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寺院:动乱时可稳定经济秩序,壮大后瓦解庄园经济
欧洲寺院制度源远流长,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道古代东方。
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的思想、文化、宗教、科学以及经济各方面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寺庙制度同样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要发展。
欧洲寺院
寺院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欧洲的寺院制度起源于古埃及,衍生至今依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中世纪时期,寺院制度的形态得到充分展开。
公元4世纪到12世纪,欧洲新寺院团的兴起,随后不断扩张,具体体现在:寺院的数量激增以及各种不同的寺院派别的先后出现在欧洲大地上。
从寺院数量上来看,公元4世纪,欧洲还只有11所寺院。到了第5世纪,寺院的数量增长到了40所,而到了第6世纪,寺院的数量直接激增到260所。等到了第12世纪,一共有702所寺院在欧洲的土地上。
从寺院派别来看,先后出现本尼狄克派、克伦尼派、息斯脱安西派、普勒孟斯特派、法兰西斯派、多米尼克派等不同寺院派别。这些不同时期的派别,在中世纪时期进行新旧交替,不断完善和壮大着欧洲的寺院制度。
新寺院团是中世纪欧洲教会寺院的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它的扩张标志着,中世纪欧洲寺院制度达到权力的巅峰,与之而来的就是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欧洲寺院
稳定经济秩序
1、寺院经济的发展
寺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凭借宗教对其信徒们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任何时期的社会资源分配中,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中世纪恰好是欧洲经济和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制度的发展与壮大,不可避免地对欧洲经济产生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新寺院团体最先关注的是农业,然后发展到工业,最后扩展到商业上。
新寺院团会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为寺院创造各种收入。
主要创造收入的方式有4种,分别是:(1)农产品的种植与生产;(2)通过市场贸易销售农产品及其他产品;(3)抵押和放款获取高额利息;(4)赋税。
欧洲寺院
欧洲新寺院发展初期,寺院主要依靠农业产品的种植和销售,来维持寺院的正常运行。
欧洲寺院往往拥有成规模的庄园产业,寺院的管理人员通过获取大量的寺院农奴,让他们在庄园里进行耕种。
即使是传播道义的寺院,也会对庄园里的农奴进行剥削,以此让他们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不仅如此,寺院还会向在庄园里耕种的农奴征收土地税、遗产税以及罚款。
在农业上的成功让欧洲寺院完成了初步财富和产品的积累,剩余商品开始出现。到了中世纪中后期,为了更好适应欧洲经济发展变化规律,寺院将目光放在了市场贸易。
中世纪庄园
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寺院获得了商品贸易中的免税特权,这就让寺院在商品贸易中占据了十分有利的位置。
寺院进行的市场贸易活动是广泛的,包括售卖农业产品、经营手工业、售卖金属制品等等。
寺院的商品交易地点不固定,有时候会设在寺院外,有时候在寺院里的地下室、庭院等地方进行。
当然也会有寺院觉得,在寺院内进行商品贸易会降低寺院在信徒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于是将寺院委托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帮助经营管理寺院的产业。
欧洲寺院
2、寺院是中世纪最早的银行
农业、商品贸易为欧洲寺院带来的巨大的财富,随着财富的不断累积,寺院开始发展抵押和放款业务。在这项业务中,寺院充当“法人”的作用,对民众进行抵押和放款,从而在其中收取高额的利息。这已经可以看成是中世纪最早的银行了。
除了抵押和放款业务,寺院还借助其宗教影响力,对它的信徒们收取一定费用。
寺院会定期举办一些宗教活动,以此来筹集资金。信徒们往往很乐意参加这样的宗教活动,甘愿将自己的钱捐赠给寺院。
贵族阶级的信徒们出手会更加阔绰,比如国王每年都会向寺院捐赠一些土地。寺院将筹集来的资金放回到抵押和放款业务上,形成完整的资金链。
土地
3、寺院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整个中世纪里,欧洲寺院一直是处在封建领主制的统治地位的,寺院本身是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自主权的。寺院凭借其对信徒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疯狂敛财的同时,也会规劝信徒,减少自身的错误行为。
