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有何区别,为何被一同列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史”,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官方组织人员编写并收录的史书,它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必不可少的资料。一般来讲,二十四史是一部史书对应一个朝代或者时期,但也有例外。比如记述唐朝历史的就有《旧唐书》与《新唐书》两部,而记述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也有《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两部。那么两本五代史有何不同,为何会被一同列入二十四史之中呢?
《旧五代史》的编修情况
编修前朝史书是体现封建王朝正统性的重要表现。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南平、后蜀、南汉三个割据政权,基本确立北宋在中原的统治后,便立即着手组织人力编修前代历史。973年4月,赵匡胤下诏编修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历史的史书,由参知政事薛居正负责监修,卢多逊、李穆等人同修。由于编修人员大多都在五代任过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较为了解,又加上绝大多数材料均改编至各代的实录,所以仅仅一年半后,也就是976年10月,《旧五代史》便编修完成。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后被称为《旧五代史》)记载了从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907年)到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960年)之间53年的历史。体例上分为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不过《旧五代史》原书到明代时期已经散佚,现存版本为后人从诸多其他史书中辑录出来的,据清代乾嘉学派考证,内容大致相当于原书的九成。
《新五代史》的编修情况
与《旧五代史》由北宋官方组织编修不同的是,《新五代史》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欧阳修私人修撰的。欧阳修之所以要自己重写一部关于五代时期的史书,是因为他认为《旧五代史》只是将现有史料重新罗列记叙了一遍,全书并没有体现出历代兴亡之道、忠臣奸臣之别,不具有警示后人的意义,所以他决定效仿《史记》体例和春秋笔法来重修五代历史。
《新五代史》的书稿由欧阳修的家人在他死后(1072年)上呈朝廷,5年之后被朝廷收录,确定为正史。虽然没有明确记载编修时间,但可以推测这是欧阳修晚年的作品,因为欧阳修直到1060年才完成《新唐书》的编撰任务,从他此前的履历来看也没有时间精力去编写,所以《新五代史》应该是欧阳修在修撰完《新唐书》后的闲暇时间中“发挥余热”所作。《新五代史》记事的时间同《旧五代史》一样,但体例就大不相同了,全书分为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
后世为何将《旧五代史》同《新五代史》一同列为“二十四史”?
简单来说,这两部史书相比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对于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可以相互补充,遂均可列为“二十四史”并行不悖。
《旧五代史》的优缺点。
《旧五代史》最大的优点就是帝王本纪编写得当。该书将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均记载在帝王的本纪之中,十分连贯详细,所以只要通读本纪就可以基本弄清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脉络,无需翻阅其他列传印证。比如后唐庄宗一人共有本纪八卷、后唐明宗一人则有本纪十卷,可见《旧五代史》对于本纪的重视。另外,《旧五代史》中有《礼乐志》、《职官志》、《食货志》,虽然写的较为简略,但也能让读者基本了解这段历史的典章制度和经济生活面貌,而这些是《新五代史》中所没有的。
《旧五代史》最大的缺点就是现存版本是后人辑录,存在删改情况,在引用上需要谨慎对待。由于《新五代史》受到宋朝的重视,《旧五代史》逐渐被冷落,到明代时已经残破散佚了。清朝在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前代史书中辑录出《旧五代史》大部分内容,并行复刊。众所周知,清朝在编修《四库全书》时对所用书目进行了大规模的删改,《旧五代史》也未能幸免。后人将清朝辑本与《册府元龟》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可见清代辑本中将原书中涉及胡、虏、夷狄等内容均进行了删改替换。另外,《旧五代史》成书时间太过短促,主要参考各代实录,引用其他史料有限,资料来源较为单一。
《新五代史》的优缺点。
《新五代史》最大的优点是参考史料丰富,内容翔实。欧阳修编撰此书时,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目已经很多了,参考史料较之《旧五代史》更为丰富,所以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上与《旧五代史》难免有冲突的地方。欧阳修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证,可以说是旁征博引,所记内容更为翔实。另外《新五代史》的体例更为完备,《十国世家年谱》、《四夷附录》等相互参照,自成体系。
欧阳修还自创了许多名目,将45卷列传均按照人物特点编为类传,如将皇室宗族编为《家人传》,将忠臣细分为《大臣传》、《死节传》、《一行传》,将奸臣细分为《唐六臣传》、《伶官传》、《宦者传》等,可以让读者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而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春秋笔法太过浓厚,欧阳修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人物、事件的褒贬,导致不甚客观,这从欧阳修对列传的精心分类就可以看出。比如《大臣传》主要收录出仕一朝的臣子,以彰显其忠义之节。而历仕多朝的臣子则列入含有贬义的《杂传》,但其中不乏有建树的贤臣。从篇幅来讲,《新五代史》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列传部分,对于本纪则很少着墨,甚至相较于《旧五代史》删减了许多内容,使人无法清楚掌握此时的历史脉络,读起来云里雾里。另外,欧阳修对当时的典章制度和经济生活则“视而不见”。
所以总体来看,《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优缺点都十分突出,单拿出来都不能较为完整客观的反映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而放在一起则可相互补充印证。所以后人才会将两部史书均列为“二十四史”,视为正史。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