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十级要练多少小时?
题主搞错了一件事情:
能不能考上十级,和练了多久的琴,没有必然关系。
关键的事情在于,你用什么方法来练琴。方法是达成目标的必然条件,脱离了方法谈目标,注定成为空头大话。
在了解什么方法能让自己更快地练习到十级的水平之前,我们要了解的一个事实是:
这世界上有一个专门用来坑普通人的法则钢琴考级,叫做“一万小时定律”。
把能成功的原因,全部归于“为此所花的时间”这样一个单一的变量上,是极具误导性的,它容易让你相信,我只要付出了时间,那我就一定会成功。
这样一来,你会觉得除了时间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你开始会做以下的事情,并相信这样的“努力”会给你带来收获,看看你自己有没有中招:
● 从头再来:每次练习都是从头开始弹;中间弹错了也从头开始;
● 解决困难的唯一办法是机械性重复;
● 慢速弹不好,就加速来一遍;(实属迷惑行为了)
可惜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都像滴水穿石、铁杵成针一样简单,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可以给你带来的进步微乎其微。
“一万小时定律”更像是精英阶层对普通人量身定做的谎言,老师告诉你练够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老板告诉你好好干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行业大牛……大师们根本还没把自己成功的秘诀吐出来,普通人已经在“保持普通”这件事情上不断内卷了。
事实上,一万小时定律到今天也早已经被推翻无数次了。
他最早来源于对10名小提琴演奏者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练习时间越长的人,小提琴演奏水平越高。
盲目简化一定会丢失重要的细节——这个符合直觉但并不正确的研究结论很快被推翻,在后来同类型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除了水平较差的演奏者平均练习时间未达一万小时,一般水平的演奏者和优秀水平的演奏者,练习时间几乎持平,都在一万小时以上。甚至,优秀水平的演奏者,所花的练习时间会比一般水平的演奏者来的更少。
这个结论说明,练习的时间长度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它并没有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你甚至可以远超练琴时间比你多的人;如果你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习,你很可能正在浪费你整个人生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花了这么久时间,却只能被埋没在“一般般”的梯队里。
所以,如果这个问题不做任何修改,且,题目中的“考十级”是对能力的一种表述,而非“半年只学一首十级曲子最终硬弹了下来”这种特殊情况,那么科学钢琴的答案会是:
要拥有十级的水平,每天两小时练琴时间,一定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但花3年以上时间,每天练琴两小时,不一定能达到十级的水平。
如何让【练习3年】和【达到十级】划等号呢?
第一个关键点在于:练琴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人在练琴时缺乏的东西。
好的练琴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时刻保持动脑思考,脱离舒适圈
有一个事实是,不动脑和动脑的重复弹奏,都可以让你练熟一个比较简单的音乐片段。如果不有意控制,我们的身体往往会偷懒,自动选择那个让我们体验起来更舒服的方式。
不动脑的重复练习会让你在遇到比较困难的片段时,觉得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到沮丧,抓狂。而有动脑的重复练习,则意味着每一遍重复都会努力解决上一遍存在的问题,你会尽自己所能避免两遍一模一样的弹奏(重复同样的错误),并根据错误的类型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任何学习中,脑子都是重要的东西。
2. 建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针对性进行练习
大多数人会有一个误区,就是错把达到目标的过程,当做目标本身。我今天要练琴两小时,这是达到目标要经历的过程,但绝对不是目标本身。当你混淆了目标与过程,你就会出现两小时一到就觉得今天的任务完成了,实际上你可能只是不断地在重复错误,获得的进步非常之少。
每次练琴,我都应该制定一个足够细致的目标。
你可以通过对自己提问来完成目标的制定——本次练琴我应该完成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
为这个目标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以及在练琴结束后评估自己的达标程度,才能获得肉眼可见、可被评估的进步。
3. 量化学习行为与成果的联系,根据成果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行为
每次练琴我都制定了目标,但是没有完成怎么办?没关系,每一次没有完成的目标,都帮助你更好的评估自己的练琴过程,让你在下一次能够优化自己的练琴过程,以求让自己达到目标。
要及时观察自己的练习策略,当目标没有被完成时,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策略。
许多人的问题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妄图用机械性的重复解决一切出现的困难。保持反思,及时探讨,才能更快的进步。
4. 不要闭门造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有一个老师。你可能习惯于自己在网络上搜索碎片信息,拼凑属于自己的答案,但是当你发现,你琢磨了半年一年的问题,老师两三句话就能给你讲明白,给你恍然大悟的感觉,你还会觉得你那份坚韧的努力有意义吗?
