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新总统后捷克对俄更强硬不可避免,但未必会“急转弯”
当地时间2023年1月28日,捷克布拉格,在捷克2023年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军人出身的彼得·帕维尔赢得本次总统选举的胜利。 视觉中国 图
1月28日,捷克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出炉,军人出身的彼得·帕维尔以超过58%的得票率击败了前总理安德烈·巴比什,赢得大选。如无意外,帕维尔将在今年3月接替完成两届任期的米洛什·泽曼,成为新一任捷克总统。
帕维尔曾在军队服役35年,担任过捷克军队的总参谋长,并在2015年至2018年出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尤其以亲西方理念著称。相比之下,与泽曼总统有着密切关联的巴比什,则被贴上了典型的民粹主义标签,同时也被批评为“反俄不绝对”。两人在大选期间针锋相对,火药味超乎想象。
本次捷克总统大选最重要的看点,莫过于未来领导人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方向。随着泽曼时代结束和帕维尔接任,捷克是否会进一步配合北约集体行动,加强“援乌抗俄”,甚至直接参与军事行动,成为俄乌冲突又一个不可测因素,将是未来最引人关注的动向。
大选硝烟弥漫,假消息铺天盖地
今年捷克总统选举不可谓不热闹。在第一轮投票开始前,获得内务部资格认可的候选人便达到八人,不仅涵盖了该国不同的政治光谱,甚至来自退伍将军、前总理、高校学者、外交官、IT企业家等政坛内外不同的职业与行业背景。
不过从选前的民调预测来看,真正有望竞争总统大位的只有三人,即前军队总参谋长帕维尔、前总理巴比什、布尔诺孟德尔大学前校长达努塞·聂鲁多娃。第一轮投票结束后,其他五名候选人的得票率都不到7%,聂鲁多娃的表现也意外地明显低于民调预期,帕维尔和巴比什得票率几乎不相上下,但无人过半(35.4%和34.99%),双双进入第二轮投票的对决。
在外界看来,二人代表着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两类政治人物。帕维尔虽是行伍出身,但其人设却四处透着该国首任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的精神气息:更加鼓吹西式自由民主制,宣称参选总统是为了回归“秩序与和平”,强调扎根西方、认同北约和欧盟成员国身份,强烈支持加码“援乌抗俄”;此外,帕维尔多次表达了进步主义和左翼自由主义观点,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和同性恋伴侣的领养权,承诺不会否决堕胎合法化的法案。
帕维尔的竞选定调是“亲西方、反民粹主义”,所针对的目标正是对手巴比什。作为泽曼总统的老部下、亿万富豪、食品制造业巨头、最大反对党“不满意公民运动”(ANO2011运动)主席,巴比什可谓最具争议性的候选人,因其欧洲怀疑论和激烈的反建制、反移民、反性少数群体立场,又具有横跨政界、商界、媒体界的影响力,被西方媒体称为“捷克特朗普”和“布拉格的贝卢斯科尼”。加上他在竞选期间反对捷克协防北约盟国,加剧了外界对他“反俄不力”的批评,令“捷克特朗普”的标签更加鲜明。
政治理念截然对立,这些候选人各自也不乏争议,又为选举平添了几分火药味。巴比什自不必说,除了个人政治立场引发的争议外,他在数年前被指控隐瞒名下产业信息、骗取200万欧元的欧盟补贴,直至第一轮投票开始前布拉格法院才推翻了这一指控。此外,2021年的潘多拉文件丑闻,冷战时期与国家安全局和秘密警察的合作,担任财政部长期间涉及利益冲突,干预媒体报道,威胁国会议员,甚至为了躲避反腐调查而绑架其子的指控,都成为对手攻击他的靶子。
与之相似,帕维尔竟然因为自己在1985年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便在近年来被怀疑曾参与过捷共的对敌情报活动,理由是他加入的时间恰逢“天鹅绒革命”之前几年。此外,由于他出自军营,在援乌抗俄问题上比泽曼、巴比什态度都要强硬得多,坊间甚至传言“只要帕维尔胜选,捷克就会发布动员令、直接陷入战争”,迫使帕维尔不得不出面澄清自己的立场。
各自的争议令帕维尔和巴比什持续陷入口水战,互相发起“政治迫害”的指责,媒体普遍感慨此次选举充斥着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第二轮投票日前几天,帕维尔竟然要在社交网络推特上辟谣自己的“去世消息”,据传这一虚假信息是由俄罗斯知名互联网企业Yandex操纵传播。至于巴比什,由于收到了匿名死亡威胁,他甚至取消了随后所有的现场竞选造势活动。
第二轮投票开始后,受到“自由民主主义”与“民粹非自由主义”之争的选举论调影响,被淘汰候选人的支持者更多选择把票投给帕维尔,效仿当年“哈维尔去城堡(捷克总统府所在地)”的口号,以“帕维尔去城堡”为目标,最终决定了选举结果,也让这场火药味十足的争夺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与特朗普不同的是,巴比什第一时间承认败选并祝贺了帕维尔。但从其阵营内部传递的讯息来看,成立不过12年的“不满意公民运动”对于这次历史性的成绩倍感鼓舞,显然随时准备卷土重来;总统泽曼也公开对帕维尔的胜选表示惊讶,认为巴比什不应被过早地淘汰。另一方面,反巴比什的政治人物则敦促巴比什为“不诚实”的竞选而道歉。
经过了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总统大选,未来的捷克政坛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告别泽曼时代,捷克转向“援乌抗俄”?
