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的催泪电影《房间》,看完我明白2个道理
上周去医院陪护,80多岁的外婆紧急住院,舅舅阿姨们年纪较大,所以这个重担我自己承担了。这一路下来,一点也不容易。
家婆手术后出院不久,先生的弟弟请假在我家照顾,先生可以有点喘息的时间去上班。我在的时候,孩子的上学放学接送基本是我承包了,外婆一住院,先生就得接下我之前的接送工作。
有一个四岁的娃在家,跟客户聊生意很难,所以先生经常会跟我说,快被你的儿子气死了。我能理解他说话时的心情,不过,埋怨是没有用的。
为了缓解他的工作家庭压力,我跟阿姨们商量,换另一个人陪护。谁都有压力,所以均衡一下,有助于家庭和谐。
从医院出来第一天,我就睡了一个上午,下午的时间找了一部电影看,谁知道把自己看哭了,真的很推荐。
这部催泪电影是《房间》,前面的镜头,就局限在一个小房间里,那是一个24岁的年轻妈妈和5岁的男孩子居住的地方,除了那个房间,他们没有其他的去处。
吃饭就靠着老尼克(他用狗生病的理由,骗了一个17岁的姑娘,把他关进房间,并且让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几天一次的补给。
生病就靠着老尼克带来的药物,其他的一切都给靠着他们自己生存下去。
7年被囚禁,年轻的妈妈没有绝望,因为有了孩子,她需要创造一切生的希望。好在最后孩子装死离开了房间,最后让警察把妈妈也救了出来。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次,两次都被感动流泪,因为电影太真实了,真实到可以作为现代人的生存手册。
找到活着的意义,一切困难都无所畏惧
年轻妈妈乔伊,17岁那年听信老尼克家里的狗生病的理由,被拐至棚屋,从此她的世界陷入绝望。如果不是后来孩子的出现,估计她很难坚持下去。
孩子对于妈妈来说就是天使,所谓的为母则刚,其实就是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有了这份责任,人生就充满了使命感。
在困境中,人的意志很容易消沉,等待心中的希望丝毫无存的时候,生命也很快走到尽头。所以,人需要找到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经历了残酷的集中营生活,最后能够活着出来,靠的就是一个信念,他要完成被摧毁的手稿。
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要活下去总得找到一个出路。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不如放慢脚步,给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乔伊因为孩子,没有绝望到放弃自己,她带着孩子在房间运动,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是美好。
这些美好,出了房间,就失去魔法,接下来的是一个一个残酷的现实。首先就是乔伊的自怨自艾。
没有人该为你的不幸买单,停止伤人伤己的抱怨
乔伊从房间里被救出,这本来是件好事,但现实中参杂了太多情感因素,一下子,她的世界失衡了。
首先是自己的父母,分手之后各自生活,没有因为女儿的失踪而变得凄惨。其实,这只是乔伊一厢情愿的想象。
换作任何一个母亲,孩子丢了怎么可能不着急,当乔伊质疑母亲觉得自己不重要时,这得多伤人心。难道她母亲活得很惨,这才能够抚平她的伤吗?我在猜想,乔伊的父母有极大可能是因为她的失踪而选择分开。
他的爸爸自始至终没和自己的外孙说过一句话,他是觉得那个孩子不配吗?还是觉得女儿不配?他的举动,无疑惹恼了被坏人囚禁7年的女儿。
一开始,乔伊对未来也是充满自信和希望的,压倒她的最后一颗稻草,也许就是来自于访谈记者的一句话。
她在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终于,她选择了在洗手间通往天堂。
如果她真的离去了,孩子怎么办?我想结果会很惨。好在最后她坚强地挺过来了。
放手总是容易的,接纳现实需要勇气。
乔伊在经历生死后,终于明白过来,她不再抱怨,她变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看到这个美好的结局,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顺遂的人生是没有的,听过一句话,人生本来就困难重重,接受了一个现实,也就能好好地活下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