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了还坚持打卡上班,现在的演员,要都像达式常一样,该多好?
达式常今年10月,就满83岁了。
但他还是像普通上班族一样,每天都到他位于武康路上的上影演员剧团去“上班”。
83岁高龄的老人,原本应该在家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可达式常却不愿意多休息,也没有像其他更多的老艺术家那样,满世界去旅行,而是老骥伏枥,老有所为,不遗余力地将未消的余热,贡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上影厂演员之家”。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原因有三点,一个是他懂得感恩。
达式常并非出自演艺之家,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小时候家里穷,从小学到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他都是依靠助学金走过来的。他说,自己是国家培养的电影演员,所以就想用一生,来回报这份恩情。
他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将这个心愿落到实处。包括耄耋之年,也想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与现任上影厂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之间的惺惺相惜。
有一次,佟瑞欣专门来到达式常家,与他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两人谈的内容是什么?不是拍新戏,而是聊起了台词功底对演员的重要性。
这几乎是已经被现在的年轻演员所放弃的东西。
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年月,有多少所谓的顶流明星,说台词时底气不足,气虚无力,台词含混不清?
可是一个演员,对角色的塑造,除了外形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通过声音塑造人物。
为声音化妆,也是演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或者说,它是演员表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想起另一位好演员许还山。当年金鸡奖已经确定将最佳男配角奖颁给他,然而他知道之后,却主动拒绝了。为什么?就因为他觉得,那个角色是后期配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
由此说明,在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眼里,声音、神态和形体,都是表演的一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表演。
佟瑞欣和达式常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决定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提高上影演员剧团年轻演员的基本素质,就从录制经典作品有声剧开始。
而达式常在演员剧团的影响力,大家有目共睹。
而且他做事一向认真负责,所以自从担负起了“领头羊”的责任后,他就雷打不动地开始到上影演员剧团“打卡上班”。
此时,他的工作地点,不再是摄影棚或外景地,而是在剧团的阁楼上,改装出了一间“录音棚”。这便成了达式常的“办公室”。“录音棚”在4楼,没有电梯,于是达式常就只能每天爬上爬下。
“录音棚”因为需要静音,所以冬天和夏天都不能开空调,酷暑天在这里待几分钟都会汗流浃背。可是83岁的达式常,却在这里,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他想打开屋顶上的老虎窗透透气,他还得从一米高的房梁下弯腰过去。
这样的场景和画面,令人想想,都觉得艰辛和难受。
可是达式常却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并乐在其中。
而也正是在达式常的带动下,上影演员剧团的所有演员,都行动了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几乎没有什么报酬的工作中。
比如在录制《牛虻》这本书时,其中有一个又老又丑的吉普赛老太太的声音,就是由赵静担任的配音。她在银幕上,一向以塑造温婉善良的女性形象为主,却没想到,她录制的“反派”形象,也同样栩栩如生。赵静通过为声音化妆,通过苍老的音色和粗俗的语气,使得这个角色跃然眼前。
还有崔杰,在《牛虻》中为处死牛虻的上校配音,拿到剧本后就和妻子徐东丁逐字逐句地研究台词,认真揣摩人物性格,等到进入录音棚,自然达到忘我的境界,一气呵成。
还有徐阜,为了使台词达到最好的效果,他一次又一次来前往“录音棚”补录。
还有马冠英,因为录制前准备充分,所以一到话筒前,就能拿出最好的状态,简单的几句话,便能将角色的内在情感和人物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方面显示了老演员的专业功力,另一方面,更体现了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
还有王诗槐、于慧、洪融、薛国平、毕远晋、孟俊、周国宾……
要知道,他们基本上,全都是已经从上影厂演员剧团退休的老人啊。
可是他们在接到“任务”之后,却像年轻时一样,没有丝毫懈怠。
热烈讨论成为一景,不计回报的加班,也成为常态。
只为创作出一部好作品。
由此可见,有些事情,真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但我却更加敬佩这些老艺术家们的创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现在的演艺圈,已经非常缺少这样的氛围了。
有太多的“小鲜肉”、“小鲜花”,都只顾着“走捷径”,恨不能除了特写之外,其他的镜头,全部都找替身来完成。
对于声音形象的塑造,很多年轻演员甚至根本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能听到他们的现场声音,那简直是耳不忍闻。逻辑重音乱用、节奏一塌糊涂咱就不说了,关键是普通话还不标准,气息也不稳,而且还错别字连篇。
不知他们在当演员之前,都学了个啥?