根据捷克宪法,总统的角色基本上是礼仪性的,但作为国家元首这一职务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捷克总统的主要职责在于任命总理和国家银行行长,同时在外交政策上有一定的话语权。目前仍在任内的泽曼总统,最大的争议莫过于他表现出超越宪法规定权限的职务行为。
过去十年,泽曼经常就政治问题公开发表颇具攻击性的言论,尤其在涉外议题上的发言颇具争议。正如捷克政治分析家扬·赫茨曼指出的,泽曼此举属于过度参与政治,且多次逾越了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这才导致他作为“虚位元首”却比其前任更受注目。 因此后泽曼时代的第一个悬念,便在于军方背景的帕维尔是会效仿泽曼,还是兑现他承诺的回归“宪政民主”、在宪法权限范围内履职。
不过相比于新总统是否越权,当下这个中东欧国家最受国内外关注的,仍离不开 俄乌冲突,尤其是帕维尔上任后捷克政府在援乌、对俄问题上的政策转向。这一点正是泽曼最受西方舆论针对、批评之处:美国国际媒体署旗下的自由欧洲电台,便在2021年发文评价泽曼立场亲俄,是“对克里姆林宫最友好”的欧盟领导人之一。
泽曼在总统任内的一些言行,无疑放大了这种固有观点。自克里米亚危机以来,2014年他把顿巴斯战争描述为外国支持下的“乌克兰内战”,口径与俄罗斯方面高度相似,导致了捷克民间抗议,甚至还有人效仿“天鹅绒革命”,要把泽曼“红牌驱逐”的场景。2015年,泽曼谈及克里米亚危机时,援引科索沃为例,为克里米亚脱乌提供正当性论述。
此外,他应邀赴莫斯科参加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质疑俄方策划捷克军火库爆炸事件的说法,都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调,被本国民众抨击为“俄罗斯的仆从”。直至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后,泽曼才一改过去的论调,和其它西方国家一道谴责俄罗斯。不过由于对俄罗斯能源高度依赖,捷克在欧盟同意下并未参与对俄能源全面禁令,在军事援助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考虑到俄乌冲突越发激化,俄罗斯与西方越发对立,泽曼之后无论谁当总统,捷克政府必然要摆出对俄更加强硬的姿态。帕维尔本就担任过捷克和北约军事高官,在他就职总统后,捷克政府对俄政策的基本方向无疑会更偏强硬。 然而,未来捷克会在多大程度上以实质性行动支持其政策基调的转向,仍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因素。
就经济与能源制裁而言,捷克已经感受到了此举给自身带来的国内压力。2022年之前,捷克的油气资源高度依赖俄罗斯供应,天然气供应对俄依赖度高达87%(捷克媒体称达到98%)。就石油而言,捷克直到2024年才能完成炼油设施的升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以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斯洛伐克为代表的国家之所以在欧盟对俄制裁行动上“拖后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迅速在能源供应方面与俄脱钩。
尽管欧盟并未完全切断俄罗斯对捷克的油气供应,但宏观上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冲击正在直接影响该国民生。截至去年底,捷克的通胀率已经逼近17%,2022年度财政赤字高达3604亿捷克克朗(约164.5亿美元),远远超出政府预期目标。由于通胀高企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去年秋季以来,捷克民间多次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中右翼政府下台、提前选举,并与俄罗斯举行对话,解决天然气供应的潜在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对帕维尔的挑战或许不如之前的捷克政府那么严峻,因为到他进入总统府时,捷克已经“冬去春来”,来自荷兰的替代天然气供应量更多,炼油设施升级也继续推进。 不过随着俄乌冲突走向越发不明朗,帕维尔要在军事行动方面加大对乌支持,恐怕也没有过去说的那么容易。
就在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开始前,该国负责欧洲事务的无任所部长米库拉什·贝克在达沃斯经济论坛讲话时表示,捷克已经倾尽其所有的苏式武器库存,因此西方国家应该承担更多援乌责任,提升其军事产能。没过几天,捷克总理彼得·菲亚拉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谈后,直接否认了当前向乌克兰运送德式豹-2坦克的可能性,因为根据此前与德国的协议,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向乌克兰援助其苏式T-72坦克,换取德国为它们提供豹-2坦克以保护本国安全。
除了自身的军备库存有限,民间意愿也是帕维尔和未来捷克政府必须考虑的因素。捷克民众到底愿意付出多大代价支持乌克兰,基本取决于局势的发展对他们自身的经济生活与安全影响。据捷克国家电视台的民调统计,去年5月至10月,捷克民众支持接收乌克兰难民的数量有所提升(但仍有45%的民众反对),但军事援乌的支持者数量下降了八个百分点,略超出半数(53%)。
显然, 在自身经济和军事能力有限,且民意分裂、难以凝聚共识的情况下,帕维尔在军事援乌的问题上迈出任何实质性步伐都需要慎重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看起来欧盟又少了一个“亲俄”领导人,但捷克未来的外交走向,及其对俄乌局势的影响,仍处于多重因素交织之下,并非“急转弯”那么简单。
(胡毓堃,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专栏作家)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