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无名,成就长剑威名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5-05 军事 阅读: 178
摘要:             原标题:以我无名,成就长剑威名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①

            原标题:以我无名,成就长剑威名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①


  ②


  ③


  ④

  策划人语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向世界宣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力量。

  军队青年是我军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生力军。军队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军队就有未来。军队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又逢“五四”,我们将目光投向一批“一字头”“首字头”战位上的青年官兵。他们中,既有传承人民军队历史荣光的“红一连”连长、也有伴随改革应运而生的首艘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既有驾驭“大国长剑”的“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营长,也有与“大国之翼”一起乘风而起的首批运-20飞行员;既有伴随着改革春风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也有沐浴着新时代阳光成长起来的00后……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他们的样子,是一代代青年官兵奋力奔跑的青春缩影;他们的足迹,划下了一道道迈向未来的青春年轮。

  他们,用热血梦想浇灌青春之花,用年轻臂膀扛起如山重任,用平凡坚守阐释使命伟大。

  他们,用跨越百年的青春接力,在战位上向党和祖国报告:强国有我,强军有我!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五四’特别策划・强军有我”系列报道,讲述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实践,在战位上奋斗追梦的故事。敬请关注。

  那天,凝视旅史馆“大事记”,毕勇心头突然冒出一个问题:29年前的那个春天,自己在干什么?

  1993年,江苏泰兴。在一个叫六圩的村庄里,9岁男孩毕勇每天的日常是穿过秧苗青青的稻田,往返于家和学校。他最大的快乐,是跟小伙伴们一起跑到河滩里抓鱼摸蚌……

  那一年,世界军事变革浪潮惊涛拍岸,“战斧”巡航导弹的呼啸声回荡在海湾上空。也是那一年春天,火箭军历史上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常规导弹第一旅”正式组建,一柄锋锐的“中国利剑”横空出世。

  后来,“常规导弹第一旅”成为火箭军部队首个“百发百中旅”,首个“一等功旅”。29年风雨砺剑,在一次次导弹呼啸升空的壮美航迹中,这个旅铸就了“王牌”部队的赫赫威名。

  当年那个农村男孩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跟这支辉煌的队伍紧密相连。

  从军20年,毕勇的足迹伴着导弹发射车的辙印一路向前。他见证了“常规导弹第一旅”成长中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

  如今的他,已成为“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营长。

  这位80后火箭军中校的青春故事,记录了一支部队浴火飞天、呼啸苍穹的峥嵘岁月,也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腾飞与跨越。

  速度,是决定火箭军实战能力的关键,也成为毕勇军旅人生的关键词

  夜阑人静。

  毕勇目光沉凝,紧盯着眼前的电子屏幕。

  指示灯荧光闪烁,数据信号不断更新。指挥车里,各种仪器设备填满了狭小的操作舱。

  看着屏幕上反馈的实时发射进程,毕勇沉着而迅疾地发出一道道指令。

  夜色中,一辆辆发射车根据营长的命令穿梭于交错的道路,奔向不同的目标点位。

  这是“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一次普通的实战化训练。

  时间,在这里被切割成分和秒。毕勇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节奏:“现代高技术战争打的就是反应时间,打的就是速度,我们必须比对手更快。”

  速度,是决定火箭军实战能力的关键,也成为毕勇军旅人生的关键词。他的成长,顺理成章地踏上了常规导弹部队飞速发展的节拍。

  2006年,毕勇从第二炮兵工程大学毕业,乘着绿皮火车一路南下,走入寂静山林,来到声名远播的“常规导弹第一旅”。那时,这支部队已成功发射了60枚导弹。

  今天,当毕勇作为发射一营营长,带着部队在实战演训一线“冲锋”之时,该旅的导弹发射数目已经随着时间的累积,增长到了200余枚。

  从60枚到200多枚,从平原密林到高原戈壁,从熟悉地域到陌生战场……毕勇跟随着这支部队的脚步向前迈进,距离越来越远、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第一次发射导弹后拍下的那张合影,毕勇一直保留在身边――

