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琅琊台之四:越王勾践徙都琅琊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5-20 文化 阅读: 1
摘要: 根据任会斌先生“越迁都琅琊时间初考”,越王勾践徙都琅琊是在句践二十五年即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左右。一、《越国史稿》关于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地望考证原文:越王句践徙琅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琅邪。从越王句践迁都琅邪到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共五百六十七年。

_越王勾践为什么迁都琅琊_勾践迁都琅琊

根据任会斌先生“越迁都琅琊时间初考”,越王勾践徙都琅琊是在句践二十五年即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左右。而对徙都一事本身、琅琊地望考证,多年来也是众说纷纭,很多地方都在争这个古琅琊都城原址名头。孟文镛著《越国史稿》进行了仔细考证辨析,确定其都城是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台附近的夏河古城遗址。相关文献汇总如下:

一、《越国史稿》关于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地望考证

以下段落引自孟文镛著《越国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279-282页“琅邪地望诸说”。

公元前468年,越王句践为了进一步逐鹿中原,经营北方,迁都琅邪。对此,虽然仍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越国没有可能迁都琅邪。但是《越绝书》、《吴越春秋》、《水经注》、《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确凿,向来为史学家所肯定,毋庸置疑。然而,对于琅邪的地望,则众说纷纭,有山东胶南、山东诸城、山东临沂、安徽滁县、江苏赣榆、江苏连云港诸说。

山东临沂说

最早提出琅邪在山东临沂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南朝宋裴驷集解:“今兖州东沂州、密州,即古琅邪也。”《山海经》清郝懿行注亦云:“琅邪台在今沂州府”。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云:“春秋时琅邪,为今山东沂州府。”文中所称沂州府,即今山东临沂。顾氏《春秋大事表》又云:“盖先时吴屡伐齐鲁,沂(沂州府)曹(曹州府)之边地,吴盖略而有之。哀八年,吴尝伐鲁入武城,武城人或有田于吴境,拘鄫人之沤营者,曰:“何故使我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遂导之以伐武城。观此,则沂州之地,久已为吴之错壤,越灭吴,因有其地,则其迁都琅邪,盖尽吴之境,与北方诸侯争衡。”其说甚近情理。然而,据《吴越春秋》云“从琅邪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山海经·海内东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史记·秦始皇本纪》唐司马贞索隐:“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邪,故曰琅邪台。”其地临海无疑。临沂离海甚远,句践又何以“起观台”“以望东海”?

安徽滁县说

今安徽滁县亦有琅邪山,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系因晋代所封的琅邪王曾经游息于此而得名。钱穆先生《越徙琅邪考》认为,“古史地名,往往连绵移植,一名之同,散播数处。或其时诸城日照,本已俱有琅邪之名。则滁之琅邪,安见必迟起自东晋时乎?惟句践所徙,殆不在滁,则略可定者。”钱氏认为滁县有琅邪之名可能早于晋代,但并不认为滁县之琅邪即句践所徙之琅邪。又,滁县离海更远,出海要越今江苏省地。

江苏赣榆说

《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海郡“赣榆,本属琅邪(注引《地道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水经·淮水注》载:“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水经·潍水注》又云:“琅邪山名,越王句践之故国,秦始皇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所筑。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秦始皇……刊石立碑,纪秦功德。”《水经注》所言琅邪秦碑,本有两处,一在琅邪,一在赣榆。钱穆先生《越徙琅邪考》认为句践所徙琅邪在赣榆。一是因为赣榆自古为海道要港,越为海国,其北徙琅邪,以争中原,宜当在此;二是赣榆县北四十里有小会稽山,西境七十里有羽山,犹有禹鲸遗迹可寻;三是据《墨子·非攻》:“东方有莒之国,不敬事于大,东者越人夹削其壤,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越都琅邪在赣榆日照间,则莒在其西,地望正符。其说虽合乎情理,然亦未尽其辨。

