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南麓 山地高差造就的缤纷世界
东西横亘24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拥有众多冰雪覆盖的极高峰,也是冰川高度发育的地带。但沉寂的冰雪世界并不是这条巨大山脉的全部——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数千米的海拔高差造就了我国最为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本文作者从海拔4500米的宿瓦拉山口下降到墨脱,向我们展现沿途包括高山苔原、亚高山针叶林、中山阔叶林以及低海拔地区的热带雨林在内的缤纷自然世界。
雪山之下的热带景观
如果不是亲自涉足这里,没有人会想到在喜马拉雅山脉白雪皑皑的南迦巴瓦峰南坡脚下,会有热带景观出现。高大的山脉阻挡了自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数千米的山地海拔高差所造就的复杂地形以及温度梯度让这里呈现出包括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一直到高山草甸等复杂的垂直植被带分布。在墨脱附近,满眼的葱郁绿色、湿润的空气、凌乱的倒木、附生其上的斑驳苔藓、如幔帐般挂在高大乔木枝头的附生植物,会让人忘记自己正深处喜马拉雅山之中。
摄影/冯凯文
2012年9月18日,我在西藏林芝波密县境内云雾缭绕的群山之间翻越了海拔4550米的宿瓦拉垭口,来到墨脱一侧的山脊附近,受潮湿气候影响,这一带的雪线在4800米左右,附近山峰常年冰雪不化,冷风飕飕,到处是奇形怪状的风化石。这里的植被类型非常单一,零星的垫状植物和蓼科、菊科、杜鹃花科等高山植物点缀在荒原巨石间,雪兔子和雪莲在背风的岩石缝隙中生长,只有苔藓和地衣是这里的绝对霸主,铺满大部分的岩石和土壤表面。这里还能看到世界上最矮的“树”,多种矮柳组成的木本铺地群落。时值秋季,部分植物的叶片开始变黄,配上苔藓和地衣的色彩,整个大地一片五彩斑斓,仿佛来到了遥远的阿拉斯加苔原。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如北极圈苔原一样的场景中,我居然看到了具有热带风情的蕨类植物——鳞毛蕨属和耳蕨属、岩蕨属的某些种类分布在这里,其最高海拔可超过4500米喜马拉雅山脉,仿佛北极苔原上生长着热带雨林中的植物,这是地球上最奇妙的一处地方,北极和热带在此交汇。
傲娇的高山花卉,绽放在看似荒凉的生命禁区
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交错分布的地带,可能是全世界高山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各种杜鹃和岩须是构成灌丛群系的主体,而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罂粟科、虎耳草科、报春花科等高山草本植物则给这片貌似荒凉的地带增添了丰富的颜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图乌奴龙胆主要分布在平坦的草地上。
锥花绿绒蒿(摄影/董磊)为代表的罂粟科类群则在相对潮湿的地方随风摇摆着它们艳丽的花朵,是这片荒凉地带的颜值担当。
三指雪兔子(本图,摄影/董磊)和宽瓣红景天(下图)这类耐寒、耐干的类型可以在流石滩地带生长。
宽瓣红景天
欢迎来到喜马拉雅南麓
站在宿瓦拉垭口,面朝西南方向,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雪峰刺穿云雾,直耸蓝天,山脚峡谷深不见底,山腰冰川横卧,那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最著名的山峰——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山峰之首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狭义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只包括从青藏高原南缘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到西端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之间的巨大弧形山脉,而广义上的喜马拉雅地区,即泛喜马拉雅,还包括周边的喀喇昆仑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岗日嘎布山脉和舒伯拉岭等地。这条巨大的山脉不但拥有位于不同海拔的完整垂直植被带谱喜马拉雅山脉,同时水平方向的变化也很明显,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步递减,从位于东部墨脱县、年降水量5000毫米以上的“中国雨都”巴昔卡到巴基斯坦境内不足800毫米的半荒漠地带,在降水减少的过程中,永久雪线从东部的海拔4800米逐步上升到西喜马拉雅的5800米左右。这一系列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表植被组成,如山脚的植被基带从东部的热带雨林逐渐过渡到中部的粗壮娑罗双季雨林,再到西部的干旱落叶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