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和巡抚相比谁厉害,平西王和亲王比谁厉害?
总督和巡抚相比,很明显总督更厉害。
总督也好、巡抚也罢,二者皆诞生于明朝,完善于清朝。督抚在明朝一开始只是临时设立,到了中后期逐渐成为常职,至清朝督抚已成定制。但无论明代还是清代,督大于抚这是毋庸置疑的。
(保定——直隶总督署)
总督和巡抚脱胎于明朝的地方制度——三司制度。明承元志,在地方制度上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朱重八同志又担心行中书省在地方权力太大,遂将其一分为三,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称三司,三四衙门都是省级行政机关,三司长官都是从二品大员。三司职权不同、互相独立、互不统属。
然而问题很快显现出来,明朝中后期(宣德、正统以后),文官势力不断扩张,武将势力不断下降,三司之间的平衡逐渐被打破。于此同时流民问题日趋严重,各地民变四起,朝廷的赋税徭役受到很大的影响。三司长官平起平坐谁也不服谁,政治制度的缺陷因为人性的丑恶被无限放大:三司之间相互推诿、来回扯皮,出力避之若浼,沾光争先恐后。三司制度自身的缺陷使其无法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巡抚和总督应运而生。
巡抚意为:巡行天下,抚军按民。最早的巡抚见于: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总督出现比巡抚要晚,见于明正统六年,朝廷用兵麓川,兵部尚书王骥主事,总督军务。由此可见,不论总督还是巡抚一开始临时委派的,代表皇帝视察地方处理地方事务,不常设职务视情况而定,督抚在一开始类似于我们印象中的钦差大臣或是特派员。总督巡抚很大程度上是流民催生的,最开始流民较少,活动范围仅在一省之内,于是设立巡抚,目的是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镇压农民起义安抚流民。到后来流民问题更加严重,活动范围不仅限于一省扩大至两省三省,于是巡抚之上设立总督,协调地方镇压反抗。到最后流民发展成了全国性的流寇(如李自成张献忠)总督也力不从心了,明朝设立督师,总督数省军政,如卢象升督师川陕湖广七省军务,崇祯十六年,明朝为了镇压火烧眉毛的农民起义军,命令孙传庭为督师兼兵部尚书,督陕西、山西、河南、四川、湖广、贵州、江南、北军务,半壁江山都“督”出去。
(蓟辽督师袁崇焕)
在明朝 督师总督巡抚,其中巡抚设立最早,总督次之,巡抚主管一省军务,总督主管两三省军务,总督的权力大于巡抚。督师是明朝末年才有的,明末的那几个督师基本上都是救火队队长,李自成做大打李自成,满清犯边打满清。巡抚、总督乃至督师的设立是明朝农民起义运动的一面镜子。
经过明清两百多年的发展,终于在乾隆以后总督巡抚彻底制度化地方化,像当年的三司一样,成为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朝总督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巡抚管一省总督管一省或两三省。清朝共设九个总督,河南、山西、外蒙、青藏未设总督,其中山西、河南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可见无论明朝还是清朝,总督的权位都要大于巡抚。
第二个问题:平西王比普通亲王厉害。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亲王。封王是秦之后的事情,王不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王在爵位中最高,一般只封同姓。亲王和皇帝的关系比较近,一般是皇帝的儿子、兄弟,亲王的封号一般是一个字的,采用古国名、古地名,如齐王、燕王、汉王等,小说戏曲里面所说的一字并肩王正是亲王。亲王之下是郡王,郡王和皇帝的关系相比亲王就差一点,一般是皇帝的堂兄弟和侄子。郡王的封号一般是两个字采用郡的名字,以西晋为例,东莞王司马伷(我特意找出来的,emmm)、扶风王司马亮、琅琊王司马睿。
清朝比较特殊,王的封号采用美称,亲王统一称和硕X亲王,郡王统一称多罗X郡王,如和硕雍亲王(雍正)。清朝的亲王一般是没有世袭罔替的,也就是一级一级往下降,如雍正如果不当皇帝,他是亲王,乾隆就只能做郡王,嘉庆只能做贝勒……等到了溥仪那一辈儿和普通旗人没啥区别了。但也有例外,清朝有十二位铁帽子王,特许世袭罔替。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这八位是开国元勋,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这四位对巩固清朝的江山而受封。
(睿亲王多尔衮)
吴三桂这个平西王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吴三桂在明朝的爵位是平西伯,他先是迎接满清入关后以平西大将军的身份征讨南明永历政权,有功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这个平西王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郡王一级的,吴三桂在杀害永历皇帝之后晋爵为亲王,兼辖贵州。吴三桂这个汉人异姓藩王可以说有地盘、有兵马、有钱粮,拥有造反的一切必要条件。云贵地区名义上是清朝的省份,实际上就是吴三桂的私产,百姓只知有平西王不只有康熙帝并不是夸大其词,在三藩剿灭前清朝在云贵地区的存在感很低。
(平西王吴三桂)
卑躬屈膝哪有称孤道寡来说痛快?再丰厚的赏赐也不如自己当土皇帝爽,吴三桂是一个有兵有底盘的亲王,这一点就是王中王铁帽子王也不如他厉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