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卡门》
图为西班牙塞维利亚一景。席尔瓦·乔恩摄(影像中国)
今年是中国与西班牙建交50周年。去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时强调,要筹备好中西文化和旅游年,让中西友好深入人心。
新年伊始,中西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在很多演出节目单中,西班牙歌剧《卡门》中的音乐片段常常是保留曲目。在世界文艺舞台上,卡门——这位美丽神秘的吉卜赛女郎形象自诞生起,关于她的各类创作和演绎便从未中断。有学者统计,平均每年卡门都会在影视剧、歌剧、芭蕾舞剧或弗拉门戈舞剧等节目演出中至少“重生”一次。这个充满西班牙风情的传奇故事给各国观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卡门,最早出自法国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笔下。梅里美生于巴黎,是与司汤达、巴尔扎克、夏多布里昂、雨果等文豪同时代的作家。他创作并发表于1845年的中篇小说《卡门》,塑造了一个极具艺术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这也成为他最知名的代表作。
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始于18世纪末,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充满异国情调的优美风景、习俗人情等成为很多作家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在法国人眼中,被比利牛斯山天然分隔、融合多元文化的西班牙,就是一个可碰触、可感受的“异域风情”。雨果曾在《东方集》中谈及“西班牙仍是东方”,并赞叹古城格拉纳达的“东方魅力”。这一“东方印象”,在拜伦的诗作《唐璜》、泰奥菲尔·戈蒂耶的戏剧《航行在西班牙》等作品中被反复强化。就在小说《卡门》出版的同一年,“异域风情”一词也首次被法兰西学术院采用。
梅里美正是成长并浸润于这样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语境中。1803年,作家出生于一个富足的知识分子家庭。他通晓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不仅是普希金的诗作《茨冈人》(茨冈人即吉卜赛人)法语版的译者,还数次游历西班牙。其中,南部的安达卢西亚省,更是梅里美到访西班牙时的必及之处。这里孕育了弗拉门戈、吉卜赛谣曲等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流派,令对“东方”充满无限向往的梅里美流连忘返。
正是在这里,梅里美听到了《卡门》的原型素材:一个西班牙士兵与一名吉卜赛女郎的爱情故事。回到巴黎后,梅里美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创作:“我”是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前往西班牙寻找古战场之时,却在安达卢西亚意外见证了军官何塞和吉卜赛女郎卡门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恨纠葛。小说的第一、二两章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第三章是情节发展的高潮:被处以极刑的何塞在临刑前夜,向“我”讲述了他与卡门之间的情感碰撞与纠缠。
爱情、荣誉、自由、命运……在这一系列母题下,卡门被演绎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其中,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更是享誉世界。这部于1875年上演的作品,改编自梅里美小说的第三章,将故事发生地从小城高辛搬到了塞维利亚,并为凸显戏剧冲突而增设了更多人物。比才运用古巴传入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哈巴涅拉舞曲》,创作出深入人心的女中音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将卡门对于爱情、生命和自由的态度诠释得淋漓尽致:爱情是一只不羁的鸟儿,任谁都无法驯服,如果它选择拒绝,那么对它的召唤都是白费……这样的宣言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歌剧上演之初便在法国和其他欧美国家取得巨大成功。时至今日,已成为歌剧经典的《卡门》魅力依旧。
丰富而多彩的电影作品
1887年11月,以西班牙本土歌剧——查瑞拉歌剧创作出的《卡门》在马德里上演,演出热潮持续数年之久。这位法国人眼中的波希米亚女郎形象,开始融入了她的“故土”:诗人、导演、画家、舞者、歌者,无一不被卡门所吸引。人们对于《卡门》中关于爱情与自由、忠诚与谎言、生存与毁灭的讨论,从戏剧内延续至戏剧外。讨论愈激烈,人们对卡门的好奇也愈热烈,这一点在影视作品中尤为突出。
在默片时代,从1909年至1933年间,共有18部有关“卡门”的电影上映,其艺术形象愈加多面而神秘。至有声电影时代,技术变革带来更加自由的艺术创作。其中,上映于1940年的歌舞电影《来自特里亚纳的卡门》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它不同于歌剧咏叹调的庄重浑厚,展现出委婉清新的独特风格。1948年的《卡门之恋》首次让观众通过彩色胶片,认识了一位拥有海藻般蓬松浓密红色秀发的卡门。由奥托·普雷明格执导、于1954年上映的音乐电影《卡门琼斯》则在音乐中融入了流行爵士乐元素。
颇具对比意味的是1983年上映的两部影片,分别来自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的《卡门》和法国新浪潮电影奠基者让—吕克·戈达尔的《芳名卡门》。前者是绍拉“弗拉门戈三部曲”的第二部。剧中,主角是一位在弗拉门戈舞剧中饰演卡门的舞者,戏内戏外的“卡门”已让人无从分辨。戈达尔的改编更为大胆,卡门成了法国姑娘,还是抢劫团伙中的一员,她与警察约瑟夫由对手到彼此吸引、相恋,最终又反目成仇。两位“卡门”在独特的电影语言诠释下,如谜团般复杂矛盾,让人又爱又恨,令人动容又引人深思。
目前被认为最忠实于《卡门》原著的电影是2003年由西班牙导演文森特·阿兰达创作上映的作品。阿兰达曾因执导《疯女胡安娜》而获得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影片提名,并代表西班牙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拍摄《卡门》之初,阿兰达就表示:“梅里美的小说非常真诚,没有任何俗套……应当透过卡门诸多矛盾行为的表象去探索她的内心。”从选景到角色安排,电影对原著进行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导演让小说叙述者、考古学家首次现身影片,以闪回和倒叙的方式完整呈现了原小说3个章节的内容。
在阿兰达的镜头里,卡门不是一个传奇,而是一个身处现实矛盾的人物。她在影片的第一幕就拒绝以吉卜赛人的身份定义自己,却又继承了吉卜赛人热爱自由的天性——即使何塞最终以死亡来要挟,她也不愿放弃无拘无束的生活。导演认为,卡门身上体现出的对自由的渴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来自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阿兰达对卡门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引领大众再次将视线投向梅里美的原作,重新审视并思考这位法国作家的创作初衷和文本的文学价值。或许这正是经典文艺作品的魅力所在。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0日 17 版)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