  西北高原,长天寥廓。发射架和车身被导弹尾焰熏得一片焦黑,几名导弹号手在车前排成一排,把头顶的迷彩帽掷向天空。

  照片上,傍晚的阳光仍然炙晒,映亮了他们脸上明晃晃的喜悦。

  每次看这张合影,毕勇总能想起当时空气中弥漫着的“橡胶被烧糊的气味”。

  “那天,我们是真激动啊!”回程时,毕勇和战友们兴奋地唱起了《打靶归来》。指挥长一路上都咧着嘴,司机跟着歌声的旋律开心地摇摆。

  那是2007年,毕勇经历了一个导弹兵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第一次亲眼见证、第一次亲自参与导弹发射。

  一年后,作为新兵连长,毕勇带着一群懵懂青涩的新兵来到旅史馆。红色的号手墙上镶嵌着一个个金黄的姓名,格外引人注目。

  “连长,有你的名字吗?”一名新兵好奇地问。

  “当然!”他在荣光熠熠的墙面上搜寻着,不一会儿就在密密麻麻的姓名中,锁定了最熟悉的两个字――毕勇。

  “这不就是吗?”毕勇语气中带着骄傲,指给新兵们看。

  岁岁年年,墙上的名字以稳步加快的速度不断增多。

  一次点火,就意味着一次跨越。导弹发射,往往只需要转瞬即逝的几秒钟。但为了导弹发射的一瞬间,在这面墙上刻下名字的一茬茬官兵,走过了峥嵘的20余年,创造了常规导弹部队战斗力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

  时隔多年,当毕勇再次站在号手墙前,墙上的名字差不多已是当年的3倍。

  毕勇又想起了那年带着新兵在这里驻足的场景――那些新兵中的许多人,如今也把名字留在了这面墙上。

  在他们曾注视过的墙面,一个个与导弹发射紧密相关的姓名沿着墙体延伸,一头连接着过去的足迹,一头延伸至等待书写的空白。

  “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发射号手,把名字刻在这面墙上。”毕勇说。

  “我们不需要艳羡别人的风光,做力所能及有利于国家的事,就是有价值的人生”

  难得休假在家,毕勇拿出茶盘和紫砂壶,挑了一盒钟爱的大红袍。

  温杯,洗茶,闻香,品茶……他颇有仪式感地开始进行一系列程序。

  茶叶的芽尖在滚烫的净水中沉浮舒展,茶香沿着升腾的水汽悄然氤氲。毕勇拿起书来,顺着书签标记的位置读下去,时不时抿上一口杯中的茶水。

  一壶茶泡上七八次,半天时间就这么静静地流逝过去。

  岁月无声,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成长的痕迹。不知不觉,毕勇慢慢多出了许多“特别安静的爱好”:读散文、小说,临摹颜体的字帖;泡茶,品茶,请战友一起喝茶;听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用音箱播放《命运交响曲》……

  没什么事的时候,他还会拿起钢笔,在本子上默写自己喜爱的诗歌或句子。“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几句诗,是毕勇从季羡林的《心安即是归处》中读到的。他很是认同。

  不熟悉的人很难想象,一位讲话做事风风火火、直来直往的热血军人,会有这样超然而安静的一面。对于导弹部队来说,一线指挥员这样沉静,却又显得无比理所应当。

  这是一支部队给予一个军人的气质。

  2009年10月1日,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阅兵式上,“常规导弹第一旅”的导弹车队,气势浩荡地驶过花团锦簇的长街,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利剑”的力量。

  此时,担负维护保障任务的毕勇,正带着备份指挥车,守在出发点前的小路上待命。

  阅兵式进行得很顺利。毕勇静静站在原地,凝视着前方欢腾的人群。

  那一刻,他什么也没看见。方队被人群掩盖得严严实实,毕勇只听见车辆的行进声。

  就像导弹兵生涯里经历过数不清的任务一样,他和许许多多的战友们,只能坚守在众人看不到的地方,在星月掩映下行动,在深山荒野中穿梭……

  引而不发,为的是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去年,“沉默雷霆”行动,毕勇前所未有地体会到这种感觉。

  阴雨与长夜,泥沼与深林,阻挡不了官兵突围“发射”的信念。

  借着手电的微光,毕勇和通信号手背着天线,穿行在密林中;泥水中,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车和弹……

  导弹刹那的“嘶吼”背后,是导弹兵独有的低调与寂静。

  万众瞩目和无人知晓,是这支部队的一体两面。只有当我们同时看向燃烧的天穹和“毕勇们”无声的背影时,或许才能感受到那份低调的光芒闪耀、那份沉默的震耳欲聋。

  在毕勇心中,这种生活正如同《世界通史》序言中的那段话――人类之于地球,之于太阳系,之于银河系,之于整个宇宙是多么渺小,宛若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们不需要艳羡别人的风光,做力所能及有利于国家的事,就是有价值的人生。”他说。

