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和“评价”的性质及关系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3-11-01 文化 阅读: 124
摘要: 对于价值观和相关概念,有一种特殊的见解需要澄清。因此,价值观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丧失,不能批判地探讨效用和利益的问题。为了区分价值和评价,我们经常使用“客观”作为价值特性,并将评价特性称为“主观”。

提要

价值及相关概念,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需要厘清。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只能产生功利性的价值观。

虽然“是”不等于“应该”,它本身却蕴含了“应该”的维度。

为了使价值与评价进入良性循环,我们更应当关注“价值评价”与“价值创造”的统一。

努力以正价值主导负价值,变垂直式的价值向度为多向多维的价值向度。

充分考虑“仓廪实”、“衣食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容易滋生的问题。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涵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与“善”通用的概念。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它既引领人们前进又赋予其生活以意义。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是”与“应该”的关系

长期以来,休谟关于从“是”中推不出“应该”的论断,既给予我们有益的警示,又成了令人头痛的魔咒。其实,它不过是对科学之“真”与人文之“善”的关系的一种判断。借用前人的话说,科学的尺度是“宇宙”,人文的尺度是“人性”,尺度不同,当然结论就不同。属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性之“应该”,既源自于人的生命本然的“合目的性”或“向性”,又通过自觉目的的形成及其对象性活动,反映、扩展和提升着这一生命的向性,使自身不断地走向外部世界并与之“打成一片”。这也是“社会事实”的形成。可见,社会事实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对包括人的生理生命在内的“自然事实”的开发和重塑:它使自然事实的某种“可能”得到实现,“现实”(形态)则得到改变。正是经由这一“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的变化,自然事实成为社会事实。虽然“ 是”不等于“应该”,它本身却蕴含了“应该”的维度。而社会事实无论表现为静态的实体,还是动态的事件,都是体现了人的目的手段之间关系的“事态”。其中,“目的”关联着价值,“手段”则可归为“事实”。西方现代社会管理学家西蒙就是基于这样的区分,提出目的确定之后,可以把实现目的的“手段”转化为不含价值判断的因果关系,从而在经济管理学中对“事实”进行科学的研究。当然,总体上人们必须考虑目的与手段相互制约的关系。笔者进一步指出,从社会事实中 “推出”应该,或由应该“建构”社会事实,也是合乎逻辑的。当然,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同样的“事实”可能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理解,引出的“应该”也可能大相径庭。“应该”因而呈现出多元化。但笔者认为,在世界一体化的时代,各民族既要相互尊重,也完全应当通过对话和交流,在涉及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

“价值”和“评价”的性质及关系

为了区分价值与评价,我们往往以“客观”作为价值的特性,以“主观”标示评价的特性。其实,主客二元的思维并不适合于应然的价值领域。价值不是人的主观幻象,作为人类看重、珍惜和追求的一切,价值离不开人的感觉和意识的感受、判断、赏析即评价,并正是经由鉴赏与评价,价值才成为“现实的 ”价值,即显现于、实现于人的生活的价值。美属于有美感的眼睛,音乐属于有音乐感的耳朵。对象的意义总是以人们感觉和意识的能力为限。这不是主张“主观” 价值论,而是说价值表征着人们与其对象之间的契合、共鸣、交融的关系,而评价则是对这种“关系”的感知与显示。一些重要的价值或一些将来大放光彩的价值,许多人却不看重或看不懂,这是常有的现象。当我们基于这些现象强调价值是客观的、评价是主观的时候,我们其实是站在社会“总体”的立场和历史“前进”的向度上,力求让人们的感觉和意识超出短浅的狭隘的视野,能够通达和把握这些价值。无疑,人的感知、意识特别是情感有着很强的个体性,面对同一对象,他们的感受或理解不会完全相同,这十分正常。问题在于如何使这种差异构成张力,使人与对象和人们自身的关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变化。笔者认为,为了使价值与评价进入良性循环,我们更应当关注“价值评价”与“价值创造”的统一。只有那些价值形态——感人的文学艺术、公平正义的规则、善的行为、人性的光辉——的创造者,才是价值最好的阐释者和评价者,因为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敏锐的直觉和想象力,已经先期在大脑中将其构象出来。当代人缺失生活意义的一大原因,是由于片面分工和工作节奏的紧张,成了只懂自己专业的“单面人”,他们当然也希望自由全面发展,但却缺乏艺术创作的情趣、才能和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的作品。没有创作的艺术才情,何来欣赏的艺术细胞?生活意义的狭隘与无聊也就在所难免了。

