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医院“拆弹”成功,“拆弹”成功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陶庆松主任医师团队接诊了一位巨大胃部肿瘤患者,该患者的肿瘤直径竟达近30厘米,临床上十分罕见。中大医院普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密切配合,成功为患者铲除了这个藏在体内的“炸弹”。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目前已康复出院。
“为何好端端的,竟然胃上长出这么大肿瘤”
据介绍,65岁的李阿姨(化姓)最近半年多来感觉气短体虚、反复高热,浑身无力,李阿姨一直以为是新冠恢复期的症状,也就没有太在意。看着李阿姨日渐消瘦,她的老伴王叔叔(化姓)可着急坏了。催促着李阿姨赶紧到当地医院看一看。谁知这一查,可把老两口吓坏了。CT检查发现胃上有一个巨大的瘤子,而且和脾脏、左肾、胰腺、膈肌、大血管关系特别紧密。赶紧做了胃镜检查,发现胃里面破了一个洞,大小约1.5厘米,大量脓液汩汩往外冒,吸尽后见巨大的不规则新生物长在胃的外面,已经把胃都长穿孔了。
“之前一点症状都没有,怎么会突然生出这么大的肿瘤?”李阿姨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己会长这么大的肿瘤。于是,王叔叔带着李阿姨,慕名找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陶庆松主任医师,希望能帮李阿姨解决这个难题。
“这是巨大的胃间质瘤,已经完全包绕脾动脉,侵犯了脾门、左肾、胰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侧壁。已经引起了胃腔破溃,导致周围感染,所以引起反复高热不退。”陶庆松主任医师查看患者相关检查及病历后建议她住院,尽早切除腹腔巨大肿物。
专家团队精准手术,“拆弹”成功
尽管陶庆松主任已处理过许多腹腔巨大间质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治疗团队在术前仍反复讨论手术治疗方案及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出风险预案应对。“胃肠道间质瘤血供丰富,被认为是一种自带“炸弹”的肿瘤,加上此病例将脾动脉包裹,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关系密切,手术时极易发生血管损伤。”做好术前备血、血管三维重建,做好术中血管重建、联合器官切除等风险预案与相应术前准备。
经过术前营养支持、抗感染等精心准备,一场高难度手术如期开展。陶庆松主任医师团队展开了“拆弹”工程,尽管已有思想准备,但术中实际情况仍超出在场所有人的预料。肿瘤长径近30厘米,侵犯左肾、胰腺、脾脏、膈肌,紧贴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大血管修补。经过两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拆弹”,李阿姨腹腔内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下来了。
手术过程中,麻醉师精心监护、全力保障,手术室护士与主刀、助手默契配合。因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出血量仅100毫升,确保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一周就顺利出院了。
李阿姨出院时,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女婿特意赶到医院,为陶庆松主任医师团队送上写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情系患者,精心施治”的锦旗以表感谢。除掉了这胃上的大“炸弹”,李阿姨一家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了。
专家提醒: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胃镜,早发现早治疗
陶庆松主任医师介绍说,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在消化道肌肉层或浆膜层发展出来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至1.5/10万,在中国每年有2至3万人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这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有学者评价它“尽管它不是癌,却一样可以夺人性命”。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的大小、部位密切相关,大部分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直到出现恶心、腹痛、便血、吐血及伴随的贫血等,才会前来就医。而那时候肿瘤往往较晚,除了手术创伤大之外,还需长期口服价格高昂的药物治疗。
专家强调指出,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包括黑便、呕血、腹痛、腹部膨隆等,由于大多数患者早期没有症状,一旦发现往往肿瘤都已很大。因此,应提早加以防范。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胃镜,以便尽早发现胃肠间质瘤,及时进行早期规范诊治。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完整切除病灶后配合口服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患者预后情况多好于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刘秦杰 刘敏 程守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