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不动时,就会明白:人缺三样,必有灾殃
叶芝献给女友毛特·冈妮的信中说:“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
想象中的老年生活,总是带着诗情画意。
但现实却说明,老人走不动的时候,着实很残酷。
生病、失能、痴呆、走丢、被抛弃......都有可能。
若要在迟暮之年,过得好一些,就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
当老人走不动了,就会明白,缺少以下几样东西,灾殃就来了。
01
老人缺少“格局”:身后事安排不及时,子孙争执不休。
很多老人,都想活万万年,甚至长生不老。不会因为自己老了,就把家业让出来,便于子孙接续。
谈起安排“身后事”,就特别忌讳,认为这样做,就是在放弃自己,在诅咒自己尽快离开红尘。
时间一点点消失,说不准哪一天,就管不好自己了。而儿女呢?因为没有家业的接续方法,只能“你争我夺”,内耗特别严重。
春秋的霸主,齐桓公,上半生治理齐国,带兵打仗,功劳累累。
可是,他在老年的时候,并没有及时把家业传给儿子们,而是和几个竖刁等小人,走得很近。
小人们给齐桓公美食、美女,还使劲吹捧。
齐桓公走不动了,躺在宫里,连宫门被锁了,也不知道。他饿了,发现身边没有儿女来照顾,连奴仆都没有。
无助的齐桓公,喊了很久,也没有人回应。他终于明白,自己最大愚昧,就是相信了外人,而不是家人;一直霸道惯了,没有安排好自己的退路......用袖子遮挡自己的脸,含羞而故。
他过世之后,五个儿子争夺王位,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他的尸首,放了六十多天,才落葬。
相对来说,南宋时的宋高宗等人,就聪明一些,他在年老的时候,做太上皇,把皇位让出来。实现了平稳的过渡。
在单位,我们退休的时候,要让贤;在家庭,也要让位。选择合适的子女,掌管家业,做大家长,避免了家庭无序发展。
家业有人管理,财产有分配的方案,儿女们的争执就少了。老人得到赡养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不仅仅适合中年人谋业,也适合老年人养老。
02
老人缺少“钱财”:没有足够的养老本,生活没有底气。
看过一段戏,叫“墙头记”。
一个老木匠,帮两个儿子建了新房,但是他走不动的时候,被儿子嫌弃。
老木匠的朋友银匠,传话出去:“老木匠还藏了一大笔银子。”
两个儿子知道老木匠藏钱的事情,马上就改变了赡养的态度。
老木匠过世后,两个儿子把家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看到银子,才知道上当了。
故事很老套,但是道理很真实——没有钱的老人,儿女也会嫌弃。
在传统的思维里,父母会这样想——辛辛苦苦把儿女拉扯大,帮助儿女买房、上学。等自己老了,应该享受儿女的反哺,赡养费,儿女们总是要给的。
事实上,父母的想法,不太靠谱。
儿女要孝顺,得自己有钱,还得有良心,找到有良心的对象。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少了一样条件,儿女的孝道,就会变得淡薄。
走不动了,就意味着创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只能吃老本。
从现实社会来看,我们的老本,就是“存款、退休金、房子”。退休金是中年时留下的资本;存款和房子是日积月累的成果。
老人缺钱财,一方面是中年时的远见不够,一方面是老年时的生活方式不对。
学会一辈子靠自己,老人在很老的时候,也不要依赖谁给钱。日子会好很多。万一儿女不管,还能住养老院,请保姆。
03
老人缺少“老伴”:子女再孝顺,晚年也会孤单。
有一位演员说过:“孩子和老人,是我最愿意帮助的人,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们都是从孩子那里来,到老人那里去,他们是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黄昏。”
关于孝道,我们看过很多的书,也学了很多的典故。但是要尽孝,却是有困难的。
从年龄结构看,父母很老的时候,儿女在中年。
中年人,要上班,要管孩子,要远行,天天陪着父母,怎么可能?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样的道理,才是最需要牢记的。
走不动的老人,病痛一直都在,外出需要轮椅,在家要躺着。吃吃喝喝,要人来喂。
如果老人身边有老伴,儿女尽孝的难度,会降低很多。平时,父母能互相关照,起码有人守着,避免各种危险。
老伴也年纪大了,但是老伴对你的爱,是连绵不绝的。老伴会给你喂饭,感受你的冷暖,也会日日夜夜陪伴。
孤苦,在很多时候,比病痛更难熬。人啊,就怕精神垮了,心凉了。
04
《警世通言》中写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在生命结束之前,我们不要让婚姻、钱财、家业走到了尽头。否则,你还有一段路,就真正无依无靠、穷途末路了。
人生注定不会完美,总有残缺。但是一些关键因素,是不能缺少的。
生命还在,一日三餐不能少,精神进步不能停。
在自己能够走动的时候,安排好身后事,把家业给儿女;钱财足够了,有使用和分配方法,不让儿女每天都惦记;珍惜身边的伴侣,守护自己婚姻。
在此,也希望年轻人多担当,每个人都有寒冬,你别让父母太冷。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