关于价值的矛盾性

当我们谈论价值时,还往往忽略或不能正视价值的矛盾性。人生充满矛盾,真善美圣与假恶丑俗就是价值矛盾的突出体现。价值的这一所谓“正 ”“负”形态,固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但其区分的相对性,也意味着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如同有爱就有恨、有亲就有疏、有利就有弊,价值的两重性统一在人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中,并使人类的文明产生悖论和异化。人们追求真善美,既说明人生难得进入真善美的境界,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缺失的东西;也说明人生产生着真善美并能够有意识地趋向于它。我们过去在价值观上的一大教训,是以非此即彼的态度,把价值的正负形态二元化、极端化,并企图以前者消灭后者,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近年来出现的价值的“中性化”现象,一方面是对过去极性价值观的消解,同时也是对“不好不坏”、“亦好亦坏”这样的价值中介现象的肯定。但人生毕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永远也取消不了价值的方向性和等级性。不分是非、混淆善恶只能贻害社会。我们应该做也能够做的,一是努力地以正价值主导负价值,二是变垂直式的价值向度为多向多维的价值向度。须知,即使真善美之间也有矛盾甚至对立。但真善美又是互补和统一的。如果说科学之“真”确立了我们生命的条件与边界,那么,价值之“善”“美”则开显了我们生活的意义与可能,前者的“冷峻”与后者的“热情”,恰恰是人们得以编织现实的、健康的人生的经纬。同理,“自由”作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也包含着内在矛盾,自律、公正与和谐就是这一矛盾的解决形式。人与世界多方面的关系和多向性,决定了人生价值的丰富性和多向度。

关于“形而中”的价值形态

我们过去谈“价值”,首先想到的是“形而下”的实物及其属性,现在关注的“价值观”则似乎只是“形而上”的观念,这就把“形而中”的价值形态即道德规范、社会规则、制度安排等遗忘了。说这些价值形态是“形而中”的,意思是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既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又受到人们价值观念的引导或影响;反过来,这些价值形态及其所营造的社会系统和人文秩序一旦确立,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人们具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财富的变化消长。一般而言,属于形而中的社会组织系统与人文价值系统,分别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后者由于推崇道德价值的“优位”性,对社会组织系统能够发挥批评和范导作用。但如果两者形不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则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并容易滋生虚伪与潜规则。就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无论是社会组织秩序,还是人的心灵秩序,都处在重建过程中;现代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复杂的矛盾和纠葛,仍需很好地解决。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企业与职工、效率与公平等等两方面的关系,还需长时间地调整。为了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和良好秩序的建立,推进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合理分化、允许合法的民间组织的建立(这些组织在环保、救灾活动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断完善法治并加大执法的力度,都是十分必要的。依据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逻辑,我们还应当充分考虑“仓廪实”、“衣食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容易滋生的问题,将“礼节”与“荣辱”给予时代的诠释并作为社会秩序和文化规则建设的重要内容。

张曙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光明日报)

其他相关
“三毛”也是徐汇人?来听听地方志里的文化密码!

“三毛”也是徐汇人?来听听地方志里的文化密码!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6-01 阅读: 2
地方志凝聚着一方水土的故事,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方志文化更好服务社会发展,5月16日下午,徐汇区方志文化“三进”示范推介展示会暨湖南街道方志文化街区建设发布活动在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举办。 ...
中国上下五千年,那关于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的被我国称为什么时期?

中国上下五千年,那关于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的被我国称为什么时期?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常常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之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上古时期。以目前的考古情况来看,大约是在夏商之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也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五千年以上。 ...
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隆重举办

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隆重举办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2
4月28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支持,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办,大公报、点新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协办,艺术香港文化推广中心承办,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隆重举办。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中央驻港联络办宣文部副部长林枬,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大宏,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会长张国良,著名文化学者、陕西文联副主席、华山论剑西凤酒品牌文化顾问肖云儒,金庸前秘书、金庸作品编辑和研究者李以建,华山论剑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小军以及来自各界代表出席活动,共同见证了这场文化盛会。论坛由香港新闻联常务理事林芸生主持。...
山水画写意,是因为根植着老庄思想

山水画写意,是因为根植着老庄思想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9 阅读: 2
由此看来,老庄哲学思辨一直贯穿并延伸于整个中国山水画史。但无论是哪个朝代,其山水画的发展都潜移默化地受到老庄哲学思辨及审美心境的影响。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山水画,都受到了老庄生命美学的催生与感染,追求生命意识和心性的神韵,是中国山水之『魂』。...
六波罗密多

六波罗密多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2
一、檀越波罗蜜:梵语擅越,亦名擅那,译为布施;运心普周名‘布’,辍己惠人名‘施’。’又六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应当更发二种胜心:一者,所有资财,库藏诸物,知自性空,尤如阳焰,梦想幻化。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为戒,亦名防止。四、毗梨耶波罗蜜:译名精进,精而无杂,进而不退。...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通知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黔南自治州平塘县牙舟镇、黔南自治州三都自治县都江镇、黔南自治州瓮安县猴场镇等6个镇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将安顺市镇宁自治县宁西街道和睦村计王寨、黔南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自治州册亨县冗渡镇威旁村等3个村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应保尽保,加强调查评估认定,丰富我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入研究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积极探索创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的新经验新路径,大力促进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