江苏连云港说

最近,有人提出琅邪在江苏连云港。其理由,一是在连云港锦屏山九龙口发现有古城遗址;二是九龙口古城地处海边,与文 献记载琅邪其地临海相合;三是在此地采集到大量越国陶片残器。其说颇合情理。然而此说还是建立在山东琅邪是齐国之邑、越王句践不可能在齐邑建都的基础上,且无文献记载可以佐证。

山东诸城说

《史记·秦始皇本纪》唐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句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项英杰先生《越徙琅邪疏证》也定句践所都在诸城。虽然,从文中所标里程看,琅邪在诸城东南百数十里,当无大错。但以琅邪为诸城属地,盖亦差误。

句践迁都之琅邪,自应以今山东胶南之琅琊为确

这里地处黄海之滨的琅邪山,有琅邪台故址,原是句践建筑的观台所在,有琅邪刻石。《汉书·地理志》云:“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唐颜师古注:“《山海经》云:琅邪台在琅邪之东。”《山海经·海内东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晋郭璞注云:“今琅邪在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邪台也。琅邪者,越王句践入霸中国之所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曾三次亲临琅邪,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其琅邪刻石中有“事已大毕,乃临于海”之句;第二次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东游,登之罘,刻石”,随即,秦始皇“遂之琅邪”;第三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之后,“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接着“自琅邪北至荣成山”。秦始皇所登琅邪“临于海”,秦始皇从会稽北上琅邪“并海上,北至琅邪”,走的主要也是海路。林华东先生《越国迁都琅邪辨》认为位于胶南县城南稍偏西、今琅琊山西北十里的夏河城是句践迁都之琅邪。其理由:

首先,夏河城地望与《括地志》所云琅邪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相合。这里有古城的残墙断垣遗存,城周约八里,地势宛如盆地,城北有库山,东北有黄道山,与东南的琅琊山等山峦构成夏河城的天然屏障,而城西南不远处就是琅琊湾良港,这对于擅长航海的越国至为重要。越国自越王句践二十九年(公元前 468年)至越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9年)长达九十年的都城经营,为夏河城日后成为秦琅邪郡治奠定了基础。

其次,夏河古城及附近地区发现有表饰方格纹、席纹的印纹硬陶及青铜剑、戈、矛、镞等,其青铜剑剑刃多作两度弧曲,形制与越王剑相同,青铜矛骹呈双叉形,显属越式兵器。附近还有传为越国运粮储藏处的运粮城地名,而民间有关越王句践的故事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此外,今日照县北四十里还有号称小会稽的山名,传为越王登此山而得名。

上述说明,夏河城确是句践迁都琅邪的都城所在。但林华东先生同时认为,越国的都城仍应在绍兴,“琅邪夏河城应是越国北上经营霸业之地,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屯兵城堡,可称之为越国陪都”。蒙文通先生也说“战国时列国本多徙都之举,徙都之后犹保持其旧都,而同时并有二都;犹周之既有丰铺,又有成周也。全越之时,或亦并有琅琊、会稽二都也。”

二、《越绝书》有关记载

以下相关段落,包括原文、译文和注释,均摘引自张仲清译注《越绝书》,中华书局2020年版。

原文:夫越王句践,东垂海滨,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贤臣,转死为生,以败为成;越伐强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躬自省约,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故与越专其功而有之也。”

译文:越王句践是处在大海之滨、文身断发的夷狄之君,却能够刻苦自励,任用贤能之臣,使行将灭亡的越国恢复生机,由失败转为胜利。越国攻灭强大的吴国之后,能够献贡品给周天子,在琅邪推行霸业,亲自聘问诸侯,与他们订立共守信约,用仁义之道来统率诸侯。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开始微弱最终却能称霸天下,所以'绝’字就是赞美越国所独享的尊事周室、安定天下的功绩。”

原文:越王句践徙琅邪,凡二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并越于琅邪。后四十余年,秦并楚;复四十年,汉并秦;到今二百四十二年。句践徙琅邪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十七年。

译文:越王句践迁都琅邪,历一百四十年,楚考烈王在琅邪兼并了越国。过了一百一十多年,秦国兼并了楚国;又过了二十一年,汉朝取代了秦朝。到现在已二百五十四年。从越王句践迁都琅邪到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共五百六十七年。