要拥有开阔的眼界,及时更新的知识素材,以及与时俱进的学琴理念,一位爱思考、懂教学、适合你的钢琴老师能帮你省下许多时间,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有方法就够了吗?并不是的。还有其他层面的因素卡着你,让你可能到不了十级。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Anders Ericsson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一个人认为自己现在的水平是熟练的,且处于自己可接受的状态,那更多的练习时间不会产生更多的进步。
Once a person reaches that level of “acceptable performance and automaticity”, the additional years of “practice” don’t lead to improvement.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你的水平上限。
说人话的版本,就是你知道什么,你才能弹出什么;你不知道什么,你就永远弹不出什么——无论你增加多少练琴时间。
有一种难听,叫做我以为自己弹的很好听。
你很可能已经把一首曲子弹到滚瓜烂熟的程度了,但实际上并不好听,在专业人的耳朵中,它是很刺耳的——没有层次,没有强弱,没有分句,没有对比,糊成一片的踏板,喧宾夺主的伴奏声部,自以为优美其实拖沓的rubato……(大部分自学者的现状)
这些都是你不知道,就无法察觉的事情,无法察觉,自然就无法解决。
要改善这种情况,你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取充足的听觉素材和听觉经验,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
没有这些东西,你无法客观评价自己弹奏的水平;拥有这些东西,你可以事半功倍,以又稳又快的节奏步入十级的门槛。
要建立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取充足的听觉素材和听觉经验,有一个很好且舒适的方法:
大量的听专业演奏家的录音
你完全可以把这项活动纳入这个快餐时代的生活中难得憩息的片刻,用宁静的心灵欣赏一些大师演奏的各个时期的钢琴作品。可以先从自己喜欢的调调开始,不用强迫自己去听那些“应该听”但自己不喜欢的曲目。从泛听开始,大量的汲取听觉素材,这些素材会慢慢变成你的底层建筑,给你的钢琴学习带来不可忽视的巨大帮助。
古典音乐入门推荐在知乎上有很多高赞回答,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在钢琴学习中,听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弹奏没有感情,没有音乐性,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技巧不够高超,是因为,你真的听的太少了。
另外,关于钢琴水平的证明钢琴考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大部分非专业学习者接触不到,但这里还是提一下:
创新的能力
在良好的知识储备和的技术能力的支撑下,你需要在你的音乐演奏中注入「创造力」,这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也是演奏家们不会告诉你的成功秘诀。
学音乐,如果只是为了造出一批演奏技能高超的人,他们能够以一致的标准弹奏各种高难度的曲子,那我认为这样学音乐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去追求高新AI弹奏技术。
好的艺术是有共性的,而人作为个体在艺术中的价值,在于在共性中追求个性与创新。创新造就了你的辨识度,让你更有价值的方式被专业领域接纳和认可。
古典钢琴圈中,有一位最有名的、靠着「创新」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辨识度,从而“出圈”的选手,应该就是我们的古尔德古大爷了——Glenn Gould。
Glenn Gould
在那个鼓吹演奏要尽可能还原作曲家意图和作曲家时代背景特征的年代,古大爷背其道而行之,直接因此出名。他演奏的莫扎特,可以让莫扎特穿越时空来斗殴:
他演奏时爱哼哼的“毛病”,让一堆人批判其音乐无法一尘不染,也让一堆人觉得他自由自在且可爱。
创新就是你的在演奏行为中的核心竞争力。演奏中的创新,是所有的专业钢琴学习者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都必须学习的能力,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二次创作」。
如果无法具备哪怕一丁点二次创作的能力,那将在某种程度上很难被认可为专业的演奏者。如果认为统一的标准才是学习艺术的未来,那大力发展AI就可以了——我是说,至少我认为,都摸到十级的门槛了,至少是要具备一点这样的能力的。
所以我们要明白,考过几级以及花了多长时间练琴都只是过程。我们学琴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弹奏出好听的曲子,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并享受音乐。
希望大家都能用更为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吧。
想要获得更多关于高效练琴的方法,也可以点击这个视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