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奋斗者正青春)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5-16 文化 阅读: 218
摘要:   “我是中国人,有责任研究清楚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演化历史。”2010年,付巧妹开始负责筹建中德联合实验室古DNA平台。2016年,她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当时这名刚满32岁的年轻研究者带领新组建的科研团队披荆斩棘,在东亚人群演化研究中不断突破,取得了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她说,“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了解那些亘古之谜,我特别开心。”

  “我是中国人,有责任研究清楚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演化历史。”2010年,付巧妹开始负责筹建中德联合实验室古DNA平台。2016年,她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当时这名刚满32岁的年轻研究者带领新组建的科研团队披荆斩棘,在东亚人群演化研究中不断突破,取得了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

  采用新兴技术  揭开古老谜团

  在古DNA技术出现之前,人类演化研究主要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体质人类学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当今现代人的DNA进行溯源反推。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前者停留在形态学层面,后者则无法捕捉那些已消失的人类群体的DNA信息。

  上世纪80年代,古DNA技术应运而生,并从本世纪初开始大放异彩。

  “古DNA技术是基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古代人类和动植物遗骸中提取和分析古DNA信息的方法。”付巧妹说,该技术解决了许多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借助古DNA技术,我们能直接观察古代个体的遗传成分和基因的混杂模式,而且个体古DNA数据本身及其数据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群体的遗传特征,成为研究不同地区古人类和现代人演化特点和动态变化的利器。”

  不惧挑战  潜心耕耘

  利用古DNA技术从古生物样本中捕获内源DNA,绝非易事:生物遗骸中的DNA片段经过漫长的自然降解变得支离破碎、含量极低,提取困难;温暖潮湿的气候使样本里DNA的保存状况更加糟糕;微生物DNA的大量入侵和污染,更让内源DNA提取难上加难。

  付巧妹带领团队持续攻关,最终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发出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该技术可以把仅占0.03%的人类DNA从海量微生物的DNA中吸附、分离、富集,并提取出来。

  开发出新技术只是第一步。利用古DNA研究人类演化,还离不开与考古、生物信息、群体遗传等学科的密切协同,付巧妹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她带领团队筚路蓝缕、潜心耕耘,不断刷新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知。

  2016年,付巧妹团队与国际团队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欧亚51个末次冰期人类个体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翔实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

  真正打开东亚人群演化研究局面的,是付巧妹对田园洞人基因组的获取、解析。2013年,付巧妹就开发新技术获取田园洞人部分遗传信息。2017年,她捕获到较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精确测序。这是中国第一例人类古基因组,也是东亚迄今最早的现代人基因组。

  2020年,《科学》杂志先后报道了付巧妹团队与合作者针对中国南北方人群规模性、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以及从青藏高原一处遗址中获得的东亚首例丹尼索瓦古人类DNA新突破。前者阐明了中国近万年来现代人群的南北分化格局与迁徙演化历史,后者则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丹尼索瓦古人类的时空分布。

  2021年,《细胞》杂志先后两次发表付巧妹团队与合作者对东亚长时间尺度下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研究者通过解析我国黑龙江、广西和福建等地距今约4万―300年历史中的人类古基因组,揭示了东亚4万年来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及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

  这些研究提供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解答中国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提供了启示。

  探索不止  奋力前行

  早上五六点起床,考虑全天的研究计划;在开会间隙或出差路上,打开电脑就进入工作模式……“马不停蹄”是付巧妹真实的工作写照。

  “做科研是挺苦的,但我没觉得苦。”她说,“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了解那些亘古之谜,我特别开心。”

  付巧妹所在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凭借技术创新和自主研究为国家争光。去年,在纪念人类全基因组草图发表20周年之际,付巧妹受《科学》杂志特刊邀请,领衔人类古基因组领域发表研究综述,首次系统梳理数万年来世界范围古人群迁徙交流动态与遗传演化格局,彰显我国在更新和丰富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的研究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付巧妹正带领这支年轻的团队继续奋力前行,持续书写人类演化史中的东亚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4日 04 版)

其他相关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奋斗者正青春)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奋斗者正青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10-24 阅读: 169
  秋日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时常能见到杨倩忙碌的身影。  “通常上午上课,下午进行专项训练,然后再练体能……”东京奥运会落幕一年多,杨倩的生活早已回归熟悉的节奏,射击和读书穿插进行。  东京奥运会上,2000年出生的杨倩脱颖而出。她先是在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上射落东京奥运会首金,之后又与搭档杨皓然一起夺得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金牌。一届奥运会,勇夺两枚金牌,初出茅庐的杨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奋斗者正青春)

“我们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奋斗者正青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10-13 阅读: 169
  “我更看重的是解决研究领域的真问题,这才是科研价值所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说。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团队,多次获得各项奖励,38岁的张强已是国际锂电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我们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谈起培养学生的心得,张强说:“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干重要的事业是很幸福的事。”...
扎根查验一线助力智慧邮检(奋斗者正青春)

扎根查验一线助力智慧邮检(奋斗者正青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8-25 阅读: 179
  累计查获各类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案件1000余起,各类假冒药品等侵权产品、非法出版物10万余件,被评为全国海关“百名优秀执法一线科长”……他,就是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驻邮局办事处邮件查验一科科长陈树雷。苏州海关驻邮局办事处建立了以陈树雷为主要团队成员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进一步推动邮件监管工作创新和为民服务的整体效能升级。从枪支零配件、管制刀具到毒品、非法出版物,都是陈树雷和同事们近年来在邮办现场查获的。...
“站上赛场就要为国争光”(奋斗者正青春)

“站上赛场就要为国争光”(奋斗者正青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8-10 阅读: 198
“每一天都力争做到最好,才会离梦想更近一些。”训练营开营仪式上,任子威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勉励年轻运动员。登上冬奥会冠军领奖台的路,任子威走了多年,热爱与拼搏深深镌刻进他运动生涯的每个阶段。梦想成为现实,初心依然澎湃,他说:“希望为自己、为短道速滑国家队拼出更加精彩的未来。”任子威说,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站上赛场就要为国争光”,这个信念一直鞭策他奋力前行。...
努力探索未知领域(奋斗者正青春)

努力探索未知领域(奋斗者正青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8-05 阅读: 165
  笔、纸和计算机,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辰办公桌上必不可少的3样东西。作为理论物理学家,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笔在纸上推导一些方程公式,偶尔用计算机辅助做一些运算。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工作似乎很枯燥,但方辰却乐此不疲。  基于以上两项贡献,亚太物理学会授予他“杨振宁奖”。  今年是方辰研究拓扑能带理论方向的第十年。...
在基层一线绽放芳华(奋斗者正青春)

在基层一线绽放芳华(奋斗者正青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2-07-11 阅读: 208
  带领团结嘎查精准脱贫,接续奋斗朝着乡村振兴加倍努力,85后的玲丽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4年多来,她把困难群众当亲人,用真情换真心,用行动解难题,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2021年,玲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玲丽在扶贫日志上激动地写下了一句话:草原最美的花,是火红的萨日朗,在脱贫攻坚一线绽放芳华。...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