注释:琅邪,地名,一作琅琊、瑯琊。据传越王句践灭吴后曾迁都于此。今山东青岛原胶南县城南稍偏西瑯琊山西北十里有夏河城遗址。也有山东临沂说、江苏赣榆说、山东诸城说、安徽滁县说、江苏连云港说等。

原文:句践徙治山北,引属东海,内、外越别封削焉。句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句践乃身被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姚稽到越。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对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奉雅琴至大王所。”句践喟然叹曰:“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于是孔子辞,弟子莫能从乎。

译文:越王句践把都城迁到秦馀望山北面,疆域延伸到东海边,吴王将占领的大越土地分别封赏,形成了内越、外越,越国的疆域缩小了。后来越王句践攻灭了吴国,称霸东方,在琅琊建造了一座高台,高台的周围有七里,可以凭高远眺,观望东海。驻有八千名勇士,三百只战船。过不多久,越王句践亲自张榜寻找贤士圣人。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就带着弟子七十人,捧着先王的雅琴,带着先王的礼乐,准备吹奏给越王听,去感化他。越王句践身上披着用犀牛皮做的铠甲,腰间佩着步光宝剑,手里握着屈卢大矛,派出三百名勇士,到关下摆开阵势迎接孔子一行。孔子一会儿带着弟子来到越国。越王说:“哦哦,先生用什么来教诲我呢?”孔子回答说:“我能够讲述五帝三王治国安邦的道理,所以捧着先王的雅琴来到大王这里。”越王句践喟然叹息说:“我们越国人性格直率,头脑简单,居住在山上,活动在水里;把船当作车子,把桨当作马匹;行驶起来像一阵风,追也追不上;喜欢打仗又不顾生死,这是我们越人的天性。先生与此不同的就没有必要说。”于是孔子告辞而去,众弟子也没有一个能留下来跟从越王。

原文:夫镡子允常。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琊,都也。句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彊,时霸,伐楚,威王灭无彊。无彊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至句践,凡八君,都琅琊二百二十四岁。无彊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

译文:夫镡的儿子允常。允常的儿子句践,大霸称王,迁都琅琊。句践的儿子与夷,当时称霸。与夷的儿子子翁,当时称霸。子翁的儿子不扬,当时称霸。不扬的儿子无彊,当时称霸,他率兵征伐楚国,被楚威王灭掉了。无彊的儿子之侯,私下自立为君长。之侯的儿子尊,当时称为君长。尊的儿子亲,失去了国人的支持,楚国派兵征讨他,他逃到了会稽山。亲以上到句践,共八位君主,建都琅琊八十九年。无彊以上称霸,叫越王;之侯以下国势微弱,称为君长。

原文:独山大冢者,句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

译文:独山大墓是越王句践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因为迁都琅琊,墓没有修成。距离山阴县九里。

原文: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

译文:木客山大墓是句践父亲允常的坟墓。当初迁都琅琊,派出水军士兵两千八百人上山砍伐松柏扎成木筏子,所以把这座山叫做木客山。距离山阴县十五里。另一种说法,是句践派人到山上砍伐优质木材,准备刻上花纹图案献给吴王夫差,所以叫木客山。

三、《吴越春秋》有关记载

以下相关段落,包括原文、译文和注释,均摘引自崔冶译注《吴越春秋》,中华书局2019年版。

原文: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北向称臣,委命吴国。左右易处,不得其位,明臣属也。城既成,而怪山自至。怪山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百姓怪之,故名怪山。范蠡曰:“臣之筑城也,其应天矣。昆仑之象存焉。”越王曰:“寡人闻昆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滋圣生神,呕养帝会。故五帝处其阳陆,三王居其正地。吾之国也,扁天地之壤,乘东南之维,斗去极北,非粪土之城,何能与王者比隆盛哉?”范蠡曰:“君徒见外,未见于内。臣乃承天门制城,合气于后土,岳象已设,昆仑故出,越之霸也。”越王曰:“苟如相国之言,孤之命也。”范蠡曰:“天地卒号,以著其实。”名东武,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门,立增楼冠其山巅,以为灵台。起离宫于淮阳,中宿台在于高平,驾台在于成丘,立苑于乐野,燕台在于石室,斋台在于襟山。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台,食于冰厨。

