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涯规划教育 文献综述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5-30 教育 阅读: 1
摘要: 现存的关于生涯教育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对象的研究也有若干,聚焦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关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探讨更是寥寥无几。5、《生涯规划的要素初探》作者:杨林,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选自《教学与管理》,2006年7月20日;

中学生涯规划教育 文献综述

in high

2012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生涯()

生涯()指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包括工作、职业、生活、爱情、家庭、休闲等方面内容,是一个人选择并透过其工作或专业、生命去追求人生价值的课题。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 )定义其特点为延续(time )、创造( out)、目的()、生活模式(life )。生涯的发展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的角色的整个过程,与工作有关的个人成长、学习和发展过程。美国Super等人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弱5个阶段。

2.生涯规划( )

是以人生命历程中的事业生涯发展为核心,关心个体一生当中的教育、职业及相关角色的选择与发展,包括对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等因素的选择和创造。其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事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

生涯规划观念认为:每项职业对社会都有独特贡献;事业是生命的重要部分,人有寻求生命意义和方向的动力,即理想;要求我们回顾过去、探索现在和将来,重建信心,制定目标;通过规划不同的生命角色才能迈向多元的人生目标;生命意义和目标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实现;探索自己、了解自我定位和需要;规划事业时要考虑社会环境的操纵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生涯规划的技巧可以从适当的辅导中学习。

3.生涯规划教育( )

包含自我发展、生涯探索、生涯管理三项内容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由于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因此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小学到大学持续贯穿于所有学生全方位生命活动中,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生涯观念,实现生涯发展的目标。

4.狭义的职业规划(/job )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它随着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

(二)生涯规划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 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企业界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受到企业和员工的普遍欢迎。在学科领域,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正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

1.职业一人匹配理论

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金森1909年提出。帕金森的理论内涵即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

2.“职业锚”

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并持续不断的探索。锚是指不会放弃的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经过30年的发展,国外许多大公司均将职业锚作为员工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参考点。分为技术或功能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几种类型。

3.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代表性的是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由职业生涯阶段理论和职业生涯层面理论组成。

(1)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舒伯(1953)将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提出了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l成长阶段。该阶段从出生至14岁。孩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发展自我概念,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且经过不断的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自我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l探索阶段

该阶段从巧岁至24岁。青少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学校生活与闲暇活动,开始研究自我能力及角色,并进行职业上的探索。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确定职业偏好。

l确立阶段 该阶段从25岁至44岁。就职以后的人发现真正适合于自己的领域,并努力试图使其成为自己的永久职业。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生活统整、稳固并力求上进。

l维持阶段该阶段从45岁至65岁。人们主要是保持现有的职业位置,按既定方向工作,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l衰退阶段该阶段为65岁以后。由于生理及心理技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逐步退出职业劳动领域。

(2)职业生涯层面理论

1980年,舒伯提出了“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并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即生涯彩虹图。

(三)国内外生涯教育发展状况

1.国外发展状况

生涯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终身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关乎学生整体素质、生命质量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西方由此开始了盛行至今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代替了职业指导的概念。自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已日趋成熟 ,实践层面的意义也日益重大,美国的许多高校在职业咨询、就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定专业定向、择业目标和规划人生。

作为生涯教育发源地的美国,其关于生涯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已有多年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全面系统的模式,其他国家和地区 ,如加拿大、日本及欧洲地区关于生涯教育课程也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与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早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在美国,中学在孩子们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要请专家为孩子们进行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个性、能力定职业的目的。

2.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实行的是按计划招生、统招统分的制度。“文革”之后几经改革,这种制度才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在全国普遍推行。高校随之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活动,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

如今,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借鉴西方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开始把学生的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之中,从大一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经过四年的就业准备和培训,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也普遍不重视。有人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重点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

当前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均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了生涯教育,大陆地区的生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与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存的关于生涯教育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对象的研究也有若干,聚焦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关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探讨更是寥寥无几。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也开展了高中生涯教育,可借鉴的成果还不多。

