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一直涨价,怪兽充电怎么还是不赚钱?
共享充电宝一直涨价,怪兽充电怎么还是不赚钱?
最近这段时间,又到了美股上市公司集中发布财报的日子。日前,“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也公布了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其中显示,怪兽充电该季度营收为8.15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8%,同时实现了环比净利润亏损收窄,净亏损由2022年第二季度的1.845亿元环比收窄48%、至9580万元。
截至2022年9月30日,怪兽充电在全国共有95.6万个POI,单季新增用户1470万,累计注册用户量已达3.252亿,在线共享充电宝数量为640万,代理点位占比达47.4%。用怪兽充电CEO蔡光渊的话来说,“目前我们的网络覆盖仍在不断扩大,效率不断提升,更好地适应了变化的环境,未来我们将更好地迎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复苏和增长。”
尽管怪兽充电在第三季度实现了亏损收窄,但如果将时间尺度拉长就会发现,这家公司已连续亏损五个季度。从去年第三季度算起,一年时间里怪兽充电的累计亏损已达4.29亿元。要知道在这一年里,共享充电宝经历了数次涨价,怪兽充电的收费标准也来到了2元/半小时、28元/天的水平。
那么为何价格一涨再涨,怪兽充电还是无法盈利呢?
事实上,怪兽充电等共享充电宝企业是需要商家来提供具体的消费场景,而对于商家来说,尽管共享充电宝确实是个高利润项目,但架不住营收绝对值太低。众所周知,共享充电宝这类“救急”需求必然与高频无缘,通常商家一个月能从共享充电宝上挣到的收入也不过数百元,显然无法依靠这个来挣钱,只能是作为服务的补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企业除了要给商家交“进场费”、还需要给商家分成。对于全国性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而言,如果每一个大中型城市都是亲自去“攻克”,也意味着要组建极其庞大的地推体系,而共享单车的前车之鉴其实就已经证明了这几乎是死路一条。所以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代理商模式,由品牌方先找好各地区的代理商,然后再由代理商去铺设网点。
在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企业就实现了“轻资产化”,主要是为代理商提供技术服务。如果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商业模型抽丝剥茧就会发现,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笼络有商家资源的代理商,演变到最后就是在争夺优质商家资源。
据悉在直营模式下,怪兽充电与商家直接签订合约后会先付一笔入场费,后续再支付50%-70%的收入作为佣金。而在代理模式下支付的佣金比例更高、会在75%-90%之间,所以反应在财报上就是营收费用的水涨船高。
事实上,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已经从2019年的67.4%上涨到了2021年的82.3%。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其营销费用率更是达到了96.3%。换而言之,营收几乎完全被怪兽充电用作营销费用的支出,显然这是极为不健康的状态。
为此,共享充电宝企业提供的充电宝不仅单价高、且充电速度慢。很难想象的是,在2022年新款iPhone机型都已经有了超过20W快充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如今普遍提供的还是5V2A的充电速度。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充电速度越慢、用户的使用时间自然就会越长,按时间计费的情况下赚得钱就越多。以至于现在的共享充电宝俨然已经从为用户提供临时应急充电,变为了千方百计拉长用户使用时长的经营思路。
其实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就是利用消费者的负面情绪挣钱,赚得就是不得不充电的这部消费者的钱。当大家出门在外,且手机电量即将告罄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此时就成为了救命稻草,几乎是一个针对特定场景的垄断生意。这也是为什么共享充电宝一直在涨价、用户一直在吐槽,共享充电宝企业却有恃无恐的关键所在。
而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命门,则是用户放弃选择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的诞生就是因为手机的续航焦虑,使用共享充电宝在当初是远比背一块充电宝出门更加便捷的方式,但随着共享充电宝的不断涨价,随着价格突破用户承受的阈值,也就逼迫用户选择自带充电宝了。只不过,用户的阈值可能要比大家预想的要高得多。
别看如今有些地方的共享充电宝价格已经涨至4-5元/小时,但是对于有需求的用户而言,这个价格也并非完全不能承受。由于共享充电宝的消费场景是低频且刚需,所以也意味着有需求的消费者即便顶着高价也会使用,但大概率不存在连续使用的情况,就像旅游景点宰客一样、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
至于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涨价要持续到什么时候,答案可能是持续到这一赛道出现垄断企业为止。对于怪兽充电而,为今之计就只能是“熬着”,直到竞争对手小电科技、竹芒科技等公司倒下,以成为这一领域的“剩者”、就能“为王”。
所以或许只有共享充电宝大厂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企业之间围绕优质商家资源的市场竞争结束,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才会真正停下脚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