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概况
吉林市是吉林省下辖地级市、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东北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和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距省会长春124千米,是“雾凇之都”。
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吉林市是中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满语名为“吉林乌拉”,意为“沿江的城池”,因康熙皇帝东巡吉林城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被称为“江城”、“北国江城”。
吉林市荣登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族。
历史沿革
吉林市
吉林市是人类在东北较早栖息和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出土了距今2万年的人类居住遗址——寿山仙人洞,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
殷周时代,这里已有氏族部落,即满族的祖先“肃慎2人”。
西汉时期,这里是夫余国前期首都,称夫余前期王城,是当时东北最先进的城市。该王国归玄菟郡管辖,后属辽东郡。据考其前期王城就在“秽城”,即今吉林市东团山麓“南城子”,直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该城被鲜卑慕容皝派军攻占之后,扶余王室才“西徙近燕”。
东晋义熙六年,高句丽王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即好太王,其势力扩展到今吉林一带。为抵御勿吉王国的南下,在今吉林市龙潭山、东团山和三道岭子修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军事城堡。高句丽灭亡后,勿吉王国七部之一的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在敦化、宁安建立渤海国(初称震国),到大湮撰时(926年)被契丹国所灭,共历229年。今吉林市为渤海国三个独奏州(即中央直辖州)之一的涑州所辖,该州治所沿用了今吉林市东团山麓“南城子”。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26年,灭渤海国后统一东北,947年,改国号为辽,今吉林市一带为辽的东京道所辖。1115年,靺鞨族的后裔女真人建立金国。1125年,金灭辽后,吉林初属金之咸平路,后改属上京路会宁府。至今,在吉林市地区尚有辽代修建、金代沿用的规模不等的古城堡30余座,如今吉林市区就有江北土城子,江南官地等辽金古城。
元朝,今吉林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海西辽东道辖地。
明朝,这里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乌拉部所在,成为“乌拉国”。1409年,明朝政府在吉林市设置造船基地,来加强辽东都司与奴尔干都司之间的联系,负责建造运载官兵,粮草赏赐品和贡品的船只,同时也把这里作为运输官兵、粮草的转运站。
清朝在东北地区实行军府制,吉林市为吉林将军驻地。
清朝,统治者把沈阳看成清朝的发祥重地,为了防止满族汉化,保护当地土特产品,施行了严格的封禁政策,于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两条柳条边墙(壕),吉林位于老边外,新边内,故称边外。
1658年,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清廷谕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在今吉林松花江畔临江门至温德河口一带恢复船厂造船,操练八旗水师。1661年,在此正式建立水师营,驻防旗兵近2000人。1671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率领满洲八旗军队三千多人在此进行了两年施工,于公元1673年建成了吉林木城(后改土城和砖城)。公元1676年,宁古塔将军(后更名为“吉林将军”)巴海奉旨移驻吉林城。
康熙皇帝于1682年和1698年两次东巡吉林城,乾隆皇帝于1754年东巡吉林城。
1727年,置永吉州,州治吉林城。1747年,改永吉州为吉林厅。1881年,吉林厅升为吉林直隶厅,次年又升为吉林府。
1913年,吉林府改称吉林县。1929年,吉林县改称永吉县,同时设立吉林市政筹备处。1931年9月21日,日军占领了吉林城。1932年3月1日,成立伪吉林省公署。
吉林市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维持会”。10月,在中共吉林市委组织下成立吉林市政府。11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会设在吉林市。
1946年5月,共产党军队从吉林市撤出,国民党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占领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迁至吉林市,3月23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
1954年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迁出吉林市,省会迁至长春市。
1968年3月,成立吉林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撤销吉林市革命委员会,恢复吉林市人民政府。
截至2014年,吉林市辖4个市辖区(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5个县级市(舒兰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1个县(永吉县),64个街道、23个乡和54个镇,311个社区和1397个行政村,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折叠
位置境域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东北腹地长白山脉,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吉林市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5 916公顷。[3]
折叠
地貌
吉林市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白,近绕松花”之势。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的流水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形成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泊区—河谷平原区四大地貌景观。中心城市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松花江呈倒“S”形穿城而过,整个城市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为江而美,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特有的魅力。平均海拔196米,海拔高度依次递减的地理景观。
中山山区,在位于吉林地区中、东部和东南部。南有长白山地龙岗山脉,东南有龙岗山脉的余脉富尔岭。东北部有呼兰岭。松花湖有老爷岭,湖西有摩天岭、南楼山、肇大鸡山,皆为中山山群。中山山区中有1 000米以上高峰110座。中山山区是全市主要林区和特产区域。
低山丘陵区、分布在蛟河、桦甸盆地和舒兰、永吉县的中部。山岭海拔300~400米,少数山峰高达600~700米。峡谷湖泊区,从丰满大坝到白山水库上游金银别,沿湖、沿江区域,是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梯级电站兴建后形成的人为地貌区域。河谷平原区,分布在松花江中游、永吉县北部、舒兰市中部及松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是全市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折叠
水文
