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与措施
近年来,令人痛心的中小学生抑郁、自杀事件越来越多。今年学校复课后,又发生多起中小学生因不堪学业与父母双重压力跳楼的悲剧事件……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当下的重点教育议题,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父母角色非常重要。
父母在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此可见,父母对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日常生活中,提前预防问题。现代社会压力也波及了中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进而产生心理问题,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起到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孩子少受负面影响,比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可以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不一定能认出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而父母作为与中小学生朝夕相处的家人,是及时发现孩子问题的最佳人选。父母需要掌握一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了解一些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在孩子出现症状苗头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早发现,并带孩子就医。
面对问题时,教会孩子应对。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可以身作则,在自己面对问题时与孩子分享,让孩子观察学习自己良好的应对方式;又可以陪伴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应对方式,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父母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可采取的措施
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增加日常沟通。维护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父母一方面多学习儿童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了解孩子对应年龄段容易出现的特征;另一方面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困惑、日常生活、交友情况。
中小学生的身心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总体而言,中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同时他们自我意识、自尊心与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会渴望更多的独立空间,因此当孩子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时,父母应尝试去理解这是正常的发展规律。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有一致性,但每个孩子又各自不同。父母还要与孩子沟通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时注意孩子经历的生活事件、产生的想法变化,在困扰和问题出现时甚至出现前及时应对。沟通中,需要注意:
无预设的倾听。有时候我们在听孩子讲述时,会代入自己的观念。我们以为在听,实际接收到的却是自己的一种回音。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在倾听时需要放弃所有预设的思想和主观意见,给予孩子说的机会;在孩子说的时候,要留心自己是否关注到孩子的想法、感受,而不是由自己的思路引导。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如果不确定孩子表达的意思,可以询问“刚刚你说xxx是xxx的意思吗?”如果察觉到孩子对某一话题有所回避,也要尊重孩子不再追问。
商量式的提问。日常交流中,商量性的提问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尊重,同时这种提问法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比如当孩子面临着许多件事要完成时,比起直接替孩子安排,父母可以说:“你能不能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
具体化的鼓励。当孩子在讲述经历时,父母可以选择其中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有理有据的表扬;即便孩子觉得自己失败了,父母也可以对孩子的努力尝试进行鼓励。没有人不喜欢被肯定,这样做不仅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还会让孩子更加喜欢和父母沟通。
另外,如果父母需要获取更多孩子在校的情况,可以询问老师。在和老师沟通时,父母要信任、尊重老师,问题要具体,才能获得更优质的回应;在寻求老师帮助之余,父母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家校一同助力孩子成长。
处理负性事件,及时安抚情绪。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比如和同学闹矛盾了、被老师批评了等等,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沮丧等等。
在孩子遇到负性事件时,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接纳他的,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我们要知道,当孩子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正是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在此时认可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不仅能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增强情绪管理能力,还能拉近亲子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及时察觉,给予同理。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要能够及时地察觉到并且予以重视、尊重,不要觉得是小孩子在闹脾气而取笑或者忽视他们。
接触安抚,耐心倾听。耐心地询问孩子的情绪状况,同时用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比如拥抱、对视、点头等)来认可、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然后耐心倾听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要说“这算什么” “别哭了”等话来否认孩子的情绪。
接纳之余,设立界限。在接纳孩子的情绪的同时,也要为孩子的行为设立界限。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被接纳的,但情绪与行为是不一样的,即使情绪非常激烈,有些行为仍是不可取的,比如暴力行为。
循循善诱,解决问题。当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父母引导孩子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促进孩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让孩子学会客观陈述;“你觉得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你觉得是为什么?”,让孩子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 。
总之,父母在孩子遇到经历负性事件,有负面情绪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支持,接纳并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规范他们的行为,并在促进他们思考的情况下陪他们解决问题。
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积极成长。身为父母,并不是只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出手帮忙,更要在平时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培养成长性思维,帮助孩子积极正向成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父母要:
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解决好夫妻的矛盾。父母自己保持状态稳定,是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第一步;夫妻作为家庭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关系稳定也是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石。
如果夫妻吵架在所难免,那么就尽量控制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如果碰巧被孩子看到了,那么父母最好和孩子进行及时主动的沟通,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描述他能接受的事实。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吵架只是父母之间的问题,与他无关,避免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困扰;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吵架并不意味着离婚,一段关系里总会产生矛盾,要相信父母可以解决好。这些及时主动的沟通不仅能防止孩子瞎想,还能让他觉得自己是受重视、受尊重的家庭成员。
对孩子恰当地要求,给孩子及时地回应。良好的家庭氛围应当是和谐民主的,这就需要父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一方面,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向孩子认真说明原因,保证孩子能够遵守指导;同时,努力地“看到”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观点并予以回应。比如,征求孩子对家庭事务的意见。在这种理性而民主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通常会比较积极主动、责任意识强、合作能力强。
积极面对挫折失败,塑造成长型思维。促进孩子积极成长,父母也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相信天赋只是起点,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更不怕挫折失败、乐观成长。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多夸奖孩子的尝试和努力,比如孩子遇到难题解不出时,家长可以说“你做题时很认真专心,我相信通过你的努力学习,总有一天可以解开它”;当孩子遇到失败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孩子长跑比赛没有拿第一,父母可以说“在跑步的过程中你咬牙坚持了很久,这份经历足够珍贵了”。
总之,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安全基地,让孩子更能从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不畏挑战。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希望父母都能学会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让更多孩子拥有治愈的童年。
(作者蔺秀云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徐敏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殷锦绣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研究生)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