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关公传说
关羽,刘备的二弟,自古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乃忠义的化身。又称“关帝圣君”、“关公”、“关夫子”、“关帝爷”或“武圣”。小时候,在民间的戏曲舞台上,看到的关公总是个身穿绿蟒、丹凤眼、卧蚕眉,嘴上挂着长长胡须的红脸高个子大汉。长大后,到了关帝庙,看到的各色关公一律是红扑扑的脸蛋,跟他那英勇神武的形象糅合在一起,竟觉得煞是可爱。
现代人,我们想起关公,就想起他的红脸,现在门上贴的门神、铺子里供的财神,都是一张红脸的关公。红脸是关公的标志。可关公的脸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传说一:话说关羽年轻的时候,喜欢行侠仗义,但脾气暴躁,做事不计后果,有点像鲁智深。因为一次打抱不平,替人强出头,犯下了人命案,官府因此四处张贴告示捉拿他。后来,关羽逃进了一片红枣林,看管枣林的老头可怜关羽,于是对他说:“小伙子,如果你愿意留下来帮我看管枣林,这样就可以避免官府的追捕了。”关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关羽不敢出门,每天就呆在红枣林里消遣,他以红枣为食,并用红枣水洗脸,日子长了,红枣水的颜色就把关公的脸给染红了,再也回不去了。
传说二:关公原本长得白皮面净,那个时候他还不叫关公,是山西运城县,一个叫“冯长生”的书生,不过打小生得臂力无穷,好在乡里打抱不平。有天夜里,他燃烛夜读,突然听到东南角有户人家传出妇人的哭泣声,于是关公拍拍墙,问怎么回事。原来是县太爷的儿子看上了隔壁老头的女儿,准备第二天抢去做小妾,但他的女儿早已许有人家。老头去县衙告状,反而被痛打了一顿。冯长生一听,怒火中烧,清平世界,竟有这等霸道之事。于是,他提刀连夜赶到县衙,将县太爷两父子斩杀了。杀人要偿命,冯长生只好亡命天涯,一路北逃,路上各关卡到处贴满了搜寻他的告示。经过潼关的时候,他跑到黄河边洗了把脸,奇迹发生了,黄河水把面白的小伙子,变成了红脸小伙子。他再扯了几根头发往下巴上一贴,就变成了长胡子红脸大叔,把守官兵问他,“你姓什么?”他手一抬,指着告示,不巧的是,告示刚好与“潼关”两字在同一方向,守卫稀里糊涂以为他姓“关”,就让他大摇大摆地走出城了。从此,他就改名为“关羽”了。
传说三:话说关公年轻时为搭救一名被当地恶霸欺负的民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杀死恶霸而遭到官府通缉。有一天,关羽被官兵追至桥头,无路可走,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有一位神奇的老人给了他两包药,并交代他先吃一包,逃过此劫,再吃另一包。关羽就按老人的嘱咐吃了一包药,白脸的关羽立马变成了红脸的小伙子,顺利逃过了官兵的追捕。过桥后,由于他十分紧张,将吃另外一包药的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等他想起时,那包药却再也找不到了,由此关公的脸就一直红了下来。
无论从哪种传说来看,落难的关公,最后总是犹如神助,通过一张涂红的脸,总能化险为夷,顺利地度过难关。但我们翻遍正史,关于关羽的记载,我们找不到片言只语,能证明关羽是红脸大汉。千百年来,从民间故事到艺人说唱,再到文人加工,小说《三国演义》的定型和渲染,更是让红脸关公的形象家喻户晓。
关公的形象终是由一白面书生变成了红脸大汉,这恰好展示了我们民间文化中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那就是侠文化。为什么老百姓要把关于画成“红脸”,而不是“黑脸”或“花脸”呢?据说,红色可以辟邪,“红脸”自然就是战胜邪恶的最好脸谱了。
社会总有黑暗,人间总有不平,正如明人涨潮说的:“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幽梦影》)。再加上古代社会,完全是人治的家天下社会制度,谁能保证青天之下没有冤狱?至于人间不平事,那就更是随处可见了。贪官污吏、恶霸土豪这等人,本身就是王法的执掌者,老百姓只是他们砧板上的鱼肉。因此,像关公这样的侠义之士,正是帮助他们惩恶扬善、匡正扶弱的保护伞,他们期待关公这样人物的出现,代表了普通黎民百姓要求实现公平公正的强烈现实愿望。“红脸关公”说明中国老百姓崇拜英雄、敬仰忠义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关公代表了乱世之中,老百姓心中“以武犯禁”的侠客梦。
当然,侠客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公众所认可的道德准备。那就是,“侠者,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唐.李德裕《豪侠论》)而关羽的“节义”乃妇孺皆知,比如“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关云长义释曹操”等历史故事或历史典故,无一不是表现出关羽“忠不顾死”、“义重如山”的人格品质。
关羽是一千多年来,上至朝廷,下至黎明百姓都很崇拜的一个偶像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的传奇人物。关公作为一种侠文化的符号,还将以各种形态世代相传。
搜索微信公众号【重温历史】或【】,讲述历史背后的故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