  眼中有广阔世界,心中有温暖人间

  曾经,毕勇的世界很小。

  小学时,他的世界只有六圩村。那儿有竹林里的鸟窝、河滩底的蚌壳、春日的柳条和油菜花,以及爷爷用手帕包裹的珍贵冰糖……基本上只有每年一次的庙会时,他才能离开村子去到镇上。

  后来上了高中,毕勇的世界扩大到泰兴市。高中时唯一一次,毕勇跟着父母离开泰兴,去上海办事。因为舍不得每人100元的门票钱,3个人在锦江乐园门口拍了张照片,遗憾地离开。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如今自己的足迹会穿越大江南北,跟随着“常规导弹第一旅”这支车轮上的部队,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的万千风景。

  向北,穿过东北平原的深山密林;向西,跋涉于西北荒凉的大漠戈壁;向东,感受太平洋中吹拂来的咸涩海风……如今,毕勇的世界无比宽广。

  今天,他走到“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的舞台,站在两个“一”交会的“C位”上,毕勇的目光就此眺望着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旅是火箭军第一个‘一等功旅’,我们营是旅里唯一的‘一等功营’。”同类部队导弹发射数量第一、同类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数量第一……一个个意义深重的“一”,给了毕勇无限的压力与动力。

  “每次我看到营门口红底金字的‘一等功营’牌匾,都感觉它在提醒我:身为发射一营营长,一定要拿出与这个名字相匹配的战斗力。”毕勇说。

  毕勇的书柜里,收藏着许多军事书籍。他在《抗美援朝》《巨人的陨落》里读懂过去,在《现代化战争》《智能化战争》里探索未来。

  “头上的牌子和手下的兵”与一往无前的时代浪潮,共同推着毕勇向前奔跑。他的成长节奏里,有着祖国腾飞的强劲脉动。

  毕勇出生那年,我国举办了国庆35周年大阅兵。后来,1999年,2009年,2019年,“常规导弹第一旅”自成立以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国庆阅兵。

  导弹武器技术愈发成熟,精度不断增加,发射车里加装了许多新系统、新设备……20余载风云变幻,这支部队每次亮相都向世界昭告:他们的战斗力又“发生了质的飞跃”。

  “我很幸运,也很幸福,能在这片充满阳光的土壤上扎根生长。”毕勇说。

  眼中有广阔世界,心中有温暖人间。作为营长,他的幸福是看见雷霆万钧的导弹呼啸升空,沿着壮美的弹道正中目标;作为丈夫和父亲,他的幸福是陪着妻儿穿过大街小巷,为喜爱美食的妻子寻找隐匿在城市角落的美味。相隔两地的时候,他常常买家人爱吃的桃酥和板栗邮回老家……

  心中有猛虎,仍可嗅蔷薇。

  现在,毕勇养成了一个新习惯――给刚上初中的大女儿写信:“我希望她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希望她能多读书,能更懂得生活。”

  栏头设计:方 汉

  图①:西北高原,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进行实弹发射演练。图②:“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营长毕勇指挥官兵开展训练。图③:训练场上,毕勇向官兵部署作战任务具体行动。图④:“常规导弹第一旅”官兵正在转载导弹。孙 波摄

  大山深处,青春不寂寞

  ■本报记者 杨 悦

  高原的风,一刻不曾停歇。

  无垠旷野中,长剑列阵。一枚枚乳白色的导弹缓缓起竖,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同时点火发射。

  毕勇始终忘不了那一幕――天空被“点燃”,大地在震颤。

  导弹齐发的那个瞬间,成为这位火箭军“常规导弹第一旅”发射一营营长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62年前,我国第一枚“东风”导弹在西北戈壁直刺苍穹,“大国长剑”就此崭露锋芒。为了这一刻,许多科研工作者和年轻官兵走进深山,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62年后,毕勇所在的“常规导弹第一旅”已经历过数次换型加装,在时代的洗礼中不断砥砺剑锋。他们坚守在大山深处,在沉默岁月中孕育惊天雷霆。

