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美文艺片,每一帧都是壁纸
春节假期余额将尽,每当这个时间,迷影君的朋友圈里总少不了一种声音:
你年后打算做什么,还呆这么?
提问和回答者不外乎都是那些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们,是逃离还是坚持,远方还是苟且,似乎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灵魂拷问。
其实不只是中国,很多身处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青年们都面临着共同的现实难题。
而迷影君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土耳其电影,就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小镇文艺青年们所遭遇的故乡残酷物语。
野梨树
Ahlat Ağacı
这部电影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烂番茄新鲜度至今保持在92%。
导演是土耳其最杰出的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
作为导演的锡兰作品并不算多,迄今为止也只拍了5部长片,但却多次斩获戛纳、柏林、东京等电影节各大奖项,在欧洲影坛享有极高的荣誉。
2003 年他执导的《远方》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下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证明了他作为艺术电影导演的地位。
之后又凭借2014 年的《冬眠》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土耳其电影史上第二位获得该项大奖的导演。
时隔四年,导演锡兰带着他的新作《野梨树》回归。
这是一部标准的锡兰式文艺电影。
故事充满诗意和隐喻,其中不乏导演本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在其中,但又夹杂着导演对现代社会和青年成长困惑的思考。
而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更是堪称绝美,随手截一帧画面都可以作为壁纸!
故事的主角名叫锡南,他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土耳其小镇青年。
他爱好文学,在大学期间呕心沥血创作了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鄙夷社会的势力与肤浅,反感家乡的落后与平庸。
但和很多刚毕业的青年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样,斯南正经历着毕业即失业的巨大现实落差,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成为待业青年的锡南不甘心去找一份平淡的工作,他希望将自己的小说出版,成为一名作家。
可由于缺乏资金,不得不回到家乡,为了筹集出书用的资金。
然而,这场返乡寻求资金的旅程却并没有他预想中那么容易。
刚一下车,就被人找上门来,原来对方是为了追讨父亲欠下的债务,锡南这才意识到——
自己多年求学在外,家庭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
锡南的父亲伊德利本来是村里的教书匠,颇有名望而且家庭和睦,但如今却因为赌博而欠下一屁股债,即使变卖所有家产,原本声誉仍毁于一旦。
而锡南的母亲不仅和丈夫关系日益冷淡,而且在日常琐碎的重压下,早已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每天就是窝在家里靠看电视剧来打发时间。
不齿父亲行径的锡南,为了一圆出版梦,只得靠自己四处筹钱,可在这场筹资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先是找到了当地的议员,可议员一番敷衍之后,却将他随便推给了一位号称「喜欢阅读」的商人,实际上只是一位假装想要附庸风雅的土大款。
对方信仰的利益至上的“读书无用论”更是深深刺激了锡南,不得已他又去找了当地著名的作家,希望得到对方的提携,可心高气傲的他又一次被泼了凉水。
锡南在找钱的过程,不断遭遇理想与家乡现实碰撞的失落。
无奈之下,他最终还是同意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参加教师考试,这是父母眼中最稳定可靠的工作。
可更大的问题在于——
锡南发现自己似乎根本无法融入故乡。
在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这里的人们大多都习惯了平淡的生活,年轻人们也无所事事,一切的生活追求都是为了挣钱糊口。
过去,锡南曾轻蔑地称老家人是“农民”,但现在的他又无力脱离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现实窘境,他自己也被视为乡巴佬。
在乡间的路上,他碰到了少年时期喜欢的女神。
跟小镇上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她很早就辍学打工,现在即将嫁人,父母为她包办的婚姻对象并不是她谈了很久的男友,而是一位出手阔绰但年纪很大的珠宝商人。
看着眼前的初恋如今也已经被现实所胁迫嫁为人妇,锡南发出了无奈的控诉:
我不喜欢这里心胸狭隘且偏执的人,我不打算在这里腐烂。
他瞧不起这里古板迂腐且势利保守的人们,但在现实的压力又逼迫着他不得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就像他在自己所创作的小说《野梨树》中所描写的,生长在故乡的那种野梨树一样——
畸形粗糙,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野梨树》是一部半自传作品,故事很明显带有很多导演锡兰本人的成长记忆,就连主角的名字锡南(Sinan),都和导演的本名锡兰()的发音很相似。
和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这部电影在唯美诗意的画面之下,却隐含着一种知识分子式的严肃思辨。但影片又并非纯粹文艺向的大闷片,反而是一部充满担忧与愤懑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影片借由一名知识分子青年在故乡所遭遇的多元文化冲击,娓娓道出导演锡兰对生命的体悟,探讨了人生的不同状态,包括亲情、爱情、事业、信仰,以及人生选择等重要议题包裹在影片当中。
主角锡南这个角色很有代表性,就像这个时代很多身处底层渴望改编命运的年轻人们一样,他心怀理想却又自视甚高。
说白了,就是有些愤青又中二。
他批判家乡的所有人,但却无法说服他们任何一人。
讽刺的是,锡南不认同的这种想法与方式却在故乡自有其道,是村民们继续安稳生存下去的关键。
锡南这个看似普通的大学生,这时才意识到——
原来自己得要面对那么多无法回避的冲突,而且这个世界教人如此憎恶。
可他又无力改变这种自己曾经憎恶的现实,最终被世俗所改变的还是我们自己。
尽管他最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投资出书,但事实上他仍在梦想的汪洋与现实的岸边间徘徊着,继续迷茫。
电影时长达三个小时,故事虽然简单,却充斥着大量密集且充满现实意义的对话和长镜头。
主角每一次与人辩论,所谈的内容更是包罗了土耳其文化体制的方方面面,仿佛是严肃的文学书籍中才会有的对白。
不仅如此,力求完美的锡兰,对《野梨树》的每颗镜头都下足功夫。
尤其是片尾男主角背对镜头、若有所思的画面,锡兰导演竟花了一年时间来拍摄,春、夏、秋、冬四季反复重拍,直到找出最适合电影结尾的氛围才罢休。
这固然造成了影片一定的观影门槛,但透过导演冷静克制的镜头,却可以带领观众了解土耳其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的社会百态,而片中不断重复散发将被无望现实妥协与击垮的氛围,更加令人感到无奈和惋惜。
正如著名电影媒体《好莱坞报道者》所盛赞的那样:
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陷入了一部极其庞大的长篇小说中,整个故事与哲学、宗教、政治和道德难题交织在了一起。
整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无疑是——
主角锡南和父亲伊德利之间从对抗,误解,再到和解的过程。
电影中有一处非常精彩的隐喻堪称神来之笔,父亲伊德利一直在挖一口不出水的井。
但从父到子,上一代代挖到这一代,他们的井却是始终挖不到水源。
父亲曾经也是一名浪漫的知识分子青年,却最终在生活的重压下被迫沉沦,庸碌得过完了一生。他唯一的期盼就是将自己的故乡变成绿洲,所以经年挖井。
因为他坚信——
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挖到水。
儿子锡南这时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谅解了父亲,跳入了井中,帮父亲挖井。
成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生活就像那口无水枯井一样,与其在井边抱怨现实,不如主动挖掘,坚持理想。
新的一年,请加油!
PS:回复片名:野梨树获取资源链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