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啥意思?人肉凳指什么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我们国家是比较迷信神鬼之说,上至国家统治者,下至农商,无一人是例外。因为在信息传播条件不发达的社会,但凡有一些诡异事情发生之后,就会通过人为的途径进行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人们为了增加其事件的可信度,便会夸大其词。
特别是在古代,人们会将一些迷信之说,变成口头谚语。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将这些谚语,当成是一种心理训诫。一代代地传承给后代的人,也就是流传到今天。比如“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做人肉凳”这句老话,就是以谣传谣的结果。
一、坟前的供
谚语的前半句“再饿莫吃坟前供”,讲的便是人在去世以后,家里的后辈会进行操办后事。包括举办葬前的仪式,为逝者祈福,宴请前来吊唁的宾客,以及后续举办下葬仪式。
在下葬后,家里便不再举行这些仪式了。相反要根据当地人的习俗,在每年的清明节以及上元节等节日,会带着贡献给逝者的礼品,前去悼念看望逝者的墓碑。
谚语中所说的“坟前贡品”就是后人携带前去看望逝者的礼品。当然这些礼品并没有太贵重,仅是一些吃的糕点以及鲜花,或者酒水等食品。当然最重要的便是“莫吃”了。
因为,在古人的思想中,祭祀过后的礼品,便不会再收回,并留着食用。因为古人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不尊敬,会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此外,也会出现一些比较邪门的事情。
不过在过去的灾荒之年,人们流离失所,流窜辗转的路上,难以忍耐饥荒的时候,就会在路过的坟墓前,寻找一些遗留的供品来填饱肚子。但这种情况,也仅限于在清明时节,要是到了中元节或者其他的鬼节。去坟前吃供品的话,则会出现一些比较诡异邪门的事件。
当然也存在物理因素,比如在天气比较炎热的季节,放在荒郊野外的糕点以及水果,会因为温度的变化,产生霉变,进而滋生出许多的细菌和病毒。人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不幸误食的话,自然就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
在古时候,有很多的古人,不太懂其中的原因,就会误以为是人们在偷吃供品后,惹怒了神鬼,所以就会导致了之后的,“再饿莫吃坟前供”的说法。
二、人肉的凳
光是提到“人肉凳”的时候,很多人不太明白的情况。其实人肉凳,就是我们字面含义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在古代,有些统治者或者皇亲贵胄在外出巡游狩猎之际。由于条件有限,不方便携带坐具。
但是出于繁文俗礼的约束,不便席地而坐的情况下,就会让身边的侍从,来承担起“人肉凳”的工作。具体的方式,就是让两位男性侍从,分别单膝下跪,拼接成一个凳子,然后方便他们坐着休息。
当然能够人肉凳的人群,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成年的女性,是不可以坐在别人的大腿上。在古代的风俗礼仪中,将这种行为,视为“轻浮”和“缺乏礼教”。但若是幼童,坐在成人的腿上,这是可以的;当然若是在家中,妻子坐在丈夫的腿上,也是符合礼仪的。
但是在外面的时候,妻子也是不可以坐在丈夫腿上的,会被视为轻浮的行为。在古代,比较遵守礼仪的社会。古人为了约束和规范后代人的行为,于是便总结出来了后半句的谚语,以用来警告后人。
三、对俗语的看法
古代俗语,其实是劳动人民宝贵智慧的总结。在五千年的流传中,久经不衰,反而证明了俗语事实内容的客观性。不论神鬼传说也好,还是封建迷信也好,更多的是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俗语的内涵,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以人的行为活动为总则,要表达的则是警示和借鉴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人文文化的更迭,人们对于科学依据的事实,反而是更加信赖的。
每一种语言文化,只有在历史的时光中,经受住人们对于它的质疑和考验,才会更为久远地传承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秉承科学的理念,理性的去看待俗语。
总结:时代的变迁,遗留下来的是文化的精髓。想要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发展的脚跟,就必须舍去糟粕,保留精华。理性的看待事情的好坏面,不要一味的给予负面的看法。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