译文:于是范蠡就观察天文,模拟仿效紫微宫的布局,筑成小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边呈圆形,三边为方形。在城的西北角建起了檐角翘起如鸟儿展翅的城楼,用它来象征天门。在城的东南角下砌了一个排水的石洞,用它来象征地户。陆地上的城门四通八达,用它们来象征八个方向来的风。筑起了外城城墙而在西北角留有缺口,以表示臣服侍奉吴国,不敢堵住通道。内含的真意实际是想攻取吴国,所以才空下了这西北角,但吴国人并不知道这个用意。越王面朝北方向吴国称臣,把自己的性命都交给吴国来支配。所以城内的布局都改变了通常的安排,左右布局易位,不能保持固有的位置,以此来表明越国是臣属于吴国的。城郭都已经建成,有怪山自己到来。怪山,原是琅琊东武地方海中的山,在一个晚上它自己飞来了,百姓都觉得它很奇怪,所以称之为怪山。范蠡说:“我建造都城,大概是顺应天意了。所以昆仑山的景象在这里都出现了。”越王说:“我听说昆仑山是地上的主柱,它上顶皇天,吐出的精气充满天下,下立于后土,承受的力量无穷无尽,它培植圣人、产生神仙,是养育帝王的地方。所以五帝居住在它南面的陆地上,三王居住在它正中的地方。而我的国家,在天下偏僻之处,位于东南这个边远的角落,北斗七星在离它极远的北方,这不是个卑贱的都城吗?又怎么能和成就王业的都会去比较兴隆昌盛呢?”范蠡说:“您只是看到了外表,没有看到内在的实质。我建造城郭是顺应了天门之象,又迎合了大地的元气,山岳的气象已经具备,所以昆仑山的景象才会出现,这是越国要称霸了。”越王说:“果真能像相国说的这样,那就是我的命了。”范蠡说:“天地之物终究要予以称号,来表明它的实际内容。”于是就把怪山命名为东武,在上面建起了游台,在它的东南造了司马门,又在它的山顶建起了楼房,作为观测天象的灵台。在淮阳建起了离宫,在高平造了中宿台,在成丘造了驾台,在乐野建立了猎场,在石室建了燕台,在襟山造了斋台。勾践外出游玩的时候,在石台休息,在冰厨就餐。

注释:琅琊,也作琅邪、瑯琊,秦置郡名,在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东武:汉代县名,在今山东诸城。

原文: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徙都琅邪,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射求贤士。孔子闻之,从弟子奉先王雅琴礼乐奏于越。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出死士,以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到,越王曰:“唯唯,夫子何以教之?”孔子曰:“丘能述五帝三王之道,故奏雅琴,以献之大王。”越王喟然叹曰:“越性脆而愚,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去则难从,悦兵敢死,越之常也。夫子何说而欲教之?”孔子不答,因辞而去。

译文:越王杀掉忠臣以后,称霸关东,迁都到琅邪,在那里筑起观台,周长七里,用来远望东海。他拥有八千敢死之士,三百艘装有戈戟的战船。过了不久,越王又招揽贤士。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带领学生捧着先王的雅琴及礼乐到越国去演奏。越王就身披唐夷铠甲,佩带步光利剑,手执屈卢良矛,派出三百敢死之士在关下摆开阵势。过了一会儿,孔子到达,越王说:“呵呵,先生用什么来教导我?”孔子说:“我孔丘能陈述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所以通过演奏雅琴,来把这些道理进献给大王。”越王感慨地叹息说:“越国人生性脆弱而愚笨,在江河中航行,在山上居住,用船代替车,用船桨代替马,前进时像风那样迅速,离去时难以跟随,喜欢战争敢于拼死,这是越国人的习性。先生想拿什么高见来教我呢?”孔子没有回答,就告辞离去了。

