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三成未婚女教师不想生育 面临着性别与职业的双重挑战
【超三成未婚女教师不想生育】2011年至今,我国生育政策已从“双独二孩”发展到“全面三孩”。历经10年嬗变,“让不让生”已不再是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
回顾政策历程,10年间,从2011年的“双独二孩”,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再到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2021年放开“三孩”,这表明政府提高人口生育水平的决心。事实上,生育背后还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相互牵扯,“说生就生”并不容易。
基于此,澎湃新闻推出“生育的细节”系列报道,精选国内外新刊发的人口研究,将后人口转型时期人们的生育决策及行为置于“显微镜”下,以人为本,探究细节。
今天,本系列推出第九篇,关注女教师,她们想多生吗?
由于工作稳定、收入尚可、学历较高,女教师往往被认为是“宜婚宜育”女性。那么,在“三孩”政策背景下,女教师的生育意愿如何?她们又面临着哪些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者近期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超三成未婚中小学女教师不想生育;且不论结婚与否,想要三孩的中小学女教师都不超过4%。与之形成明显差异的是,男教师的整体生育意愿高于女教师。
对于已育女教师家庭的养育现状,作者分析道,生育多孩加重了女教师的育儿压力,女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边界相对模糊,她们面临着源于性别与职业的双重挑战。
超三成未婚女教师不想生育,想生三孩的仅占1.23%
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女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在学前教育为97.79%女教师,普通小学为70.02%,初中为57.8%,高中为54.73%。由于女教师占比大,且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育龄群体比重增加,了解中小学女教师的工作及婚育情况意义凸显。
那么,“三孩”政策下,女教师生育意愿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她们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支持?2022年1月刊发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的《“三孩政策”背景下中小学女教师生活现状及生育意愿调查》一文,着力回答了上述问题。该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贾萌萌和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新蓉。
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在中国11个地区发放问卷,包括四川成都、四川凉山、甘肃临夏、云南、贵州、深圳、青海、新疆、河南、吉林延边、山东,学段包括小学和中学。调查共计回收2821份答卷,去除无效答卷,女教师的样本量为1907份,男教师的样本量为824份。
样本中,女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6.30岁;学历上,本科超过八成,为80.70%,研究生及以上比例为4.04%;家庭年收入方面,46.83%集中在5—10万元之间,85.01%在15万元以下。
受访女教师中,近八成已婚(78.55%),未婚占16.99%,离异与丧偶为4.46%。
就生育意愿来看,该调查显示,不论结婚与否,整体女教师愿意生育三孩的人不超过4%;愿意只生一孩的比例最高,为38.96%;其次是二孩,为38.91%。
对于未婚女教师而言,这类群体的平均年龄为26.58岁,呈现出更低的生育意愿,有32.41%的人不想生育;想生一孩的人占比最高,为36.73%;此外,仅有1.23%的人想要三孩。
可见,不论结婚与否,女教师都呈现出极低的三孩生育意愿。
形成明显差异的是,男教师的整体生育意愿高于女教师。
理想生育子女数量上,男教师愿意生育二孩的比例最高,为46.48%,高于女教师7.57个百分点;其次是生育一孩,占比24.63%;再次是不想生育,占比17.60%;最后是生育三孩,虽然在男教师整体意愿中最低,为11.29%,但仍显著高于女教师的3.36%。可见,男教师生育意愿整体高于女教师。
生育多孩,让女教师面临着性别与职业的双重挑战
调查数据显示,生育情况上,受访女教师生育一孩的比例最高,为53.21%。其次是二孩,为33.18%,未生育的占12.13%,三孩及以上为1.48%。生育三孩及以上的教师中,有69.57%是少数民族女教师,其中又以藏族、回族占比最多。可见,少数民族教师的多孩生育意愿比汉族教师强。
子女照料方面,女教师家庭分为三种情况。在一孩家庭中,以夫妻双方共同照料为主。二孩家庭中,共同照料比例下降,二孩更多交由共同居住的祖辈照料。三孩家庭中,共同照料比例持续下降,祖辈与母亲的育儿负担则进一步加重。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家里有几个孩子,父亲的育儿付出始终是有限的。
这说明,当孩子数量越多时,祖辈与母亲的育儿负担越重,且孩子母亲照料的比例始终高于孩子父亲。这反映出生育多孩加重了女教师的育儿压力女教师,女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边界相对模糊,她们面临着源于性别与职业的双重挑战。
研究者分析,对于女教师而言,家庭经济条件、个人收入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教育、住房及工作强度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基本因素。问卷显示,当收入水平提高、工作量减少、住房压力降低时,女教师可能会选择生三孩。
研究者提出,工作量减少是一项值得思考的议题,答卷显示,超七成的女教师认为“三孩政策”可能使女性在职场上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为缓解工作强度带来的女教师生育意愿低,研究者建议,可以尝试建立体系化的、在校际流动的代课教师队伍,或结合轮岗制度,鼓励教师在区域(学区、教育集团)内交流,协助承担孕早晚期与休假女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兼任多科教学的情况较为常见,吸纳具有紧缺学科背景的轮岗教师,也可一定程度缓解女教师的工作负担。
研究者认为,女教师对于“减轻工作量”的呼吁更多是出于对女性沉重育儿负担的一种无奈回应,根本问题仍在于如何创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氛围、工作环境与家庭分工,从而缓解女性的被动处境。
研究者特别呼吁,尊重与体谅教师劳动,反对教师工具化。教师劳动不仅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且含有情感劳动,尤其班主任教师、乡村教师更是如此。要尊重和体谅教师,明晰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无法用课时数进行工作量的衡量。应保证教师的合理休息时间,避免教师工具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