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积锴:徐志摩张幼仪之子,称“母亲不讨厌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及其妻女拜谒徐志摩墓
1980年,张幼仪已经80岁的高龄了,但她身体硬朗,依旧在笔纸间忙碌着,在撰写回忆录《小脚与西服》。
回忆起她与徐志摩曾经的点点滴滴,她会恨徐志摩吗?
直到书籍出版,书中的一句:“可能还是我最爱他!”算是阐明了这个婚姻不幸的女人对徐志摩的态度。
可遗憾的是,张幼仪在书中只字未提林徽因与陆小曼,读者也就无从知晓张幼仪对这二位“情敌”的看法。
是妒忌?怨恨?讨厌?还是释然?一时众说纷纭。
并且这个秘密,随着张幼仪的去世,似乎永远尘封在了历史的暗格中。可事隔多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却袒露了母亲的心声。
那是在一次会大陆探亲的过程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积锴解开了这层谜团:母亲对林徽因说不上喜欢,但却是同情陆小曼。
张幼仪是在四哥的介绍下,嫁给了长她三岁的徐志摩。
刚见到徐志摩照片的张幼仪眼前一亮,这个男子果然潇洒帅气。
可她却不知道此人的人品、性格如何,只知道他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长子长孙,为人机敏。
此时的她懵懂无知,只是一味地相信哥哥的眼光。
并且母亲在出嫁时常常叮嘱她:“不许说不,孝顺公婆,命运不会太差”。
所以她坚定地认为只要自己恪守传统的妇道,终究会赢得丈夫的欢心。
但她远远没有想到,时代已经悄然转变。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婚恋竟然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至今还令人后人唏嘘与评说。
而徐志摩恐怕早已知道二人的归宿。这天徐志摩兴致冲冲地回到家中就被父亲叫到一旁,并给了他张幼仪的照片,说:“照片上的女子,你觉得怎么样?”
徐志摩接过照片,说了句:“土里土气的!”
“你懂什么?这女子我看很好,知书达理,大家闺秀,与你门当户对,你们俩即刻成亲吧!”
尽管徐志摩对张幼仪并不满意,但当时的徐志摩,还没有胆量挑战旧有的制度,只是内心在挣扎。
无奈之下,他只得在传统的礼数指挥下稀里糊涂地上了婚床。
可徐志摩只是敷衍了事,哪怕是在洞房之夜,他也没有与张幼仪有太多的话语,张幼仪回忆说:“我们之间的关系从那一刻开始”。
张幼仪知书达理,举止得体,深得公婆的喜爱。
但是徐志摩对她却始终冷淡,并且徐志摩长期在北方读书,双方平日交流较少。
即使是暑假回来,他也不想见到张幼仪,终日与朋友郊游吟唱。
徐父为了挽回儿子的婚姻,就强行将他锁在张幼仪的房中。
徐志摩为了逃避现实的壁垒,便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徐父还以为儿子好学,自然不会拒绝,但徐志摩尚未生子,便暂缓了这件事情。
1918年,张幼仪终于诞下一名男婴,取名为徐积锴。
但儿子的出生并没有挽回丈夫冷淡的态度,反而在徐志摩看来他已完成父母赋予他的传宗接代的任务,终于可以留学西洋,远离家庭的桎梏。
徐志摩之父徐申如
于是在儿子徐积锴出生的同年,徐志摩就迫不及待地准备留学事宜,家里有了儿子徐积锴,徐父也就没有阻拦。
不久后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读书,也就在这里遇见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子——林徽因。
二人初识时,林徽因年仅16岁,尚未婚配。
她灵动洒脱,富有诗人的气质,又有少女般的可爱甜美,兼具东方韵味与西方的直率,一下子就吸引了徐志摩。
所以自林徽因之后,徐志摩把本来就没有感情的张幼仪彻底遗忘。
每次给家里写信时,他都只是问父母安好及儿子的健康,有时还会汇报自己的学业,只是对张幼仪漠不关心,信中也只字未提。
有时张幼仪会主动给徐志摩写信,但徐志摩都草草回信,显出极不耐烦的样子。
徐家自然不能放任徐志摩这样对待自己的妻子,便安排张幼仪来到欧洲与徐志摩会合。
张幼仪在轮船之上,望着无边无际大海,思寻着渺茫的未来,猛地想起丈夫尚未出国时,对自己越来越冷淡,常常有无名的怒火,甚至说出:“要做世间第一离婚之人。”
此后这二字便始终萦绕在张幼仪的心中,她生怕惹怒丈夫,更加小心自己的言行。
加上她与邻居语言不通,地理不熟,便整日在家做饭洗衣。而徐志摩则平日常在学校读书,只是在家中留宿,很少与张幼仪讲话。
张幼仪发现,徐志摩每天早上并不在家理发,而是兴冲冲地跑到同一家理发店。
她终于好奇地问:“家里开销这么大,为什么不在家里理好头发,再到学校去?”