吉林市境内水系发达,由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3个水系的部分河段和支流组成。10公里长以上河流277条,20公里以上的73条。松花江水系在吉林市境内流域面积为22 3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4%,拉林河占15%,牡丹江支流威虎河仅占1%。还有小流域沟溪1327个,多分布在丘陵山区及盆谷地。全区蕴藏350万千瓦电力资源,水资源异常丰富。
折叠
气候
吉林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受地形影响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3.9℃,一月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全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300~2500小时。
自然资源
吉林市
吉林市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土地、水利、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利资源蕴藏量较大,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自东南而西北斜贯整个吉林地区,曲折流经400多公里。除此之外,辖区内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流长10公里以上的干支河流374条,河网配置和发育良好,仅松花湖面积就达554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16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白山、红石、丰满三大水电站均在市辖区之内。
吉林市东部山区素有“林海”之称。也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其中人参和鹿茸产量居全国之首。
经济概况
折叠
概况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①2455.2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2.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16.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86.1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0.4:46.9:42.7调整为10.3:45.5:44.2,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506.1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8855.8美元。[4]
折叠
第一产业
吉林市
2014年,按省认定数粮食总产量为413.4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水稻总产量达到99.7万吨,增长2.4%;玉米总产量300万吨,减少1.7%;大豆总产量8.7万吨,降低21.5%。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5.1亿元,可比价增长6.2%。其中,完成牧业产值197.1亿元,增长19.2%;完成林业产值11.4亿元,增长13.5%;完成农业产值237.8亿元,减少0.5%;完成渔业产值9.4亿元,减少30.2%。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万公顷,减少1.1%,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3.6万公顷,增长0.5%;玉米播种面积46.9万公顷,减少0.4%;大豆播种面积3.1万公顷,减少16.2%。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9%。
折叠
第二产业
工业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0户,完成产值3231亿元,增长2.8%;完成增加值833.5亿元,可比增长4.7%。全市十大行业总体保持七升三降,其中:石化行业完成产值946.1亿元,增长0.03%;冶金行业完成产值384.4亿元,增长1.9%;医药行业完成产值101.1亿元,增长18.6%;电子行业完成产值30.8亿元,增长2.3%;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完成产值638亿元,增长4.6%;轻纺行业完成产值250.4亿元,增长9.4%;装备行业完成产值340.4亿元,增长8.1%;能源行业完成产值91.5亿元,下降11%;汽车行业完成产值148.8亿元,下降1.9%;建材行业完成产值217亿元,下降0.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56.5亿元,增长0.5%;实现利润总额67.3亿元,增长11.1%;实现出口交货值31.6亿元,增长24.5%。
2014年全市以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020.4亿元,增长9.4%,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31.6%,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新支柱。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4.5亿元,增长12.7%,快于规模工业增速9.9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14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6.4%,有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2.8亿元,增长12.5%。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6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58.5万平方米。
折叠
第三产业
201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4.5%,衣着类价格上涨2.8%,居住类价格上涨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2%,烟酒类价格下降0.9%。
旅游业
2014年,全年共接待旅游者3242.30万人次,增长17%;实现旅游收入430.67亿元,增长25.6%。
全年举办了第十九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第九届吉林市开江鱼美食节、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红叶节等多项节庆活动,并相继开展了冬季龙舟赛、雾凇冰雪摄影采风展、网络雾凇冰雪节、雾凇形象大使评选、雾凇专题书法展、“美图直击”、“美文直传”、增殖放流、徒步大会、温泉文化旅游节、帐篷节等系列活动。
金融保险业
201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95.7亿元,比年初增加208亿元。其中: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682.5亿元,比年初增加64.3亿元;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1455.1亿元,比年初增加142.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405亿元,比年初增加268.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366.5亿元,比年初增加239.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44.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591.1亿元。全市共有财、寿险公司26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15家。全年保费收入57.49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5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41.91亿元;财险赔款金额6.81亿元,寿险给付金额9.39亿元。
人口民族
吉林市
