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作经历也能算应届生”,为何收获点赞?
“避免毕业生为保应届生身份不就业,建议仿效福建最新做法,调整应届生身份政策。”近日,一位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发布留言,希望广东调整对于应届生岗位限制的建议引发关注。对此,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回复称,网民反映的问题已转相关部门。
那么,此次福建的新政策有何特别之处呢?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应届生包括两个群体:当年毕业的学生,以及毕业后两年内没有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对后者来说,只要在两年择业期内未就业、未缴纳社保,则可保留应届生身份。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缓冲期。
在此基础上,福建省的新政策对“应届生”身份认定进一步放宽要求,明确报考福建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央企在闽机构的当年度应届高校毕业生,其应届生身份认定以本人毕业证书落款年度为准,即当年度应届生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不影响其应届生身份认定。同时,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鼓励应届生尽早尽快就业。
不难看出,工作经历和社保缴交记录不再是对应届生身份认定“一票否决”的条件,是此次福建新政策最大的亮点。这一调整之所以获得不少网友点赞,与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无关系。一方面,当下青年就业压力较大,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展现出对就业稳定性的偏好,越来越多毕业生把目光投向考研、考公、考编,竞争激烈度也水涨船高,“二战”“三战”的情况并不少见。
正如该网友在留言中指出的,随着考公热度的上升,以及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对应届生的照顾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为了保住应届生身份“暂缓就业”。个别大学生甚至为此主动选择延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2.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延毕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大学生如此在意应届生身份,是因为应届生在求职、落户等方面都会更受优待。除了前文提到过的部分岗位只向应届生开放外,不少城市的“抢人政策”中,面向应届生的支持落户、住房补贴力度都更大,很多大型企业的校招机会也比社招更多。其中利害,让很多毕业生格外谨慎,甚至不惜按下“暂停键”,为保应届生身份不就业,无疑是无奈之举。
此次福建省放宽认定条件的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焦虑,为毕业生创造更加从容、开阔的择业空间。其实,就像全国政协委员乔旭所说的:应届与否只与毕业时限有关,缴纳保险与否不能改变毕业生“社会新鲜人”的实质。解除工作经历和社保缴纳记录的限制后,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尝试和选择的机会。
比如,年轻人不必再为害怕失去应届生身份,而选择“脱产考公考编”。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不仅能让自己经济独立,也能在接触社会、了解行业动态的过程中,更加审慎、全面地进行职业规划。
同时,这一政策调整也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试错机会。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对自我能力和适合岗位的理解有时还不够深入,因一时脑热快速入职,之后才发现并不匹配、继而离职的情况也在所难免。不少案例表明,如果因就业起步阶段的不顺利而错失应届生身份,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对职场新鲜人的自我认知和就业心态产生负面影响。当工作经历不再与应届生身份直接挂钩,可以鼓励更多毕业生放开手脚,去尝试、去探索,在试错中锚定真正热爱的职业。
其实,围绕应届生身份的社会讨论,不管是放宽认定条件,还是淡化应届生身份,其初衷都是为了实现就业公平,推动年轻人充分就业。对于相关制度设计的调整,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不妨基于地方的有益探索,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变,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就业环境。
撰文/任冠青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