本是出于好心,可徐志摩却不领情面地说道:“我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说完离开了。
后来张幼仪才得知,那间理发店,是徐志摩与林徽因通信联络处。
张幼仪虽然心生嫉妒,但传统礼仪告诉她不能发作,因为发作就是嫉妒,是“七出”之一。
所以她只能忍气吞声,继续照顾徐志摩的生活,对他的事情不管不问。可即使如此,却也没有挽回自己失败的婚姻。
1921年的一天,林徽因打算随父亲回国,便想在离别之时给徐志摩一个惊喜,便没有写信径直坐火车来到他的家中,恰巧看见了张幼仪。
她猛然醒悟,原来徐志摩骗了自己,他早已结婚,便对他彻底死了心,写去了分手信。
林徽因与孩子
失恋后的徐志摩倍感失望,终日无眠,心情差到了极点。
他认为正是张幼仪的存在导致他爱情的失败,因此对张幼仪更加冷淡。
有时回到家中甚至说出:“你怎么还在这里?”只留下张幼仪暗自诧异。
可这时张幼仪却发现自己再次怀孕,而徐志摩却冷冰冰地劝说张幼仪把孩子打掉,至此张幼仪终于认清了丈夫,并开始对丈夫说不。
于是她给自己同在欧洲的哥哥写去了信,并在哥哥的安排下,来到哥哥那里安心养胎。
不久后她收到了徐志摩寄来的信件和离婚协议书,信中说:
“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
此时的张幼仪身体发麻,不知道如何去做,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
思前想后便成全了徐志摩,结束了自己七年的婚姻。
不久后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但在3岁时不幸夭折,所以徐积锴就成了徐志摩的独子。
而徐志摩却顾不得这些,在林徽因回到国内后,痴情的他也一并回国。但林徽因始终没有原谅徐志摩,便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梁思成。
而徐志摩在短暂地心灰意冷后,也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性——陆小曼,并再次燃起了激情。
但她与徐志摩的爱情却注定不能受到他人的祝福,因为陆小曼已经结婚且怀有身孕,而她为了徐志摩竟然主动堕胎,更是激起了舆论批评。
徐志摩的父母也不认可陆小曼这个儿媳妇,同时断绝了徐志摩的生活费。
可外人的阻拦怎能挡住二人燃烧的激情呢?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由于陆小曼喜欢上海的气息,二人便在上海定居。
可激情过后,二人始终要面对平淡的生活,但是二人却并不能琴瑟和谐。
徐志摩想要个孩子,可她已不能生育。
陆小曼又患有肺病,需要麻醉才能缓解疼痛,整天地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徐志摩只能独自应对家中的开销。
1931年,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教授英文。
可观的薪水让徐志摩动了心,可陆小曼却不愿离开上海,徐志摩只好两地奔波。
这一天,徐志摩再次劝说陆小曼回到北京,可陆小曼正在吸食鸦片,无心理会徐志摩。
徐志摩情急之下,一下子夺过烟枪。
陆小曼随之爆粗、动怒,将烟枪夺回,二人陷入争夺。
徐志摩飞机坠落地,位于济南南山
陆小曼情绪失控,狠狠地将烟枪砸向徐志摩,徐志摩伤心地走了。
双方谁也没有想到,婚后的彼此竟然是如此的样子,而令他们更不曾预料的是,这次争吵竟然是双方的永别。
几天后徐志摩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当飞机到达济南南部山区时,大雾弥漫,飞机失事,徐志摩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终年35岁。
而这一悲痛的消息再次将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推向了前台。
1924年,离婚后的张幼仪回到了上海,先在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教授德语,而后在哥哥们资助下办起了服装厂和银行,成为了上海举足轻重的企业家。
