∶径3.2厘米 厚0.3厘米

1978 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两件皆青色玉料,大的略带黄色。小的泛白。扁平体,圆环形。各有一缺口,中心有一单向钻孔。小的一件单面雕琢云纹,外缘雕有单斜线。大的一件两面雕琢勾云纹,内外周边刻阴斜线。

180玉双鸟纹拱形佩

战国早期

长5.9厘米 宽4.2 厘米 拱高和厚皆为0.5 厘米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酱色瑕疵和裂痕。半透明,有光泽,玉质莹润。此佩作圆角长方形,透雕出向背的两只凤鸟,立姿。头部向下弯曲,椭圆眼睛,尖喙,凤身作S形回旋卷曲,凤尾向下回旋。两凤的长冠向头后连接,其下的尾翎也连接成一个整体。此二凤的表面雕琢虺纹卧蚕纹,凤身雕琢勾形镂空;两凤间琢有两个纵长的箭头形镂空。此器出土于曾候乙墓内棺第三层器物群中,从器物分布图看它夹在玉环、玉璧、玉璜、玉带钩的中间,其位置在内棺的一侧中部。据此,可以判断这件玉佩是一套组玉佩中的一枚重要构件。与此器大同小异的一件拱形佩出土于江苏省吴县严山窖藏坑,时代属于春秋,用途大概与此器相同。

其他相关
顿击:(亦称爆杆)

顿击:(亦称爆杆)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用顿击手法爆发力强、自球易走直线,近距离目标命中率高。用顿击手法击打直角双杆球、等腰三角形双杆球功效很高。随着斜面槌头的面世以及2011年门球竞赛规则的实施,击打双杆球的功能基本失效。但是击打门前角度双杆球、撞柱折射进门、撞柱折射进门双杆球还是用的上的。击打时使用爆发力,槌尾搓地而行。...
勇锐威猛的北宋金刚力士

勇锐威猛的北宋金刚力士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3 阅读: 2
在佛教传说中,有八类为佛护法的鬼神,俗称天龙八部,他们是: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逻迦。1969年定县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977年)就出土了两尊鎏金铜金刚力士像。...
从战国时期六国金文角度看汉字的隶变

从战国时期六国金文角度看汉字的隶变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5 阅读: 1
词:战国/六国金文/隶变(一)在战国时期六国金文里,有相当数量的汉字形体与秦汉早期隶书的发展状态相吻合,如:...
「江苏」徐州博物馆赏稀世国宝—金缕玉衣 、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江苏」徐州博物馆赏稀世国宝—金缕玉衣 、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24 阅读: 2
在徐州博物馆里,能同时看到徐州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徐州博物馆馆藏的金缕玉衣于1994年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出土前因曾被盗掘,盗墓者抽取了连接玉片的“金缕”,出土后,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复原。...
古今鲁班尺长短不一样(组图)

古今鲁班尺长短不一样(组图)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5 阅读: 2
鲁班尺有多长?古籍记载,“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寸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准曲尺一寸八分。目前国内流行的鲁班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42.9厘米,另一种是50.4厘米,这两种鲁班尺和古代的鲁班尺长度都不一样,可以说,这两种鲁班尺都是不准确的。...
邢窑

邢窑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4 阅读: 14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邢窑但是,长时间以来,唐代邢窑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出土文物刑窑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产地,在内邱县。邢窑、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