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他年少插茱萸
唐代诗人王维14岁时离开了故乡只身前往长安游学,17岁那年的重阳节他写下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于一位身在异乡的少年来说,没有什么情感能比思乡怀人更真切。王维在诗中提到古人重阳节的习俗,那就是“登高”和“插茱萸”,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茱萸节。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插茱萸时难免会联想到自己苍苍的白发,多少会引起一些愁绪。宋代诗人宋祁晚年被贬到地方为官,有一年重阳节他与朋友一起宴饮,想到重阳节要插茱萸,忍不住感慨了一句:“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这句感慨颇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宋祁虽然在说自己鬓发已白,但话语中却富有生活情趣,也流露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姚孝锡面对白发时也忍不住有些怅惘,但他的心态却很年轻,跟着年轻人将茱萸插上鬓发,还自我宽慰道:“且插茱萸慰衰鬓,莫将诗句挠回肠。”
并不是所有人面对白发都有着好心态。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他在重阳节插茱萸的时候便发起了牢骚:“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与李白一样发愁的还有唐代诗人朱放,朱放上了年纪后,有一年重阳节突然想去爬山,结果刚要出门却感觉精力不济,顿时兴致全无:“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杜甫在重阳节也免不了惆怅:“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他害怕风把帽子吹掉,把自己的短发暴露出来,所以与朋友重阳节聚餐喝酒时也只能“醉把茱萸仔细看”——拿起茱萸左看右看,最后却抬起头对朋友说:“不如多喝几杯吧,期望明年此日还能聚在一起畅饮!”
南宋词人吴文英也惆怅,不过相比杜甫对于形象的注重,他对自己的穿戴倒是没有那么在意:“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白发苍苍只因愁绪万千,所以任由狂风把帽子吹去,自己只能默默地看着茱萸,但愿明年能够再度登临山峰高处。还有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沈榛,重阳节之际也插上茱萸,感伤地说道:“眼看菊蕊黄金笑,首插茱萸白发愁。”眼看菊蕊灿烂如黄金一般,再看看自己的满头白发,怎一个“愁”字了得?
除了插茱萸时愁,有人登高时也会发愁。春秋时期重阳节还没定型,不过有一次齐景公到牛山游玩,却突然痛哭流涕起来。原来,他向北一望,看到自己金碧辉煌的宫殿,感慨着人生无常:“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牛山沾衣”。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一诗中就引用了这个典故,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无论登高也好,插茱萸也罢,古人虽然难免惆怅,但毕竟快乐才是重阳佳节的主基调,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古往今来谁能不老不死,何必像齐景公那样自寻烦恼呢?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十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25日第16版
作者:邱俊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