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八大改编,删掉女娲最合理,美化妲己最成功
名气很大的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不仅没进入四大名著行列,还要经常排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名著后面,为什么?
很多人认为,《封神演义》的优点有些像现在的网络玄幻小说,布局比较大,体系比较清晰,人设比较鲜明,但《封神演义》的主题立意、文笔流畅、故事逻辑以及人物塑造各方面比起四大名著来都存在严重不足。
换句话说,《封神演义》的故事很有意思但在细节处理上存在问题。如果想利用《封神演义》的体系拍摄一部影视剧,对大量细节进行改编是必走之路。
电影《封神三部曲》就是在《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大的二次创作,其中在《封神第一部》中就有至少八个优秀改编。
一、女娲
《封神演义》最让人诟病的故事设定大概就是女娲了,因为纣王在女娲庙里对着神像题了一段带有调戏味道的诗,女娲就勃然大怒命令轩辕坟三妖下山祸害纣王毁掉殷商江山,理由也很牵强,殷商天数已尽。
没错,纣王理亏在先,但罪在纣王女娲你祸害人家江山和老百姓干什么,还打着天数已尽的幌子,显得很虚伪,所以这个设定很难说服观众,必须要改。
《封神第一部》直接把女娲这个角色删掉,自然也就没有女娲庙题诗这个桥段,把殷商送掉天下的责任放在了殷寿自己身上,这个设定要比《封神演义》更为合理,观众更能接受。
二、殷寿
《封神演义》里的纣王形象很差劲,感觉他就像一个傻子被轩辕坟三妖耍得团团转,不如阿斗聪明,比崇祯更气人,几乎就是妲己她们的工具人,这个角色无疑也属于降智的典型。
如果按照《封神演义》的逻辑,最大反派是妲己,幕后老板是女娲,纣王和死在他手下的忠臣一样都是受害者,这个设定等于把一切罪责都推给了神仙和妖精,间接否定了武王伐纣的正义性,也要改。
《封神第一部》将殷商气数已尽改成了“天谴”,而引发天谴的是殷寿利用狐妖弑父杀兄的恶行,进一步让天谴无可挽回的则是殷寿的野心,连封神榜和天谴都想拿来当自己实现野心的工具,再加上他“欺天灭祖,悖逆人伦”的种种表现,武王伐纣那就是消除天谴以有道诛无道,正义性没问题了。
三、妲己
《封神演义》里的妲己绝对是恶毒的代名词,纣王所做的几乎所有恶事都是她在背后使坏,再加上她自己的手段也是非常毒辣,这个角色的恶几乎超出了想象。
虽然女娲是妲己的幕后老板,但女王甩锅时也说了,我让你祸害殷商江山,但没让你做这么多恶事。妲己有些恶事确实做过头了,勾引伯邑考还暴露了她的荒淫。
《封神演义》最大的问题在于,有了妲己这个角色存在,纣王相当于被洗白了,妲己和褒姒等人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似乎断送江山社稷的就是这些人,这显然是另外一种甩锅,把统治者的错误甩到女人头上,妲己和褒姒可不是吕后、武曌和慈禧,凭什么接这个锅。
《封神第一部》把妲己改成了一个编外狐妖,没有背景,只是为了报答殷寿意外救她出轩辕坟的恩情,然后又成了殷寿大帅哥的迷妹,愿意为他付出一切,想和他长生不老长相厮守。
于是,卧底变成了搭档,间谍变成了爱妃,妲己成了殷寿的迷妹和辅助,不再是妲己魅惑纣王,而是殷寿迷倒妲己,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美化了妲己。
这个设定无疑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同时也彻底否定了“红颜祸水”这个千古黑锅,因此,妲己这个角色可以算《封神第一部》最成功的改编。
四、姜王后