本课题力图在把握国内外成功的运作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构建我校高中阶段理性可行的生涯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蕴含着理解、借鉴、实践和创新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彰显鲜明的“校本”特色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以“生涯觉察”为主,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文理分科指导等。

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为主,内容涉及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异性交往辅导、生涯规划与抉择辅导等。

高三年级:以“生涯决策”为主,以“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为主要内容。高三设计三个生涯专题辅导活动:考前心理辅导、志愿填报辅导和求职辅导。

(二) 研究的内容

1. 国外及港台地区生涯教育研究和实施的状况

2. 生涯辅导与教育的理论研究

3. 高中阶段学生生涯发展的需求调查研究

4. 生涯教育在普通高中的实施模式研究

5. 高中生生涯教育课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 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四.研究方法

1.班级教学。提供系统的、完整的、有计划的班级课程活动。每课时为45 分钟。教授和讨论与生涯相关的问题。

2.生涯咨询。通过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的方式,协助学生探索个人与生涯相关的特定议题,并学习应用信息和技巧于个人生涯规划中。

3.自我评量。提供给学生对其兴趣、能力、成就、抱负、需求、价值观等方面的测量,以对自己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4.生涯信息。提供学生现有的、可取的、无偏见的相关生涯信息,以作为生涯决定的参考架构。

5.探索活动。设计一生探索性、经验性生涯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检验其兴趣、激发其进行生涯规划。

6.工作经验。提供实际工作经验,促使学生有机会检验其暂时性生涯决定,并发展有效的工作能力和行为。

7.生涯规划活动。协助学生学习作决定所需的技巧,并深入了解其生涯选择对未来生涯生活的影响。

8.心理教育活动。有意识地针对主要的心理问题开展活动,如让学生写出提高自己功效感的三件事。以上途径通过不同的策略与方式来实现。例如:生涯档案、交互式游戏、主题探索、班级辅导、成长营、实地参访、现场实作、角色扮演、表演、亲师合作、生涯博览会、工作体验日、辩论、分享、访问晤谈、自由联想、脑力激荡等。在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多样化且结合校内外资源的做法,相互沟通协调,结合校内外的活动与计划一起进行,以达到资源共享、计划完整的目的。

五、预期成果

1. 生涯规划教育文献综述

2. 相关调查报告(开题、结题、问卷、访谈、观察)

3. 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4. 校本课程教材、活动设计方案

5. 相关论文、总结

六、研究条件和进度

(一)研究条件

1.学校相关课题项目支持,市区师资、信息和经费等支持

2.由校长、主管校长、主管主任、骨干教师等组成课题小组,进行明确分工。

3.两年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校本课程教材已整理编印出教师版,各项教育活动也积累部分资料。

2012年6月——7月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2年8月——9月各子课题负责人完成分析报告。 教师通识培训。

2012年10月各子课题负责人撰写生涯规划活动设计方案。教师操作培训。

2013年11月——2013年6月活动设计方案实施。

2013年5月——2013年7月 材料整理,完成结题报告

八、参考文献

1、《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课程实施构想》作者:朱益明 ,选自《教育科学研究》杂志,2010年8月;

2、《高中生涯辅导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作者:吴炳进,选自《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杂志;

3、 《关于高中生生涯规划辅导的探讨》作者:杨爱,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选自《教育战线》杂志;

4、《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作者:韦立君,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选自《合肥师范学院学报》第 28 卷,第 2 期,2010 年 3 月;

5、《生涯规划的要素初探》作者:杨林,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选自《教学与管理》,2006年7月20日;

6、《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作者:程利娜,选自《教育科学研究》;

7、《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作者:程利娜,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选自《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总第224期;

其他相关

作者: 访客 时间:1970-01-01 阅读: 1
...

作者: 访客 时间:1970-01-01 阅读: 1
...

作者: 访客 时间:1970-01-01 阅读: 1
...

作者: 访客 时间:1970-01-01 阅读: 1
...

作者: 访客 时间:1970-01-01 阅读: 1
...

作者: 访客 时间:1970-01-01 阅读: 1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