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被人打小报告,怎么挽回局面?记住这3点!
《资治通鉴》第22卷 汉纪十四
汉武帝 太始三年(丁亥,公元前94年)
【原文】尝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译文】江充曾随汉武帝前往甘泉宫,正遇上太子刘据派遣去甘泉宫问安的使者坐着马车皇帝专用的“驰道”上行走,江充便将其逮捕问罪。太子听说后,派人向江充求情说:“我并非爱惜车马,实在是不愿让皇上知道后,认为我平时没有管教左右,希望江先生宽恕!”江充并不理睬,径自上奏。汉武帝说:“做臣子的,就应当这样!”对江充大加信任江充,从而使江充威震京师。【解析】
江充登场,巫蛊之祸就是他挑起来的。
巫蛊之祸这个重大事件,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中间是多个小事件逐渐累积能量,最终爆发。
上面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江充逮着太子刘据手下犯错,太子刘据求情,江充不给面子。
俗话说的好,打狗也要看主人,江充弄了太子刘据的人,就是在打他的脸。
而且在太子刘据求情之后,江充还是汇报给了汉武帝,这算是彻底把太子刘据给往死里得罪。
江充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故意邀宠还是势做孤臣,这都不重要。
关键是,太子刘据在对待这件事上太丢分!
1.江充与汉武帝的意志
在这段材料之前,《资治通鉴》记载了关于江充是怎么上位的。
彼时江充的职位是绣衣使者,和明朝锦衣卫、东厂差不多,主要负责监督国内大臣、诸侯、宗室的不法行为。
江充上任之后,并不因为这些人位高权重而在弹劾时有所顾忌,因此获得汉武帝的喜爱。
一方面说明,江充负责的这个工作,以及相关职责,是汉武帝意志的延续,即汉武帝让他干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执行中,江充的做法获得了汉武帝的认同。
当江充逮到太子刘据手下架着马车在皇帝专用道上奔驰,某种程度算是江充在体现汉武帝的意志。
2.御下不严的客观事实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
这一点无可辩驳,就是客观事实。
太子刘据的家臣架着马车在皇帝驰道上行走,就是违反了相关律法。
被江充逮着一点都不冤枉。
就这一点,江充秉公执法一点问题都没有。
3.求情的反留下话柄
刘据想求情,在具体操作时犯下了两个错。
其一,弄错的对象。
江充代表汉武帝意志,他这么做汉武帝很喜欢。
但是,如果按照太子刘据的要求办,违背了汉武帝的意志,再说的严重一点都算是近侍结交太子,犯了忌讳。
这么做或许会交好太子刘据卖其人情,但却会让汉武帝不爽。
其二,说错了话。
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
太子刘据给江充的话是:不想让汉武帝知道后,认为他是御下不严。
其实这段话的关键,不在于太子刘据是否御下不严,而是前面“诚不欲令上闻之”。
这叫做隐瞒,或者说欺君。
从江充的角度来说,他是绣衣使者,使命就是为汉武帝打听消息。
现在,事情发生了,他如果为了卖太子人情而不汇报。
汉武帝不知道还好,一旦有人随口在汉武帝耳边说一句“前些日子江充抓到太子家臣犯法”
不但江充自己完蛋,太子刘据同样也要倒霉。
到时候就是欺瞒、包庇犯罪数罪并罚,江充必死。
从太子刘据的角度来说,想把这个事情摁下去可以理解。
但是,他不应该说“诚不欲令上闻之”。
这个性质比他御下不严更严重。
尤其是江充作为绣衣使者的职责,在听到这句话后,不吝于太子刘据交了一个把柄在江充手上。
届时江充和汉武帝一说,连添油加醋都不用。
汉武帝极有可能会想,现在为了这个下属你就欺瞒我,还有多少事是我不知道的?
这个猜疑心就会起来。
其实太子刘据面对这事情也很好办。
既然下属犯错是客观事实,且江充又是带着汉武帝的意志。
那么想要好好解决这个事,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当面感谢江充,多谢他代为惩罚,请他秉公执法,按律处置,形象先摆出来,让人认为他没有记恨江充。
其二,立马找汉武帝主动认错,毕竟是父子,犯错的是下属,难不成真因为这个人而动太子刘据?
其三,在汉武帝面前表示自己御下不严,希望治罪,态度一定要放低,然后再说自己打算怎么做,并向汉武帝请教如何管理下属。同时感谢江充能够指出自己的错误。
三点做到江充,啥事都没有。
【启发】
江充把太子刘据下属犯法这事汇报给汉武帝,其实可以算是在给太子刘据打小报告。
其实在咱们职场中类似别人给你打小报告的事不能说很多,但你一定遇到过。
如果发生了,你该怎么干?
当然,下面的对策前提是基于你知道谁打了你的小报告,并且你还知道打小报告的内容。
其一,你犯错不要紧,被打小报告也不算什么,重点是领导最讨厌下属隐瞒不报。事情发生了,你主动交代,啥事都没有。你要藏着掖着不说,从重处罚!
其二,老实交代,表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解释狡辩。
其三,事情既然已经出现了,那就要聚焦解决,认错之后还要说办法,把领导的注意力给扭转过来。当然,事情解决之后,再给领导汇报一下思想,再顺势请教一番,也未尝不可。
之所以要主动把这个事情说出来。
一方面,你不说这件事的解释权就在别人嘴里,这绝对不利于你。
另一方面,你去说了,你才能在夺取解释权后,主动掌握这件事后续的走向。
——END——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