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深挖大衣哥,揭示朱之文和村民矛盾根源,谁之错?
在稍微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一个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小伙狂砸“大衣哥”家门的锤声,朱之文又一次被媒体和网络广泛关注,在采访的媒体中,有一个比较惹人注意的名字,《南风窗》。
《南风窗》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偏政经同时也比较正经的媒体,换句话说就是比较严肃、客观,相对于各路牛鬼蛇神一样的网红媒体,《南风窗》的报道无疑更具权威性。
《世界上最惨的东西,是大衣哥家的门》,这一篇《南风窗》的报道约五千字,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将朱之文的成名史换了一个角度概述了一遍,重心放在他成名前的经历,比如他的外号“大嘴三”,他“悠久的光棍史”,他的自我训练,他骑着自行车赶180公里的路去河南开封参加歌唱比赛等等。
在这一天之前,成名于2011年的朱之文和朱楼村村民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相反,由于朱之文的成名,朱楼村也享受到了一些红利,比如2012年春晚,为了确保朱楼村村民们能看到大衣哥上春晚唱歌,当地供电部门派人24小时值守朱楼村保障用电。
朱楼村村民们说起大衣哥来也都引以为傲,绝大多数情况下,朱之文和村民们的相处并没有什么变化。县里出资给朱楼村修路,朱之文捐了4万元,虽然资金大头是县里出的,但村里还是把这条路命名为“之文路”,并且还立了碑文。
那一天,央视播出了一个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其中有一集是关于朱之文的,纪录片中公布了朱之文为朱楼村做过的好事“出3万翻修幼儿园,两万买健身器材,10万买了两台变压器,50万给村里修路......”。
朱之文在纪录片中还说,朱楼村的有些村民还是觉得朱之文做得不够,说他捐的那点钱就是九牛一毛。而朱之文说的话中在全国流传最广的是那一句“要我(朱楼村村民)说朱之文的好话,除非他给村里每人买台车,再加一万元”。
请注意一件事,朱之文的话其实只是单指个别村民,当时的具体语言环境未知,是不是村民和他玩笑话也是未知,但这句话经过朱之文的口然后被媒体传开之后,在网友那里就变成了对朱楼村村民的无差别指责。
村子里的幼儿园并不是朱之文出钱修的,而是广东一个老板出的钱。
修路的钱也不是纪录片里说的50万,而是15万。
那两台变压器并不是朱之文买的,而是国家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变压器是国家配给朱楼村的,不需要花钱。纪录片播出以后,省纪委以为当地供电所涉嫌贪污了10万元还派人下来查,朱楼村村委会给纪委开出了证明,还了供电所清白。
村干部很委屈:朱楼村556户人家,2286个村民,不到10个人找他(朱之文)借钱,还全是他的朋友和亲戚,结果最后全村人跟着背黑锅。
笔者认为:这件事三方都有错,但始作俑者并不是朱之文和朱楼村村民这两方,而是第三方,个别媒体。
第一,朱之文对朱楼村有很大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衣哥提升了朱楼村的名气,甚至还直接带动了朱楼村的经济发展,光是那些跑来找大衣哥蹭流量的所谓网红就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实惠,更别说还有一部分直接通过拍大衣哥发家致富攒粉丝的村民了。
朱之文给村里的捐款和好处也是实打实的,甭管捐款金额占了他收入的多大比例。
第二,朱楼村的村民有情绪也是人之常情,朱之文的成名和持续高人气同样离不开朱楼村。
全村两千多人,因为某几个人不知足的言论(此言论真实性还有待考证)闹得全村被全国网友指责,换成谁都会有情绪。尤其是借钱不还这件事,两千多村民更是实打实背了黑锅。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朱楼村的环境和村民对大衣哥的成名和人气提升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朱之文不是朱楼村的村民,而是某个城市里的普通工人或上班族,那么他的歌喉将失去很重要的一个加分项,能不能如此成名确实值得怀疑。
朱之文成名后,朱楼村村民的“反面形象”也间接提升了大衣哥的人气,让他得到了全国网友的同情。
第三、作为始作俑者,个别媒体是最大问题所在
比如那个纪录片,如果能将朱之文的捐款金额和捐款项目落实清晰一些,是不是就会避免之后朱楼村村民对朱之文的不服气。
如果纪录片能在朱之文说那段村民不知足的话时多加几句说明,或者干脆不要留下这段容易引起广泛误会的话,是不是朱楼村村民和朱之文之间的矛盾也就不会爆发。
再比如那个自媒体大V,如果他能在发表“朱楼村村民借朱之文上百万不还”的文字之前能够具体落实一下真相,是不是朱之文和村民之间的矛盾就不会激化。
可惜,没有如果,纪录片需要话题引起关注度,自媒体大V需要“标题党”一样的文字吸引眼球并吸粉,至于真相,至于后果,对于他们来说都不重要。
反过来想一下,朱之文和朱楼村村民之间的误会能够澄清吗?其实是能的,但是,就怕一没有人愿意去澄清,二是澄清了也没人愿意看,网友们都喜欢看斗起来没完的狗血剧,没人喜欢看和谐的农村戏。
说句也许有点儿危言耸听的话,朱之文和朱楼村村民们似乎都被各路媒体“绑架”了,他们之间存在矛盾才是一些媒体愿意看到的,即使他们之间没有问题,有些媒体也会鼓捣出问题的。
流量时代,狗血才是王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