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是对的"终于有专家想认同年轻人
文| 令狐卿
针对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社会现象,各路专家献计献策,给出过种种催生办法。但媒体近日报道,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近日发表言论,说年轻人不生娃的思维是正确的。网友纷纷点赞他的这个立场,这是专家受欢迎的稀罕个案。
汪中求理解年轻人面临的三大压力,他的具体说法是:年轻人对自己的前途未知,对人生看得更透,对小孩的成长没把握。他还不忘“敲打”其他专家,对当下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要有足够理解,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确实,汪中求像是专家中的“异类”,反其道而行之,他受欢迎不是没有理由的。
不像许多催生专家,汪中求没有把人力仅仅当作一种资源看待,而是从“生而为人”的角度,去观察不生孩子这种决定的前因后果,体谅现在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拒绝成为壮大人力资源的工具。
有专家曾经很嚣张地建议,对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要收惩罚税,就是非常典型地不把人当人,不承认年轻人在生育决定上的自主权。
汪中求承认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这在其他催生专家那里是看不到的。后者常用爹味十足的理由,给年轻人算账:生孩子有什么好处,经济上的,投资上的,不生孩子就是失败,也不能为人生投资等等。
这种说教听多了,年轻人很反感。因为生孩子确实与经济有关,但养育孩子成本很高,年轻人觉得吃不消。年轻人吃不消也没啥,那就不生呗,可却被专家用道德标尺量来量去,唯一不谈的就是怎么减轻生育孩子的压力。
也有专家略微“开窍”,从减轻经济压力角度提建议,比如增加生育补贴等,但这些所谓建设性意见的前提,依然是“不生可怕且可耻”的道德指责,专家代入的是传统家长的角色,想要对年轻人耳提面命,可年轻人不吃这一套。
更为主要的是,汪中求提到的年轻人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醒,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透彻。说白了,年轻人拒绝骗自己,也不接受社会的PUA,不想让孩子重复自个的命运。
换言之,汪中求理解到年轻人对自身处境的诸多不满意,而这种不满意未被各路催生政策、催生专家充分注意到,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但不当回事,又或者因为无力改变所以假装看不见。
也就是说,年轻人不想生孩子,很多时候,根源不在年轻人自身,而在于社会大环境。比如,社会对职场女性怀孕仍有歧视,怀孕就要被公司冷处理甚至变相排挤——当这种职场歧视存续时谁还敢生?
还有,从生育到托幼到义务教育阶段,再从高中到大学,年轻人对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深有体会。有些人认为既然无法让后代避免,甚至孩子会成为家庭“软肋”,那就理性地选择不生。
说白了,很多人不敢生、不愿生,是认为自己无力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条件,又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苦和累,更不想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代价。
资料图
汪中求在这些方面呼应了年轻人的真实想法,所以才引发网友的共鸣。年轻人不想生娃的原因并不复杂,明明就摆在那里,却始终不受重视,年轻人也烦了,对催生专家不感冒,懒得搭理,经常嘲笑也就在情理之中。
催生的专家可能不明白,年轻人不生娃并不是因为不负责任,更不是真的懦弱,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考量,也是一种从生活困境中长出的反抗,一种被迫采取的生活方式。
总之,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其他影响因素。在要不要生孩子这个议题上,汪中求把年轻人当作平等的对话主体,而不是高高在上,予取予夺。他把年轻人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理解,而不是繁殖人力的工具。
还有,汪中求是理解而不是打压年轻人,是换位思考而不是对年轻人的困难和诉求置若罔闻。
这些是在各种层面上讨论年轻人生育话题的起点,汪中求广受赞扬的情况证明,这样的起点仍没有凝聚最广泛的共识,这是最遗憾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