  用忠诚守望民族复兴,用长剑捍卫和平天空。西北高原之上,导弹发射的壮美弹道隔着历史尘烟交相呼应,仿佛在宣告火箭军部队不变的使命和誓言。

  2015年12月31日,北京八一大楼,习主席为火箭军授予军旗。曾经的第二炮兵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当天,“常规导弹第一旅”的大礼堂中座无虚席,全旅官兵的目光一同注视着前方的新闻画面。毕勇挺直腰板坐在人群中,聆听着习主席训词,内心汹涌澎湃。

  后来,每当旅里举行出征、宣誓或动员大会,总会播放这段统帅授予军旗的画面。“使命感和自豪感一起在心头激荡。”毕勇说,每看一次,他们就受一次激励。

  一次次鼓舞,一次次出发。跟随这支步履不停的导弹部队,毕勇和战友们把足迹留在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虽然也走过许多城市,但都是匆匆过客。”他说,“我们的战场,在深山老林,在荒漠戈壁,在荒无人烟的野外……”

  “会不会感到寂寞或辛苦?”记者问。

  “有事可干,就不会寂寞。”毕勇认真地回答,“从事有价值的事业,何来苦累之说?”

  当我们的目光扫过万里山河,从西北戈壁到南国丛林,从东北深山到东南海滨,除了“常规导弹第一旅”,还有“东风第一旅”“巡航导弹第一旅”……一支支火箭军部队忠诚执掌“大国长剑”,在祖国的不同角落日夜守护着国家安全、人民幸福。

  为了肩头的神圣使命,毕勇与许许多多火箭军官兵挺立在自己的战位上,以如山的沉默坚守,锻铸惊天动地的长剑之魂,谱写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的壮阔乐章。

  征途漫漫,青春无悔。

其他相关
2023澳大利亚海军汇总

2023澳大利亚海军汇总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3 阅读: 1
DDG-39霍巴特(2017年服役)、DDG-41布里斯班(2018)、DDG-42悉尼(2020)本级艇为瑞典考库姆船厂产品,除首艇外,后续5艘在澳大利亚本土阿德莱德造船厂建造。...
咖喱版现代:印度海军德里级导弹驱逐舰

咖喱版现代:印度海军德里级导弹驱逐舰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3 阅读: 1
为了称霸印度洋,1977年,印度计划建造3艘导弹驱逐舰,在设计阶段大量参考了苏联现代级驱逐舰的特点,通过引进国外设备,在苏联造舰团队的帮助下,于1982年开始设计,1987年在本土开工建造,这就后来的德里级驱逐舰。德里级导弹驱逐舰...
“法国人印证了俄罗斯的说法”

“法国人印证了俄罗斯的说法”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26 阅读: 1
认同俄说法?外媒:法情报评估认为俄伊尔-76运输机系被“爱国者”击落 综合美联社、“今日俄罗斯”(RT)2月2日报道,一名要求匿名的法国军方官员告诉美联社,根据情报评估结果,法国军方得出结论,1月24日击落俄罗斯伊尔-76军用运输机的是美制“爱国者”导弹系统。 ...
摄影:复自参战者的珍贵图片(中越自卫反击战)-12

摄影:复自参战者的珍贵图片(中越自卫反击战)-12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26 阅读: 1
1979年2月17日,在中越两国延绵5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万炮齐发,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开始,同一天的中国的《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宣布对越开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分为东,中,西3路大军越过中越边境发起攻击。...
谷歌开放俄战略目标高分卫星图:0.5米分辨率!问题究竟多严重

谷歌开放俄战略目标高分卫星图:0.5米分辨率!问题究竟多严重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20 阅读: 1
谷歌地图开始以最大分辨率提供俄罗斯所有军事和战略设施的卫星图像。包括各种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指挥所、秘密试验场等在内的俄战略要地均可以每像素约0.5米的分辨率查看。0.5米的照片是可以公开买到的,所以对于弹道导弹来说,这些战略目标的分辨率是0.5米还是5米其实问题是不大的。...
武器常识 --- 地地导弹

武器常识 --- 地地导弹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2 阅读: 1
地对地导弹是指从陆地发射攻击陆地目标的导弹。与导弹地面指挥控制、探测跟踪、发射系统等结构构成地对地导弹武器系统。其最大射程远大上万公里,如地地洲际导弹;最小射程近至几十米,如地面发射的反坦克导弹。俄罗斯蛙7地地战术弹道导弹。...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