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自己被灭三族,77岁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看背后的字
洪武二十三年,大明第一开国文人李善长被诛杀三族,然而,77岁的李善长不慌不忙,颤颤巍巍地从衣服中拿出了免死金牌。
但没想到,朱元璋只是冷笑一声,淡淡地回复了一句话,李善长一下子瘫倒在地,任由士兵押走。
看着曾经的得力助手,被押至刑场,朱元璋也陷入了漫长的回忆之中。
一、初识朱元璋
1353年,朱元璋带着两万士兵攻打滁州,滁州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朱元璋也选择了优先攻打滁州。
在滁州作战时,朱元璋的老乡徐达、周德兴加入队伍,也许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人在作战中,都英勇无比,轻松地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城池,一路愈战愈勇。
朱元璋也开始变得小有名气起来,就在三人带兵南下时,大自己14岁的李善长主动来投靠朱元璋。
李善长,濠州定远人,可谓是军事、文学、历史皆通的名士,用朱元璋的话说,李善长就好比是我的萧何。
这天,朱元璋问李善长:“如今我四处征战,何时才是头啊?”李善长顿了顿,望着远方,慢慢说道:“秦大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曾从一介布衣建立了汉朝,他的秘诀就是善于用人,不乱杀生,他用了5年成就大业,相信你也能成功。”
朱元璋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牢牢地记住了李善长的话。不仅如此,从那以后,朱元璋做任何决定前,都必先征求李善长的意见。
而李善长对于朱元璋也是循循善诱,做起了朱元璋的半个老师。
每当朱元璋带兵远征之时,李善长就在后方为其广纳人才。同时,将朱元璋部队的补给和军饷工作,都办理得井井有条,不让朱元璋有半点后顾之忧。
没有了后勤工作的烦恼,朱元璋像一把利剑,一路直接杀向了敌人的腹地。
一路上,朱元璋勇往直前。没多久,便建立了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尽管在当时,朱元璋手下已有十万兵力。
可是,所占地盘并不多,并且处于四面受敌的状态,被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形成包围之势。
四人中,方国珍、陈友定野心很小,志在保土割据,张士诚势力大一些,但也没什么雄心,唯有陈友谅最强最有野心,是朱元璋最危险的劲敌。
好在当时,四周的人相互争斗,给了朱元璋默默发展的机会。
1363年,朱元璋统兵20万人,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历时36天,最后将陈友谅用箭射死。
1366年,朱元璋开始声讨张士诚,虽然张士诚顽强抵抗,但他平时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很是纵容,因而,朱元璋没费多少力气,就攻入了张士诚所在的平江之城,将张士诚抓作俘虏。
之后没多久,朱元璋又一并攻打了方国珍的地盘。1367年,方国珍投降。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二、待我飞黄腾达,必不忘你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嘉奖有功之臣,一口气封了6个国公,其中,李善长被列首位。
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李善长制定了盐法、茶法、钱法、渔法等,帮助大明经济迅速发展,朱元璋也甚是高兴,将三张免死金牌奖于李善长,两次可用于本人,一次用于子孙。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李善长开出了一年4000石的俸禄,要知道开国元勋刘伯温一年才240石的俸禄。
但正是因为这份明目张胆的宠幸,让李善长慢慢地变得骄纵跋扈起来。
李善长开始和同乡的胡惟庸一行人慢慢形成了“淮西派”,内外各部门的奏章,必须先通过“淮西派”的审核,才可以奏请皇帝。
但凡遇见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奏章,便扣下不上呈。如果再遇见弹劾自己的,更是锱铢必较,一定以各种手段令其消失在朝廷之中。
有一次,杨希圣和李饮冰等讨论国事时,不小心顶撞了李善长,当时,李善长一笑而过,众人都未在意。
不久,李善长不仅罢免两人的官职,还割掉了杨希圣的鼻子。
一时间,李善长在朝廷可谓是一手遮天。
当然,李善长的行为,朱元璋并非没有耳闻,但朱元璋还是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了让李善长能够更好地辅佐自己,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两家变成了亲家。
然而,李善长从来不曾想过,既然皇上能让他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能让他一无所有。
但对于这点,李善长可谓是后知后觉。
三、君臣矛盾频发,李善长亦陷入危险之中
有一次,朱元璋生了重病,不得不躺在床上休息,这一休息就是10多天。