他们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到了各种“饭局”的忙活上,放到了吸引流量的操作上,放到了走红毯时的搔首弄姿上,放到了靠出卖色相上位的歪门邪道上。
什么时候,演员这份职业,已经沦落到只会“卖脸”?
关键是这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上台领奖时,却一点也不“脸红”。
还有些“为老不尊”的“戏混子”,也是一样。演了一辈子戏,都没弄明白表演究竟是个啥,一味凭关系在各种热播剧中打酱油,面对镜头脸不红心不跳地念出“12345”,还以“老戏骨”自诩。我觉得他们才是带坏娱乐圈风气的那批人,有他们在,后辈演员能好得了?
幸好现在还有专门的“配音”这个行业。
可是就算是“配音演员”,那素质也良莠不齐。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千人一声”这种现象了。无论是古偶剧中的仙女,还是谍战剧中的女特工,还是饥寒交迫的穷苦姑娘,全都是一把娇柔的、肉麻的声音,你说腻人不腻人?
所以我现在,只要一听到这样的声音,立刻转台。
所以,如今的我们,多么想念达式常以及他们这一代之前的那些演员啊。
高调地演戏,低调地做人。
他们从未觉得自己因为做了演员,所以就“高人一等”?只是认为这是一份普通的职业,分工不同而已。
就如同和达式常一同出演《年青的一代》这部电影的杨在葆所说的那样,“演员”这份职业,是把所有的光都沾了,可我们不能因此就“骨头轻”。
还有李雪健也说,我们要对演员这两个字,怀有敬畏之心。
何谓“敬畏之心”?首先当然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其次要用心钻研塑造好一个角色,从外部造型,到声音塑造,再到内在感受,全都融入到人物的状态。
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应该像达式常这样。
进入工作状态,就全部交付自己的身心。
哪怕83岁高龄,可对待角色的认真劲儿,却一点也不亚于年轻时候。
这样的演员,这样的精神,怎么会创造不出好角色?
达式常是我国最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之一。他在银幕上塑造了太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年青的一代》中的林育生、《难忘的战斗》中的田文中、《东港谍影》中的钟磊、《燕归来》中的林汉华、《人到中年》中的傅家杰、《谭嗣同》中的谭嗣同 、《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等,哪一个不是性格饱满,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他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长得帅,英气逼人,更因为经过刻苦的钻研,使得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
而且老一辈的艺术家,在做人方面,也特别谦逊、低调、严谨。
一位网友告诉我们说,当年达式常住在武宁新村的时候,正是他最当红的时期。可见了人却一点架子也没有,逢人便打招呼,还经常会主动去帮邻居拎东西,哪怕对方只是一名普通工人。
而现在,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明星”,距离我们有多远?
所以他们演的戏,严重脱离生活,浮夸得要命,谁还爱看?
影视剧的收视率低,真的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如果现在的演员,都能够像达式常他们一样,怀着感恩的心,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又何愁演不好戏,他们所出演的影视剧,又何愁没人看?
达式常今年83岁了。可他看上去却精神矍铄,比很多同龄人更加年轻。我觉得与他感恩、知足、敬业、勤劳,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不仅能受到更多观众的尊重,同时对自己的身心,也大有裨益。
可是,现在,又有多少“小鲜肉”和“小鲜花”,能够明白这一点呢?
各位觉得,是不是呢?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