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同心结”是怎样做出来的?
“同心结”是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是古代婚姻中十大定情物之一。它是用两股彩绳或彩带,绾成连环回文样式再抽紧而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重要结饰,用以象征坚贞的爱情。“同心结”源于《诗源》里的一个故事:文胄与相邻的女子姜氏相爱,文胄送给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定情的信物。
姜氏打开箱子,用双针穿上连理线,织成同心结 回赠文胄。缕缕丝线织进无限情思,从此“同心结”成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结”有真实记载的首见于南北朝。南齐歌妓苏小小作《西陵歌》说到了“同心结”:“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朝梁武帝在《有所 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记述,可见从歌妓到最高统治者,都知 道这种表示爱情的信物了。
“同心结”因其形态是两股彩绳交相盘绕于“结”的中心,代表着男女爱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作“永结同心”之义,所以它就成了婚仪中必备之品。杨广未称帝时, 看上了后梁明帝萧岿的宝贝千金,送给这位公主一个金盒子,里面装的就是“同心 结”。当时此物很风行,唐代教坊甚至用它命名曲牌子。
“同心结”不仅仅用于定情时,重要的是在婚礼上用到它。从宋代的婚俗看,在整个婚礼仪式中,“同心结”至少要露三次脸。第一次是“牵巾”。新娘被迎到男家后, 两家各出彩锻绾成双“同心结”,新郎新娘各牵一头,行至祖先牌位前先拜祖,接着回 到天地香案前行大礼。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介绍说“礼官请两新人诣中堂参堂,男执槐筒,挂红绿彩,绾双同心结,倒行;女挂于手,面相向而行,谓之‘牵巾’。 并立堂前,遂情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抒挑盖头,方露花容。参拜堂。”这项仪式结 束后,接着到家中各神位和家庙内行礼,再给诸位亲人行礼,这些程序完成后,新娘再一次倒行,手执“同心结”,两人一起回洞房,行夫妻交拜礼,然后新娘子开始坐床。
第二次在婚礼另一程序“合髻”中也要出现“同心结”。一对新人男左女右剪下一缕头发来,相互以青丝系同心,“合髻”成为“同心结”的样式。完毕之后新郎摘下新 娘头上的花饰,新娘解开新郎的绿色纽带,将合成的花髻拋到床下去。第三次是喝“交杯酒”时的“同心结”。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合髻之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即用同心结拴在两个酒杯上,交臂而 饮,谓之“交杯酒”。之后将酒杯和花冠掷到床底下,酒杯一仰一合即为“大吉”,然 后掩帐就可以休息了。这里说的“彩结”就是“同心结”。
以上是宋代婚礼仪式使用“同心结”的大致情况。不过,“同心结”的使用并没有休止,新郎新娘结婚后,要把这东西摆在新房里的显要处,以证夫妻百年之好和永远同心。古代“同心结”的编结不仅仅是彩绳、彩缎,根据男女双方定情时的具体情况,用棉、麻、丝线甚至柳条、草茎等,都可以琯成价值一样的“同心结”。
元代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许多地方婚俗有所改变,“同心结”的任务不像此前那样光荣重要了。 但是,作为民间一种根深蒂固的爱情信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有的青年男女仍 将其作为定情之物,还有的作为束发的带饰、腰带的结饰、身上的配饰,与此形影不离,受到无数人的珍视和喜爱。
我来说两句