2015年末,吉林市户籍总人口426.2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4.63万人,女性人口211.61万人。城镇人口223.05万人,乡村人口203.19万人。2015年,全市出生人口2.58万人,死亡人口2.75万人,人口出生率6.04‰,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0.39‰。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4.83%,下降0.44个百分点;一胎率达71.61%,下降7.9个百分点。[5]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满族人口约23万,居全市少数民族之首。明代女真扈伦四部包括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为明代女真扈伦部的“乌拉国”所在地,被誉为“中国满族第一镇”;2008年,该镇以绝对的优势荣获了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桂冠。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
2015年,全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投入资金3035万元,重点组织实施了139个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有32个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共提供支持补助资金1462.1万元,支持补助项目366项。重点推进了1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9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年共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10项,争取资金1.1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2178件,同比增长7.7%。组织推荐省科技奖73项,获奖45项。利用科技大市场平台发布项目377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8268万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协调融资15亿元,贴息438万元。成立科技“小巨人”企业联盟,培育、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144户。[6]
折叠
教育
2015年,吉林市教育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科学谋划教育发展新思路,研究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保持教育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全市9个县(市)区高标准、整建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是全省唯一所辖县全部通过验收的地区。教育“阳光行动”成效显著,实现城区小学初中新生全部按学区免试入学,普通高中招生取消自费生计划,重点高中“指标生”比例由2014年的75%提高到80%。吉林一中倪宝华同学以总分708分的成绩夺得了全省理科状元,全市11名同学获得了高考数学满分的好成绩。《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市政府文件出台,城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教师招聘、人事编制管理等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破解,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荣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7个。吉林工贸学校通过国家级示范校的省级评估,吉林女子学校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校。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所,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3所,奖补资金226.2万元。依法规范民办教育,关停“黑班”64所、“三无”幼儿园20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城区中小学铺设19块冰场,建成吉林市中小学艺术中心,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小学艺术节。强化师德建设,全市评选教书育人楷模20名、师德标兵50名、师德先进个人72名。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作,为1.2万低保家庭学生发放免费午餐补贴1415万元,为4414名城区城市低保困难家庭学生免除各类学习费用514万元, 153所城区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材料集中采购有序开展,投入1386万元为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安全桶装饮用水。建成“学在吉林”市民终身学习平台,投入200万元建设吉林市全民学习网和数字化学习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中小学宽带网络全覆盖”工程,包括教学点在内的781所学校实现了宽带网接入。实施“多媒体进班级”工程,投入1900多万元,为城区学校配备班级多媒体1069套,完成50间课堂直录播共享教室建设。
截止2015年末,全市共有独立幼儿园729所、小学校带幼儿园276所、幼儿教师8274名、在园儿童81610名;小学607所、小学教师16685名、小学生178500名;初中143所、初中教师12193名、初中生83542名;普通中学37所、高中教师6416名、高中生60489名;中等职业学校36所(含职高、成人中专、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修学校)、职校教师3762名、职校生27770名;特教学校10所、特教教师377名、特教学生979名。
历史文化
折叠
名称演变
秽城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46年(东晋永和二年),是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在东团山遗址发现了吉林省内最早的城池,即《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所记载的“秽城”。[1]
船厂时期: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4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设置造船基地。辽东都指挥使,骠骑将军刘清先后三次到吉林市造船运粮,并在松花江边山崖的石壁上刻字留念,即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吉林从此得名“船厂”。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清廷谕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在此恢复船厂造船,操练八旗水师。公元1661年,在此正式建立水师营,驻防旗兵近2000人。公元1671年,宁古塔将军巴海奉旨移驻船厂,统治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重镇。
吉林乌拉(吉林)时期:公元1673年后,“船厂”由于“建木城”、“驻将军”,再叫“船厂”似有不妥,便渐渐改称“吉林乌拉”。后来在口语和行文中多将“乌拉”省略,简称吉林。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下令“通称吉林”,从此“吉林”成为法定称谓。
折叠
节庆活动
中国 · 吉林松花湖开江鱼美食节中国 · 吉林松花湖休闲度假旅游节中国 · 吉林长白山红叶旅游节中国 · 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中国 · 吉林雪花啤酒节中国 · 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