一听皇上病了,众将士纷纷前去探望,深怕错过了这一表现的机会。
然而,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李善长和女婿李琦二人却不曾来看望自己一面,这让朱元璋很是生气。等到病好后,便将李善长的俸禄降为两千石,以示惩罚。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淮西派”的核心人物胡惟庸,被朱元璋以结党营私、独断专权的罪名处死。
之后十年,在胡惟庸身上的罪名越来越多,如“勾结蒙古,私通倭寇……”,而牵连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一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达三万余人,就连一直谨慎的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被牵连其中。
李善长作为“淮西派”的老大、胡惟庸的老师,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这期间,有不少能人志士弹劾李善长,朱元璋却意外地选择了继续隐忍。
看着朱元璋将一批开国将领都赐了死罪,李善长连忙谎称自己生病了,上书请求辞官回家。朱元璋本就对李善长有些许不满,于是便爽快地同意了。
但谁曾想,卸甲归田的李善长又闹出了幺蛾子。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想要修葺自己的房屋,为了在家乡彰显自己的地位,李善长找汤河借了300士兵,为自己修葺房屋。
汤河一边笑着答应了李善长,一边则快马扬鞭将此事告知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很是生气,对李善长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他想杀李善长的心意越来越坚定,只在等待一个合适的理由。
但谁曾想到,没多久,李善长便自己给朱元璋提供了一个杀自己的机会。
这天,朱元璋收到李善长的一封信,在信中,李善长因为自己一个亲戚丁斌犯罪,而向朱元璋求情。朱元璋听了不动声色,但私下却命人细查丁斌。
没想到在一番严刑拷打下,丁斌无意间说出,李善长其实早就知道胡惟庸一行人的造反计划。
而且胡惟庸还多次找李善长,劝说他一起谋反,但都被李善长以年事已高拒绝了。
当这件事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便知道,时机到了。知而不报,等同于谋逆。
于是,朱元璋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为由,将李善长定罪。
当圣旨传到李善长面前时,李善长不紧不慢地掏出了三枚免死金牌,然而朱元璋则淡定地对着李善长说道:“仔细看看免死金牌后面的字吧。”
原来,在免死金牌的后面,写着“谋逆大罪除外。”
之后,77岁的李善长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被处死。只留下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和儿媳妇,以及两个年幼的孙子。
至此,李善长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纵观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犯什么大错,他的死,只不过是朱元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举。
众所周知,朱元璋晚年为了让孙子朱允炆继位后,没什么潜在的威胁,几乎杀尽了陪他一起打下天下、手握大权的功臣们。
但当时的李善长, 已77岁高龄,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且解甲归田,远离中央。按说他即使活到朱允炆继位那会,也没心争斗了吧?朱元璋为什么非要诛杀他了?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善长确实背着朱元璋,干了一些老朱很愤怒的事情,比如结党营私,独断朝政等。
二是李善长当过朱元璋老师,参与过朱元璋发起的诸多行动。前期朱元璋弱小的时候,难免用过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说白了,李善长是知道朱元璋老底的人,他只要活着,那些秘密就有曝光的可能。
三是李善长虽然构不成权力上的威胁,但他的死,却给结党营私的官僚们,敲响了最后一记警钟。
李善长当上“淮西派”老大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但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他还是比较包容的,一忍再忍,李善长也是个聪明人,直至77岁才让朱元璋抓到了杀他的把柄。
至于免死金牌,只不过是皇帝朱元璋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
金牌上写的什么并不重要,一切解释权归朱元璋所有。
即便没有金牌后面那几句话,相信朱元璋也会找个其他理由杀了李善长。
毕竟,在晚年的朱元璋看来,李善长必须死。
作者 | 云朵云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