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篆刻的章法
**一方篆刻作品的优劣,我们经常会提到章法,可是什么是篆刻的章法呢?
前面两篇我写了字法和篆法。
字法是保证了单个入印文字的规范性;
篆法则保证了单个入印文字的艺术性。
注意,字法和篆法,都是解决单个字的问题,但显然,除了独字印之外,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部分印章,都是两字印、三字印、四字印或者多字印,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多个字在一方印章里的组织与结构呢?对,靠的是章法!
今天我们就说章法。
章法是指入印文字(所有入印文字)在印章上的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再展开说,我们决定在印章中展现的印文,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艺术化的安排,这个安排的方法,就叫章法。
还是举例说:
我们看先秦古玺,一方玺中所有的字,通常情况下,没有一方印是按照方方正正的像码砖头一样码在印面上的,大部分字都变化明显,跳跃、跌宕、起伏,只要有空间,就无限的施展。
(日庚都萃车马)
(庚都丞)
是不是,很自如,很跳跃,透着一股子恣肆纵横的劲头。
等到了汉魏印章,笔画、线条大都归于平正,布局上也趋于平正,但印章作者们也没有完完全全把一个一个的入印文字整整齐齐地码在印面上,而是通过对字形的繁简、曲直、疏密等不同手段,使印面同时具有变化,又保持整个印面的和谐。比如这两方有名的两字印:
(魏霸)
(隗长)
魏霸一印基本上通过位置上的经营,使人看上去仿佛四字印一般的整齐优美。隗长一印,隗字的夸大,长字的压窄,鬼字旁下边向耳字下部的侵入,都是精心经营的章法布局。但汉印无论在章法上经营,都是透着精美的方正整齐感。
再到了宋元明清的文人印,各种因素的审美因素开始被篆刻艺术吸收,包括书法、绘画,于是就表现出更丰富的设计性和艺术性。比如下面这几方印:
(何震 青松白云处)
(黄士陵 行云流水)
(吴昌硕 淡如菊)
是的,文人篆刻完全突破了汉魏印章的方正规整,融入了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因素,对于不同印石材料的适应,对于不同内容的表现,印章由此进入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完美和谐的审美阶段。
既富于变化,又不显得凌乱,这正是章法要起的作用,我们在各种优秀的篆刻作品中看到上佳作品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变化克服了死板,和谐克服了凌乱,既富于变化,又充满和谐。
也就是说,我们在实际的创作中,注意章法,就是注意使我们的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保持和谐,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矛盾,似乎很难做到,但并不是完全无规可循,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中给我们大致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用于章法上的安排:
1、对入印的文字进行重整:显然,文字素材选定了,在保证规范和艺术性的情况下机械性地垒到印面上,这显然不是章法,我们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有机的组织,字与字之间互相的影响,笔画多的字与笔画少的字的分别安排,笔势的向背,笔画的粗细、曲直等可能都需要专门的调整。字法与篆法之后,进行的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处理,才是章法解决的重点,章法要解决字法和篆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对入印文字进行调整。
举例:吴让之的震无咎斋中的“斋”字与吴大澂的愙斋中的“斋”,都是斋字,都根据印章其他字的要求进行了调整。
同是“斋”字,繁简都做了变化。前者为了呼应前面字的线条流畅,保存了所有笔画,后者为了使印面富于变化而简化了字形,使印面变得生动有趣。
2、对印文的位置经营:不但要调整字形以及繁简等因素,还要使这些入印文字在印面上的位置更合适,更精准,更得体,更平衡或者更有趣,这也是单法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入印文字的位置来改变一方印章的章法。
其实,这是章法中很重要的一个调整方式,我们也可以举例来看,比如下面这两方印章,同是白文印内容也相同,但字的位置,各有妙处:
(赵叔孺 节盦印泥)
(易大厂 节盦印泥)
同样的白文印,同样的四个字,位置变化,完全不一样,但都生动可喜,前者端庄大方,后者俏皮可喜。
3、虚实关系的体现:除了调整文字,调整文字的位置之处,还可以依照入印文字的内容,字形的差别从虚实、疏密、繁简、对比、呼应等角度入手,这基本上可归纳为虚实二字的调整。
还是举例,比如百度“细朱满白”帖吧的这个头像:
印文只有朱白两字,但朱字以朱文体现,白字以白文体现,细朱真的细,满白真的满,二者又虚实相当,实在巧妙。
综上所述,章法要解决的是,入印文字组织结构的方法和原理。其原理是使印章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从而更富于美感。方法大致可以从入印文字的重整,印文的位置经营,虚实关系的体现等入手。
说到章法,可能就需要说到审美,这又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东西,因此,篆刻爱好者,提高自己的审美势在必行,多看书,多看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多看别人的印章,绝对没错。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