《封神演义》里的姜王后因为劝谏纣王得罪妲己,被妲己设计陷害最后惨死,然后纣王又骗东伯侯姜桓楚来朝歌陷害杀了他,导致姜文焕直接造反。
从这个过程看,纣王无疑又一次被严重降智,轻易被妲己蛊惑连续杀死姜王后和姜桓楚,导致东伯侯二百诸侯反叛。
《封神第一部》将姜桓楚和姜王后的关系从父女改成了兄妹,姜桓楚因聚众讨论谋反被逼自杀,姜王后为了铲除妲己又被妲己所杀,姜桓楚和姜王后死亡的顺序改了之后,纣王降智的问题就缓解了很多。
唯一的问题来自于殷寿为什么不杀姜文焕,其实剧情也有铺垫,一是姜桓楚讨论谋反是事实,二是姜王后真正死因姜桓楚并不知道,再有一个,殷寿已经任命姜文焕为东伯侯,自然也不能无故杀他。
五、殷郊
殷郊在《武王伐纣平话》里的形象和《封神演义》相差很大,《封神演义》把殷郊很多戏份都给了哪吒,殷郊被严重弱化。
《封神第一部》则把殷郊的戏份重新提高,他成了揭露殷寿欺天灭祖悖逆人伦真相的关键人物,尤其是他在祖庙看到殷寿舍弃祖宗也要保护狐妖时三观彻底崩塌那段戏,非常关键也非常出色。
无疑,《封神第一部》对殷郊的改编也是非常成功的,包括戏份也包括演员的使用。
六、比干
历史上的比干因劝谏被纣王剜心杀害,他之后被历代王朝尊为忠臣的代表。
《封神演义》为了提高戏剧性,让比干的死亡过程变得一波三折,先是纣王再次降智要拿比干的七窍玲珑心给妲己当药吃,然后比干又被卖菜妇女的话破了护身符,这个死法相当于矮化了比干形象。
《封神第一部》让比干自己主动剜心,虽然还是让妲己吃下去,但直接目的是为了验证妲己是不是狐妖,深远目的则是为了拯救殷商江山。
比干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同样也是失望而死,但他恢复了史书上的亘古忠臣形象,为了大商,我何惜此心。同样是死,比无心菜的窝囊死法升华太多。
七、伯邑考
《封神演义》里的伯邑考为了赎回被囚的姬昌向纣王献宝,却因为长得帅又有才华被妲己看上,他拒绝妲己结果被妲己陷害,纣王怒而杀之。
《封神第一部》没改伯邑考的结局,但去掉了妲己诱惑他的情节,毕竟妲己是深爱着殷寿的迷妹,她不可能看上伯邑考。
关键一个改编,把伯邑考被杀改成了主动替父去死,这个改编主要是为了突出西伯侯一家的人性,和殷寿弑父杀兄形成鲜明对比。
伯邑考作为西伯侯世子,用宝物求殷寿放回姬昌是常规操作,可如果是世子宁愿自己替父亲去死,这无疑是天大的孝心,和殷郊愿意替殷寿献祭自己一样,都和殷寿的悖逆人伦形成对比效果。
八、姬昌
《封神演义》里姬昌吃“伯邑考肉饼”这一段非常传奇,纣王用“伯邑考肉饼”试探姬昌是否具有先知能力,姬昌为了保命假装不知道,美美吃下了肉饼,让纣王放松警惕释放他回西岐。
这段戏突出了纣王的愚蠢,同时凸显了姬昌的智慧,在民间被津津乐道很多年,按理说如果将这段戏直接拍进《封神第一部》也不是不可以。
《封神第一部》还是做了重大改编,姬昌不能占卜自己,也就不知道肉饼是怎么回事,当成普通食物吃了下去,在殷寿告诉他这是伯邑考时,姬昌情绪崩溃要和殷寿拼命,即使被释放后那种崩溃的情绪依然难以散去。
伯邑考放着西伯侯不当宁愿替父亲去死,姬昌被骗吃下伯邑考的肉之后情绪崩溃要和殷寿拼命,父子之间的情感是相连相通的。
这个改编降低了姬昌的神性,将他的形象变回一位慈爱的父亲,这个改编和整个剧情是契合的,姬昌不论是对西岐老百姓还是对姬发哪怕对雷震子都怀有慈爱之心。因此,这个改编让姬昌更接近历史上的文王,而不是《封神演义》里的西伯侯。
综合来看,《封神第一部》的改编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参考《武王伐纣平话》,二是接近历史,三是贴近现代价值观。
而从主题的立意上、故事的逻辑上和人物的饱满上,《封神第一部》要强过《封神演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