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寓意是什么?
蝉是专属于炎热夏天的歌手,是高温下不知疲倦的乐师。印象中,蝉似乎永远也不怕炎热,仿佛温度越高它们叫得越来劲。聒噪的蝉鸣声响起,就标志着难耐的酷暑到了。
捕捉知了是农村孩子们非常重要的童年游戏。蝉的幼虫阶段在泥土中度过,它们会在土地上打出一个个拇指粗细的洞。发现这些洞后,孩子们的乐趣就来临了。他们用塑料瓶灌满水,将水倒在这土洞里,水咕嘟咕嘟地往下灌,不一会儿这洞里就会爬出来一只黄褐色的幼蝉。小时候,我也经常和伙伴们一起玩“引蝉出洞”的游戏。但是捉到幼蝉后,往往玩一会儿就把它放了,因为大家享受的不过是这寻找幼蝉的过程。
父亲曾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他小时候捕蝉的故事。他和小伙伴们从废弃的窗纱上抽出一根纱线,将其做成一个活的绳结,绳结的控制线绑在长长的竹棍上,这种自制的加长捕蝉工具能够捉到树枝高处的蝉。循着蝉鸣声蹑手蹑脚地靠近,小心翼翼举起竹棍,用活的绳结接近蝉身。等蝉的身子进入绳圈之后,猛地拉动绳结的控制线,把蝉紧紧地套在绳结里,这样就成功了。当然,有的蝉比较机敏,它们会察觉到有东西正在向自己靠近,便会迅速起飞逃离,而那些反应稍微迟钝的蝉就会落入圈套,成为捕蝉者的战利品。《庄子》里面也讲过佝偻承蜩的故事,可见捕蝉这件事还真是历史悠久。
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捉知了就跟逮麻雀、捉青蛙、捞鱼儿等其他好玩的游戏没什么区别,等长大读书了,才了解到很多关于蝉的知识。在古代,蝉的雅称有蟪蛄、蜩、螂蜩、螗蜩、蜻蜻等。蝉以吸食树的汁液为食,一般不会吃其他动植物。雄蝉腹部会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蝉的成长过程非常不易,它们在若虫阶段,要经过两三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地下蜕皮四次。成熟的若虫爬出洞穴后,慢慢爬上树干,然后自头胸裂开。不久,成虫爬出蝉壳,羽化过程需要1—3个小时。
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人们对蝉的鸣叫最感兴趣。诗人墨客往往借歌咏蝉鸣来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其所喻之人品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诗中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蝉》词中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诗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诗句,都是用蝉来喻指高洁的人品。从百花齐放的初夏到绿叶凋零的秋天,蝉一直不知疲倦地用轻快而舒畅的调子为大自然增添浓厚的情意,无怪乎人们称它为“昆虫音乐家”“大自然的歌手”。
在中国花鸟画中,蝉的身影也随处可见。清代画家黄慎画蝉,先用淡墨画出头部和口器,再用焦墨点出头部的凸起,并简单勾出蝉足。用淡墨轻轻着纸,勾写蝉翅,然后以淡赭色略为扫抹,一只蝉的描绘即告完成。头部的紧实质密和蝉翅的透明轻薄跃然纸上,极为立体和真实,又饶有笔墨意趣。这些蝉画深为很多怀抱童真人士的喜爱。
响亮的蝉鸣与盛夏时节、美丽的故乡、美好的童年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又是一年盛夏时,蝉声再次响起,思维随着蝉声起舞,心中满是和鸣蝉有关的欢喜。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张鑫】
(责任编辑:梧桐)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