她晚年长期定居于国外,也开始撰写回忆录《小脚与西服》,但她直至离世,也始终没有谈及对林徽因与陆小曼的态度。
旧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张幼仪在此教授德语
而揭开这一神秘面纱的却是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
张幼仪回到上海后不久,年仅5岁的徐积锴也回到母亲身边,而后徐志摩与陆小曼也在上海安家,徐积锴这才得以成为多方关系的见证人。
1987年,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回国探亲,他们回到了浙江海宁的徐家老宅、徐志摩飞机失事地等,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向大众讲述了自己母亲的生活以及母亲对林徽因与陆小曼的态度。
在大众看来,最值得敬佩与同情的人当属张幼仪,因为她惨遭抛弃,一个人生子、养子。
因此张幼仪对林徽因与陆小曼都应该十分憎恨,毕竟一个林徽因使她失去婚姻,而陆小曼则令她失去徐志摩。
徐积锴回乡祭祖
可事实并非如此,徐积锴说:“母亲并不讨厌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很诧异。但后来回想了母亲她们二人的交往后,也确实如此。”
母亲回国后,他便来到上海与母亲一起生活,徐志摩也常常带着陆小曼来看望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就与母亲的交流多了起来。
而张幼仪因为失去了婚姻的束缚,终于摆脱了对徐志摩的顺从,二人得以平等对视。
“也正是这一平等的交流,使得父亲对母亲扭转了态度,热情起来。”
母亲曾说:“陆小曼确实有一股迷人的魅力,看着她与志摩“摩啊”、“曼啊”式的亲热,这正是我与志摩所缺少的!我也就释然了。”
并且徐积锴补充道:“母亲与陆小曼私交不错,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太深的隔阂。”
并且在父亲去世后,是母亲长期资助陆小曼的生活,长达十年。还赞助出版父亲的诗集。
况且陆小曼没有孩子,又长期患病,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同为女人,母亲可以理解陆小曼的处境。
何况后人都把父亲的死因归结到陆小曼的挥霍,可实际上父亲到北平是为了参加林徽因的演讲,只是大众忽略了。
所以在母亲的眼中,陆小曼确实值得同情,而她对林徽因的态度就有些难以捉摸。
据徐积锴回忆道:“母亲是个大度的人,但对林徽因说不上喜欢,只能说不讨厌。”
随后徐积锴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1947年,卧病多年的林徽因托人捎话,想与母亲见面,并嘱托母亲一定要带着自己。
晚年的张幼仪
母亲虽然很犯嘀咕,但还是带着自己去了。
自己也有些费解,见着这位陌生的阿姨对他十分喜爱,他反倒有些莫名的害怕。
多年之后,母亲才说:是林徽因想在积锴身上找找徐志摩的影子。尽管她嫁给了梁思成,却也是爱徐志摩的,所以多年后仍然想看看他的孩子。
但是母亲又觉得,林徽因对徐志摩爱得也有限,否则“为什么没有嫁给志摩?”
所以直到晚年,尽管一切都归于平淡,但是张幼仪始终对林徽因没有特别的好感。
但在徐积锴看来,母亲有时也对林徽因表示认可,毕竟是林徽因的出现导致父母的婚姻破裂,而婚姻破裂后的母亲则获得了解脱与新生。
晚年的张幼仪和后辈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功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并且改善了与徐志摩的关系。
所以母亲并不恨林徽因,毕竟她也清楚:“即使没有林徽因,自己婚姻也长久不了。”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母亲还得谢谢林徽因,但总体而言,只能说是“不喜欢”,这也是人之常情。
1953年,张幼仪终于接受苏纪之的求婚,二人生活长达18年之久。
徐积锴虽然是徐志摩的独子,但他却有两子两女,至今以104岁高龄健在,也算是弥补了徐志摩短寿、少子的遗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