比如,欧洲民间也会出现抵押和放款的业务,这样不正常的经济活动,会对政府经济造成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寺院的抵押和放款业务。因此,寺院不会提倡私人进行抵押和放款业务,同时也会约束寺院的信徒,不要从事抵押和放款业务。
动乱时期,不少人看准时机,提前囤积大量的物资,然后在物资短缺的时候高价卖出去,大发“动乱财”。这样的行为严重干扰了市场的经济秩序,恶意破坏价格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
同样是寺院出手,一方面寺院会救济一部分缺少物资的人;另一方面,寺院发挥其宗教作用,用道德感化那些高价出售物资的人。在寺院的约束和道德感化之下,不正常的经济活动会少很多,从而政府经济也得以稳固。
欧洲寺院
瓦解庄园经济
寺院在发展庄园经济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庄园主都无法超越的。
1、寺院获取大量社会劳动力
对待劳动力方面。中世纪时期,寺院控制的实体经济时庄园,这种庞大且复杂的农业经济地产,大多都是分散的。为了更好的管理庄园,发展农业经济,寺院需要大量的农奴。
寺院庄园里农奴的来源有三种:(1)花钱雇佣;(2)寺院里的下层僧侣;(3)受到宗教影响,自愿来庄园为寺院耕种的信徒。寺院只需要花费极少的费用,就能够得到大量的劳动力。
欧洲寺院
虽然寺院也会对庄园里的农奴进行剥削,但是相比之下,农奴在寺院耕种获得的待遇,要比在其他庄园主手下好的多。在其他庄园主手下的农奴,不仅会被剥削压迫,还会丧失人身自由。
中世纪时期,绝大部分庄园主根本就不拿农奴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很多农奴毫无人权可言。
在对比之下,大量农奴流入寺院的庄园内。很多破产的小农,自愿跑到寺院庄园中。
这就导致了,其他庄园中劳动力缺少,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农产品种植。
庄园
2、寺院享受全面的免税特权
中世纪欧洲寺院的主持以及管理者,基本上是来自特权阶级或者是上流社会。寺院理所当然的享受了所有的免税特权。土地,牲畜以及劳役等各项庄园应该教的税,寺院都不需要缴纳。尤其是土地税。
免除了寺院的土地税就意味着,寺院可以大肆开垦新的土地,打造更多的庄园。这对同时期的其他庄园主而言,是极为不公平的。
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崇敬下,欧洲寺院逐步形成了庞大的寺院经济体系,有力的冲击了传统的庄园经济。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欧洲社会的转变。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要对原来的奴隶主阶级发起冲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统治阶级对寺院的支持,间接导致了庄园主们手中的权利在慢慢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庄园经济的崩溃瓦解。
庄园
巨大的财富累积造成不平衡
寺院通过庄园、商品贸易、税收等多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寺院却在支出方面,异常吝啬。
寺院丰厚的经济收入当中,只有极少部分会被用于,支付寺院农奴的报酬和维护寺院僧侣的日常开销,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被寺院上层僧侣和管理者拿走。
这些钱的用途有三种:(1)用来维持寺院上层僧侣以及管理者奢侈的个人生活;(2)修建更加豪华的寺院宫殿;(3)进行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以此积累更多的财富。
从社会一般经济规律来看,吸收财富中的大部分,最后都会通过其他形再次流向社会,从而达到一种经济平衡。
显而易见的是,寺院违反了社会一般经济规律,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
欧洲寺院
新兴市场会因为无法获取做够的资本从而逐渐萎缩,社会经济受到冲击,经济模式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原有的经济秩序被击垮,不利于中世纪欧洲经济发展。
中世纪欧洲寺院发展对欧洲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双面的。一方面,寺院在对财富累积的过程中,开垦土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为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寺院近乎掠夺的财富积累手段,形成并壮大了独有的寺院经济体系。
原有的经济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制度发展停滞甚至退后。
参考文献
《中世纪东西方寺院经济的差异及其对复式簿记的影响》《浅谈寺院制度对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的影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