原文: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欲徙葬琅邪。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熛风,飞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勾践曰:“吾前君其不徙乎?”遂置而去。

译文:越王派人到木客山去取元常的遗体,想迁葬到琅邪。三次挖开元常的墓室,墓室中都刮起了急速的热风,飞扬的沙石打人,没有人能进得去。勾践说:“我的先王大概不愿意迁移吧?”于是就放弃迁葬而离开了。

原文:兴夷即位一年,卒,子翁。翁卒,子不扬。不扬卒,子无强。强卒,子玉。玉卒,子尊。尊卒,子亲。自勾践至于亲,其历八主,皆称霸,积年二百二十四年。亲众皆失,而去琅邪,徙于吴矣。

译文:兴夷即位一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翁立。翁去世后,儿子不扬立。不扬去世后,儿子无强立。无强去世后,儿子玉立。玉去世后,儿子尊立。尊去世后,儿子亲立。从勾践到亲,一共经历了八个君主,都称霸,总计二百二十四年。到亲在位的时候,民众都散失了,于是他就离开琅邪,迁都到吴了。

原文: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太康——仲庐——相——少康——无余——无玉,去无余十世——无暭——夫康——元常——勾践——兴夷——不寿——不扬——无强——鲁穆柳有幽公为名,王侯自称为君。尊、亲失琅邪,为楚所灭。

译文: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启——太康——仲庐——相——少康——无余——无玉,离无余十代——无暭——夫康——元常——勾践——兴夷——不寿——不扬——无强——鲁国的穆柳有个人把幽公作为自己的名号,王侯们都自称为君。尊、亲都失掉了琅邪,被楚国所灭。

其他相关

历史上为何找不到一点关于秦始皇皇后的记载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8 阅读: 1
中国人历来有一个习惯,喜欢统计一下谁是这个行业的第一人,谁是最后一人。比如谁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当然是秦始皇。谁是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知道秦始皇的人肯定比知道溥仪的人多。除了秦始皇是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更主要恐怕还是他作为千古一帝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 ...

历史故事:关于焚书坑儒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8 阅读: 1
晚年的秦始皇,因为惧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长生不老上。在古代中国,修炼长生不老之术,提炼仙丹仙药的人,被称为方士。他们是古代的气功师,也是古代的化学家,在思想流派上与道家息息相关。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天下,抵达琅琊台(今山东胶南)。琅琊台的碧波蓝天,奇山妙境,使第一次见到大海的秦始皇大为兴奋。他在琅琊台整整住了三个月,快活得不想离开。他在琅琊刻石记功,修筑别馆,移民三万户来这里定居,减免他们的赋税,相当于将琅琊台作为自己的汤沐地,新建了一座供自己休养的城市。...
孟子的心性论

孟子的心性论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6 阅读: 1
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孟子称之为「尽性」。...

《黄帝宅经》原文、译文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14 阅读: 1
摘要:《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它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神、七政、八卦理论为主,强调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原文:[译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原文:...

人到五十才顿悟,命里有时终须有,很多事,都是“安排”好的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06 阅读: 1
人,唯有上了年纪才会明白,命中的一切,也许是上天安排好的。而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人这一生太复杂了,有很多事儿,本就不由我们来决定。有很多事儿,都是有定数的。说得直白一点,这世间有很多事儿,都是“安排”好的。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人这一生的命运,究竟有没有被“安排”好呢?...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拿出三大“铁证”中方用两字回复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2 阅读: 1
导语:中华文明横贯了几千年,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断滋养壮大,在浩如烟海的华夏文明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日后的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被人民所熟知的就是孔子,孔子的儒家学说更是传承了上千年,《论语》更是在四海享有盛名。 孔子是中国人,这也是一个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的事实,但是隔壁的韩国,却大言不惭又信誓旦旦地声称,孔子是韩国的,为了证明这个荒谬的想法,他们竟然还能找出三个“铁证”。面对韩国这样的惯偷,中国的网友仅用两个字回复,荒唐!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